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国演义》中有哪些张冠李戴的故事?
优质回答: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在《三国史话》中讲到,《三国演义》虽然是用来消遣的话本,但是人们的历史认知得自此书中的实在不少。但是话本毕竟是用来说书的,有些说的多的,老百姓非常喜欢的,却大都是经过了文学渲染,可靠性不足;但是讲的少的一些地方,却完全是实质性的记载,简直和正史没啥区别;
这段话说的很有意思,其实正如同吕先生所讲,《三国演义》中改造最多的,恰恰是老百姓最耳熟能详的。
老百姓最喜欢三国中的谁呢?
诸葛亮、关羽啊!
所以这三人的记载大都是经过了许多年层层的文学渲染,逐渐导致诸葛亮和关羽的事迹从真实到虚构,这两位也逐渐走向了从人至神的历程。
一、关羽
关羽的许多故事都是虚构的。
1、温酒斩华雄
历史上诸侯酸枣会盟的时候,袁绍远在河北,刘备职位低微,吕布是骑督还得听命于董卓任命的大督护胡轸,华雄更是董卓军中一个普通的都督。
各诸侯讨伐董卓时,只有曹操和孙坚二人真正和董卓打了一场硬仗。
曹操遇到了董卓部将徐荣,一战下来跟着曹操起兵的五千人损失殆尽,要不是曹洪让马,曹操第一战怕是就OVER了。
孙坚遇到的是大督护胡轸,孙坚毫无悬念也遭遇了惨败,逼得孙坚只带了十几个人逃命,要不是祖茂带着孙坚的帽子引开了追兵,孙坚也差不多OVER了。
结果胡轸和吕布不和,竟然帅大军自己撤了,孙坚这才收拢残军,抽冷子击败了董卓军断后的军队,斩了华雄。
所以说华雄和关羽压根没关系,小说中为了描写关羽的勇猛,借用了华雄的名字和孙坚的功劳罢了。
2、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
不论怎么形容关羽降汉不降曹,关羽毕竟是投降了曹操。在官渡之战中,颜良的确是关羽所杀,而文丑也的确是曹军所斩,但是否是关羽所杀实在无法考证了。
而且文丑是和刘备一起领兵来追杀曹操的,关羽在曹军中估计看到了刘备的消息,于是记关羽知道了之后就逃归刘备去了。
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於袁军。左右欲追之,曹公曰:“彼各为其主,勿追也。”
三国志中这一行短短的记载,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加工创造,就变成了斩颜良、诛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义保二嫂;夜读春秋……等等知名的故事情节。
其实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抗,位置是在黄河边上,要投奔在袁绍军中的刘备,直接过河就完事了。
但是在演义中,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和勇猛,硬生生的把关羽塑造成了路痴:关羽从许都出发不向东北方向走,反而走向西北,到了西北的洛阳。
到了洛阳关羽斩了韩福之后,估计才发现走错路了,这才改道向东北,在黄河渡口又斩了秦琪,这才过了黄河投奔了袁绍。
其实这事怪罗贯中也不怪罗贯中。为啥这么说呢?
因为最早的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本子上写的是曹操定都长安,所以关羽要投奔袁绍必须从长安出发先到洛阳,在一路向东北投奔刘备。
罗贯中虽然地理不好,但历史好啊,他一寻思,这曹操啥时候定都过长安?这不是扯吗?然后大笔一挥,把曹操从陕西长安拉回到了河南许昌。
但是罗贯中虽然改了曹操大本营,但是关羽这段故事却忘了改地点,于是乎,曹操哪怕搬家到了许昌,关羽还得接着往洛阳走,不然韩福的戏份咋办?
