表示腊月的字 腊月的腊有什么词

网友提问:

腊月的“腊”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优质回答:

腊月“腊”是什么意思?

农历十二月,人们习惯称为“腊月”。据说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下令将每年十二月改称为“腊月”。

而“腊”这一词到汉代才正式出现。为什么把农历十二月称为“腊月”呢?《祀记》上面解释:“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腊”与“蜡”相似,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百神称为“蜡”。“腊”与“蜡”都是一种祭祀活动,而多在农历十二月进行,人们便把十二月称为腊月了。

腊月是年岁之终,古代农闲的人们无事可干,便出去打猎。一是多弄些食物,以弥补粮食的不足,二是用打来的野兽祭祖敬神,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腊月里的民俗很多。十二月初八,用杂粮做成“腊八粥”。有的农民还要将“腊八粥”甩洒在门、篱笆、柴坛等上面,以祭祀五谷之神。

十二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有的地区人们陈设香腊刀头和糖点果品敬供“灶神”等。

其实,现在的人们大都不信奉“神灵”之类,这样做只是沿袭古代的某些习俗,或者徒增趣味罢了。

腊月是一个很重要的月份,而关于腊月的习俗就有不少。

十二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余月、极月、清祀、冬素、大吕等30多种称呼。

之所以叫“腊月”,是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传统民间都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寿,避灾迎祥。

这种祭奠仪式称为“猎祭”。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遂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的十二月被叫做腊月。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历法,将冬末初春新旧交替的十二月称为“腊月”,十二月初八日叫“腊日”。

腊月的“腊祭”是什么意思? 腊祭,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祭祀文化。道教把一年分为五个腊日,认为凡此五腊日,宜为修斋、祭祀先祖。

《云笈七签》卷三七:“正月一日名天腊,五月五日名地腊,七月七日名道德腊,十月一日名民岁腊,十二月节日名侯王腊。此五腊日并宜修斋并祭祀先祖。” 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作“牺牲”祭祖宗。

据《风俗通》记载:“腊者,猎也。因猎取兽祭先祖,或者腊接也,新故交接,狎 猎大祭以报功也。”由此可以看出,“腊”就是打猎,用打来的野兽或自己养的家禽进行祭祀,祭祖先,祭百神。直到现在人们还习惯把腊月腌制的猪、牛、羊肉,称为“腊肉”。

传说“腊祭”原是神农氏(一说伊耆氏)时代的“索神鬼而祭祀”、“合聚万物而索享之”的“岁终出祭”。

由于宗教、风俗自身的保守性和历代统治阶级出于自身目的提倡,这种产生于生产力低下的原始时代的中国传统礼俗,一直保留在生产力相对低下的各个历史时期,沿袭到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演化为“春节”的习俗。

腊祭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冬日祭祀,现今的腊八节,祭灶节均由此而来的。 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腊祭”是“择日举行”。

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说文解字》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神,“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汉代时,腊祭的具体日子是冬至之后第三个戌日,因为古代是用干支计日计月的。

到南朝时,《荆楚岁时记》里已明确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相当于今天的腊八节。

其他网友回答

腊月中的“腊”字主要有三个意思:

指“祭祀”

“腊”字第一个意思是指“祭祀”。

相传在西周时期,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官宦人家,每一年的年底都需要举行一次盛大的祭祀活动,称为“岁终之祭”。而把这次祭祀活动的名称就称之为“腊”。

《祀记》:“蜡者,索也,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索飨之也。”

《玉烛宝典》:“腊,一岁之大祭。”

《独断》:“腊者,岁终大祭。”

《荆楚岁时记》:“孔子所以预于腊宾,一岁之中盛于此节。

“腊”的祭祀对象,主要是祖先和众位家神(灶神、门神等)。在以前祭祀祖先称为“腊”,祭祀众神称为“蜡”,后来通用“腊”字。这个月也称为“腊月”。

指“狩猎”

“腊”字第二个意思是指“狩猎”,也就是作为“猎”的通假字。

古代人民到农历十二月份就闲下来了、无事可干,这时候他们就会外出狩猎。一是打点猎物,弥补粮食不足,也给自己换换口味,开开荤;二是用这些猎物祭祖祀神,以达到祈福求寿、迎祥避灾的目的。

指“新故交替”

“腊者,接也,新故交接,故大祭以报功也。”

“腊”字第三个意思是指“新故交替”。

一年将要过完,在这新故交替的岁末之际,家家户户喜迎丰收。于是古时候的人民在这时候向祖先和家神供献祭品,一是同他们分享人寿年丰的喜悦;二是祈求他们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所以在这当口儿举行祭祀,正是“腊”字“新故交替、辞旧迎新”意思的体现。

(文/若木 图/网络)

其他网友回答

腊月的“腊”字,与和古代的“腊祭”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在一年末尾的时候,进行腊祭活动,他们祭祀的对象,就是天上的神灵。

在生产力低下的年代,人们基本上都是靠天吃饭。当时的人们,不懂四季更替的科学规律。他们将大自然中的风雷雨雪,归结为神灵的喜怒哀乐。为了让神灵保佑,让来年更加风调雨顺,人们便会在一年的末尾,拿出最上等的食物来祭祀神灵。

