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细察史料,张良一生并无具体战场良策,可为何如此受刘邦器重?
优质回答:
刘邦得天下,萧何管政治,韩信管军事,那么张良干什么?谋局,以刘邦眼界和才干,如果没有张良,根本就不可能知道怎么去谋取天下民心。但刘邦聪明啊!张良给他说什么都一说就通。都知道刘邦最大的本事就是能够拉拢和结交,可以说刘邦这个性格,让他在沛县很有人脉基础的,但是并不是很牢固。但经过张良的谋划,就能使老百姓死心踏地的跟随,一句话就是让老百姓休养生息。也就是黄老之学的天道自然。从战国局势开始,为政者连年征战,早把天下祸害的民不聊生了!秦的以耕养战,最后还是战争,让本来思安的民心,更加恨之入骨,所以天下苦秦久矣!!!张良提出的黄老之学以养民生息,最得人心。就像当年的土改一样,让受尽苦难的老百姓终于迎来了生机,所过之处就都被“赤化”了!用毛主席的话说,就是刘邦这个决策对头了。但这个决策却只能出自张良,这是全局天下之谋。竟然说张良没有什么具体良策?!!!真的瞎了心也瞎了眼了!!!!
其他网友回答
西汉开国元勋
张良其实有战场良策比如说设计攻取峣关,不过功绩主要是在战略规划方面,刘邦称其运筹帷幄于帐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张良是谋士和军师,而非战场指挥官,按现在来讲就是参谋长的角色,极善于察局势和人心。
游侠张良
秦末天下大乱,陈胜吴广起义,曾经刺杀过秦始皇的侠客张良聚集了一百多个少年郎造反,当然肯定势力不够力不从心,这时候景驹在留县自立为楚假王,张良决定去投靠联合景驹。此时刘邦率领沛县几千人的起义军准备前往下邳,正好邂逅了张良,交谈之下,觉得刘邦才是天授之主,取消了投靠景驹的计划,直接跟了刘邦。
峣关献策
楚怀王熊心为了鼓励各路起义军的灭秦积极性,约定好“先入关中者王之。”
项羽这个时候在巨鹿跟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耗着,相对而言刘邦的处境轻松很多。刘邦攻下河南腹地的宛城,向西进入武关。眼前就是秦国都城咸阳的最后一道防线——峣关了。
刘邦此时有两万多部众,满脑子想着“先入关中者王之”和咸阳的珍宝美女,居然下令强攻。
张良就坚决反对了,目前秦守关的兵力还很强大,不可轻举妄动。守关将领是个屠夫的儿子,这种市侩小人,用点钱财就可以打动他的心了。先遣部队,预备5万人的物资粮饷,在关口周围的山上,多张旗帜,让秦军觉得我们义军兵力强大,作为疑兵。然后再派名嘴郦食其“持重宝啗秦将”。 ”刘邦采纳,峣关守将果然开关门投降,并表示愿意和刘邦联合进攻咸阳。
刘邦看着眼前的胜利,心中非常兴奋,张良就很谨慎了,“此独其将欲叛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因其解击之。”只是守将一个人投降,守军部队都是秦国人,心里肯定不愿意降,张良建议趁着秦军投降松懈,发动突击,刘邦于是率军突袭,秦军大败,秦军退守蓝田,秦军又败,起义军抵达咸阳,秦王子婴觉得秦国气数已尽,开城投降。
刘邦自南阳郡打到关中腹地咸阳,历时仅仅一年,多亏了张良的运筹帷幄,充分保证了军事上的顺利进展,比项羽先行一步。
劝谏刘邦
刘邦就是个无赖亭长,一进诺大的咸阳城,美女皇宫财宝,刘邦享受其中,直接就留这过日子不想走了。武将樊哙劝谏,刘邦听不进去。
张良就说了,秦王多做不义的事,所以,您才能推翻他而进入咸阳。既然您已经为天下人铲除了祸害,就应该布衣素食,以示节俭。“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於行,毒药苦口利於病’。”张良劝谏的很委婉,深入人心,没有向樊哙那样强谏,刘邦采纳,还军霸上。
鸿门脱险
不久,项羽也率军抵达关中的东大门函谷关,刘邦早已命令原秦国守军紧闭关门,阻止诸侯兵进关。项羽听说刘邦要在关中称王,怒火中烧的项羽下令强攻函谷关,长达10个月后,起义军才攻破险要函谷关。
怒气冲冲的项羽抵达鸿门,准备第二天总攻刘邦在霸上的军队。其实张良真正的上司是韩国王室的后代韩王成,毕竟张良家五代韩国丞相,有着复兴韩国的理想,是奉“为韩王送沛公入关中。”
项羽的叔叔项伯,早年杀人,张良藏匿项伯救了他一命。项伯这时候晚上偷偷跑过来,说刘邦要完了,好兄弟你今晚赶紧跟我走。张良认为离去是不义,把情况告诉刘邦听,使项伯见刘邦。
