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赵高是如何逼迫胡亥伪造秦始皇的诏书的?
优质回答:
应该说是引诱,当皇帝,只要是皇子我觉得都会有这个想法的,只是敢不敢付诸行动罢了。
《史记·李斯列传》原文是这样的: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赵高曰:“不然。方令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赵高曰:“时乎时乎,间不及谋!赢粮跃马,唯恐后时!”
大概意思就是,赵高扣押了始皇给扶苏的诏书,跟胡亥先说现状始皇驾崩后遗诏只是让扶苏回来,未提及分封胡亥为王,但是胡亥说本来就该如此。然后开始利诱,当今天下的大权,无论谁的生死存亡,都在他们手里掌握着,希望胡亥好好考虑考虑。最后一句“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这句话简直就是扎心了。确实,驾驭群臣和向人称臣,统治别人和被人统治,绝对不可以同日而语。此时的胡亥,基本上已经同意了赵高的做法,但是又怕有压力,提出不义、不孝、不能、天下不服。赵高帮他找了各种理由借口,以商汤、周武杀主建功来掩饰他们的暴行。最终,胡亥同意,并提出,干这种事还需要丞相李斯配合。赵高以李斯的对手蒙恬会在扶苏继位时威胁他的地位为诱饵,钓上李斯,篡位遂成。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谢谢问答的邀请。
赵高是秦国宗室远亲,因母亲触犯刑法而遭到处刑置身体残缺。因为他精通法律、为人勤奋,被始皇帝升为中车府令,派到小儿子胡亥身边,他为人老道、处事圆滑、察言观色、溜须拍马,很快得到了胡亥的信任。
年过半百的秦始皇第五次出巡病倒在沙丘,自知大限将至,便要立下遗诏,要求长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国丧(意思就是选扶苏做他的继承人),但是召书被赵高偷偷换掉了。因为扶苏一直以来与自己政见不和,立扶苏为太子不符合自己的利益,所以赵高想立胡亥为太子。但是他知道自己做不成此事,于是他找到了丞相李斯,“晓之以人情,动之以歪理”说通了李斯,然后两人以皇权天下和扶苏当皇帝的坏处说动了胡亥,三人假传圣旨赐死了扶苏和大将军蒙恬,而后,胡亥称帝,是为秦二世。
说一个秦始皇立储的题外话,有史学家认为从以前政治上的惯例,太子是不出京城的,不做军队中的事务的,苟其如此,就是表示不立扶苏的意思,所以秦始皇不立扶苏,是定好了的。认为司马迁所记载的是当时的传说,不是事实。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有关赵高逼迫胡亥伪造秦始皇遗诏一事记载于《史记》中,秦始皇三十七年,五十岁的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宫,由于秦始皇病死于东巡途中,始皇帝生前恶言死,群臣皆不敢言立太子之事,始皇帝生前也并未立太子。始皇帝病危之时,令中车府令,行玺符士赵高草拟遗诏:命长子扶苏回来主持丧事,继承大统。然而,赵高与扶苏亲信蒙恬有旧怨,于是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利用掌管玉玺的职权,扣下遗诏不发,欲立其徒,秦始皇最小公子胡亥为帝。
赵高欲行废立之事,必和胡亥及李斯商议。赵高在劝说胡亥之时,充分利用胡亥的贪欲,以皇帝之位加以诱惑,最终使胡亥答应篡改遗诏之事。
在劝说李斯时,赵高用丞相之位的以及扶苏对蒙恬的器重,最终也使丞相李斯答应了他们的废立之事,这样,赵高在说服了胡亥及李斯后,篡改秦始皇遗诏,对秦始皇死讯密不发丧。命人用鲍鱼遮掩秦始皇尸臭。命人赐死公子扶苏,收监蒙恬。最终在扶苏死讯到达后才为秦始皇发丧。
总之,赵高利用个人贪欲,修改秦始皇遗诏,最终为自己掌握秦帝国大权打下了基础,但也为秦帝国速亡埋下了祸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