早在先秦时期,国王会命令手下杀掉猪牛羊三牲,以其用来祭祀神灵,而且由朝中的三公重臣,来负责主持祭祀。至于民间的老百姓,当然拿不出那么大的排场。普通的农民家庭条件有限,能有一头牛来耕地,就已经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了,把它杀掉那绝对不成。但是祭祀也不能就此错过,所以人们想了个办法,那就是去到山野之中打猎,用自己打来的猎物,来当做祭祀神灵的祭品。

那时候的肉食很珍贵,和今天不可同日而语。所以给神灵献祭肉食,是一件非常有面子的事情。

换句话说,在民间的祭祀语言中,“猎”和“腊”是通用的。“腊”的本意就是干肉。东汉末年的尚书郑玄,在批注《诗经》的时候,曾经加上了这么一行小字:“腊,小物全干。”恰好印证了“猎”“腊”同义这件事情。

时至如今,人们在制作腊肉、腊肠的时候,通常也要把这些东西风干,然后再根据后续的工艺,进行烟熏火烤。这与古人的腊制工艺,本质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

“腊”的字面含义,其实就是在远古时期,人们处理肉食的一种方式。如果把肉食放到寒冷的室外,倒是不用担心猎物腐坏,但它们很可能被野生的食肉动物叼走。为了确保东西既能保存,又不会轻易丢失,人们便把这些东西挂到高处风干,然后再储藏起来,将其当做过冬的食粮。

根据《礼记》中的记载:“孟冬之月….腊先祖五祀”,说白了,人们对祭祀时节的选择,与自然周期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人们不可能在播种,收割的时候祭祀,那时候人人忙得要死,谁有空主持祭祀?只有冬天了,没有农活干了,大家都闲下来了,才是最适合祭祀的时候。

在祭祀的时候,农户各出所有,将丰盛的野味、粮食聚集到一起,然后向神灵与先祖祷告。等到祭祀仪式结束之后,全体民户再一起享用这些美食。千年以后,这种集体用餐的方式,演变成为了今天的年夜饭。一般来说,我们在大城市混得再苦再累,也要回家和家人一起团聚,一起围在大桌前,全家人团团圆圆地吃一顿饭。这其实也是上古风俗的一种延续。

所以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年夜饭与祭祀活动息息相关。人们一方面要庆祝丰收,另一方面也要祈求神灵的保佑。所以古代的年夜饭,往往有着非常出众的仪式感。根据《礼记》中的另一端记载,子贡在观察“腊祭”活动的时候,他给了一句评语,叫做“一国之人皆若狂”。

说白了,人们在进行“腊祭”的时候,场面极其热烈欢快。当初风干的腊肉腊鸡,还有平时不舍得喝的酒,这次都被端到了桌子上。然后大家一醉方休,自然是“一国之人皆若狂”。时至如今,我们在春节时期天天喝酒,每天喝到昏天黑地,也是那个时代习俗的延续。

所以腊月的“腊”字,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腊肉、风干肉这类的物品,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一种祭祀的仪式,更可以把它理解为春节的续章。这个字的背后,暗藏着我们上千年的民俗传承,每个中国人都该去了解一二。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吧,让我们共同来长知识。

农历12月也是民间俗称的“腊月”,那么农历12月为何又叫“腊月”呢?12月为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份,俗称为岁尾有腊冬、残冬、穷冬、腊月、冰月、等30多种称呼,其中人们最熟知的当属“腊月”。

因为“腊”是古代祭祀祖先和百神的“祭”名,有“冬至后三戌祭百神”之说,即每逢冬至后的第三个纪日干支中含有地支“戌”的日子,南北朝时期固定在十二月初八日,先民要猎杀禽兽举行大祭活动,拜神敬祖,以祈福求顺,避灾迎祥。这种仪式被称为是“猎祭”。

因“腊”与“猎”通假,“猎祭”却写成了“腊祭”,因而年终12月被叫做腊月。

此风俗起源于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下令制定立法将冬末春初,新旧交替的12月称为“腊月”,12月初八日叫“腊日”。

其他网友回答

古人非常重视祭祀,认为祭祀乃是“国之大事”。把岁终祀祖先、祭众神的祭奠仪式称为“腊”。商朝时,每年春夏秋冬四次大祀,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祀规模浩大,礼仪隆重。后将冬祀称为“腊祭”,就是在腊月合祭众神。

  古时年终十二月属于“祭祀之月”,这个月份以祭祀为中心内容。究其形成原因:一、年岁交替,须祭祖祀神;二、天寒农闲,劳力充裕;三、野兽冬眠,狩猎良机。

  古代历法,把阴历十二月称为“腊月”,把举行冬祭这天称为“腊日”。最初“腊日”并不固定,可灵活掌握。到了汉朝,规定冬至后第三个戍日为“腊日”,祭祀诸神。在旧时,腊月也是食品加工的上好时机。腌制后风干或熏干的动物类食品,一律称为“腊味”,如腊鱼、腊肉、腊鸡、腊鸭、腊肠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