刘邦吓傻了,赶紧亲自魏项伯祝寿,结为儿女亲家。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项伯信以为真。第二天,项羽在鸿门设宴会见刘邦,在总导演张良的策划下,妇人之仁的项羽始终没有对刘邦动手。
张良劝谏刘邦烧绝所过栈道以安项羽心,当然如果张良不知道有陈仓这条入关路,是不可能让刘邦烧很难修好的栈道,陈仓道应该在秦末鲜为人知。之后张良回到韩王成身边,写信忽悠项羽“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项羽杀韩王成,击碎了张良的复韩梦,张良连夜逃出彭城,真正死心踏地的跟随刘邦。
战略灭楚
汉高祖二年,刘邦乘项羽集中力量攻打田荣之机,集结诸侯军队五十多万偷袭攻破楚国都城彭城。项羽以三万精兵昼夜兼程赶回,刘邦大败,诸侯们纷纷背汉向楚,项羽成功翻盘掌握局势。
回到下邑的刘邦万念俱灰,张良劝说联合九江王黥布,军阀彭越,大将韩信,三支武装力量联合灭楚,完成在战略上完胜项羽,扭转了楚汉战争的局势,最后在垓下合击消灭项羽。
张良反对刘邦再实行六国分封制度,像武王伐纣后分封已经毫无必要,说明张良已经放弃了原来的复韩国那样建立分裂小王国的理想,以建立大一统的中央王朝为目标。
如果没有张良,刘邦很难先入的了关中。张良在战场上谋划献策,战略上洞察先机,为长达数年的灭秦和楚汉战争立下了巨大贡献,这与在战场上直接战斗指挥一样重要。
其他网友回答
这个问题还是有失偏颇的,张良对于刘邦而言可不仅仅是普通的战场谋士,而是纵观全局的第一高参。
刘邦和张良的交情很深也很早。在刘邦刚刚起兵时,楚国贵族景驹自立为代楚王,驻在留县。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从这里开始,张良的才华就显现出来了,刘邦与张良之间的知遇之恩也就建立起来了。
后来,张良做了韩王的司徒,离开了刘邦。但是也一直在重大问题上给予刘邦建议。鸿门宴上,是张良游说项伯才使得刘邦化险为夷。项羽分封刘邦遥远的蜀地,是张良为刘邦从项羽那里要来了汉中之地,这才使得刘邦得到了进出三秦的咽喉,可以说是他称皇道路上最重要的一环。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项羽和刘邦相持不下的时候,是张良给予刘邦建议分封韩信彭越英布以大量土地,换取他们出兵讨伐项羽。这个计策可以说是决定性的,如果没有此计,项羽刘邦韩信等人很有可能还会持续在分封的状态下一段时间。所以说,张良的功劳事实上是汉军营中最高的。他为刘邦指清了方向,巧取了土地,团结了力量。所以刘邦最后要给张良齐国三万户作为封地(萧何仅有八千户),只不过张良无心朝堂与富贵,拒绝了三万户的封赐退隐山林,要不然汉朝丞相的位置恐怕轮不到萧何。
其他网友回答
老爹的看法:
乱世之中,有的谋士,擅长军事指挥的才能,为将军们出谋划策;有的谋士,擅长治理内政,为统帅们提供解决问题的对策。
刘邦看重张良的,就是他的过人智慧。虽然张良不擅长行军打仗、排兵布阵,但是他却能够在大问题上,提供非常好的建议。
相关的事例:
鸿门宴上,范增、项庄等人,一直在找机会杀掉刘邦。要怎么做,才能化解这场危机,又不给楚军借口,进攻汉军?
张良的对策是,假借喝醉了酒,找机会偷偷溜出去,让樊哙来解救刘邦。最后,让刘邦假借上厕所的理由,偷偷让刘邦跑回汉军驻地。自己留下,跟项羽告辞,并送上礼物,由此让项羽再无借口,攻打汉军。
刘邦平定天下后,群臣中有人建议定都于洛阳。张良却主张建都长安,原因是长安能掌握关中与函谷关,免除关东战事纷扰。同时,长安兼具四川财富与河套地的畜牧便利等。最后,刘邦听从了张良的意见,定都长安。
由此可见,张良更擅长的是,在一些大问题上的决策。比如定都、立储。这些问题,如果没有处理好,容易引发政权的动荡。
所以,说张良是刘邦的智囊,一点也不为过。刘邦没有张良的辅佐,能否统一天下,都还很难说。
老爹有话说:我是老爹,一个喜欢研究历史文化的普通人。有关历史文化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在评论区里留言,老爹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