二、诸葛亮
诸葛亮的故事里,虚构的成分就更多了。
1、博望坡
首先小说中诸葛亮出山三把火,先烧了博望坡,给了曹军一个大惊喜。但是不好意思,这把火是刘备自个放的,这个时候还没有诸葛亮啥事呢。
三国志记载:
(刘表)使(刘备)拒夏侯惇、于禁等於博望。久之,先主设伏兵,一旦自烧屯伪遁,惇等追之,为伏兵所破。
2、其次是舌战群儒。
史书中诸葛亮是刘备使节,更多的是说服孙权,在史书中没有关于诸葛亮和张昭等江东名士辩论的记载。但是通过三国演义的这一情节,完美展现了诸葛亮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对于江东儒生不同特色、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儒生也刻画十分到位。
虽然本故事是虚构成分较多,但依然不失为三国演义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片段。
3、赤壁奇谋:草船借箭与借东风
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其实是借用了两个典故。
一个是濡须口之战中的孙权。孙权乘船夜探曹营,结果被曹军发现,于是乱箭齐发,孙权急忙命令回营,但是船只一面插了太多的箭支,平衡有问题马上要翻船。孙权灵机一动命令船只掉头,让另一边也插满箭,等船只平衡了,就赶紧回去了。
魏略曰:权乘大船来观军,公使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
另一个是唐朝安史之乱时期的名将张巡;张巡被安史之乱叛军围困,箭支很快用完。于是张巡在晚上,命令士兵们制作数百个稻草人,吊在城墙上,装作要出城偷袭。故意让叛军看见。于是叛军争相放箭打算射杀唐军,从晚上射到早上才发现射的是假人,张巡白天一数,白得了十万余支箭。把叛军气的要死。
然后第二天、第三天晚上,叛军又发现张巡把草人挂在墙上,于是叛军都嘲笑张巡贪得无厌,还想骗我们射箭。
结果第四天,张巡真的派五百勇士下了城墙,半夜突袭叛军大营,叛军顿时大乱,十几万人被五百人追杀了十几里。
借东风更不用说了,这基本上属于是志怪小说、神话小说中的桥段了。
4、羽扇纶巾
从宋朝候开始,诸葛亮羽扇纶巾,坐个小车的形象深入人心。但实际上羽扇纶巾的却是周瑜。
宋朝野史《类说》中,有一个小故事讲诸葛亮和司马懿对垒,战前司马懿一身戎装主持军务,而间谍报告说诸葛亮“乘素车,葛巾,持羽毛扇指麾三军。”司马懿叹曰:‘真名士也。’”
宋代诗人苏轼著名的赤壁赋中说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说的就是周瑜,而非诸葛亮。
5、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也是非常著名的桥段,可惜这个故事也是假的。
在三国中,倒是还有一个类似空城计的故事,故事的主人翁依然是孙坚。
孙坚在鲁阳城当豫州刺吏的时候,打算带兵讨伐董卓,于是准备派自己的长史带人去督促军粮。然后鲁阳大小官员都在城门口搭好了帐篷,准备欢送长史。
结果董卓听到孙坚要来打自己,干脆先下手为强,派兵去打孙坚。正在孙坚举行欢送仪式的时候,董卓军的几十名骑兵前锋已经到了。
孙坚命令文官都坐好了接着喝酒,不许乱动。命令士兵整顿兵器,排列整齐,也不得妄动。
眼看着董卓的兵马越聚越多,孙坚才慢慢结束酒席,缓缓引导文官和士兵回城。进城之后孙坚才说:我不让你们起来,是怕你们一慌士兵就更慌了,到时候被挤在门口互相踩踏,谁都进不来。
董卓兵看见孙坚的队伍都准备好了,也不敢攻城,就干脆撤兵了。
当进军讨卓,遣长史公仇称将兵从事还州督促军粮。施帐幔於城东门外,祖道送称,官属并会。卓遣步骑数万人逆坚,轻骑数十先到。坚方行酒谈笑,敕部曲整顿行陈,无得妄动。后骑渐益,坚徐罢坐,导引入城,乃谓左右曰:“向坚所以不即起者,恐兵相蹈籍,诸君不得入耳。”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
所以说,三国演义是非常经典的小说,但小说毕竟是小说,历史是历史,可千万不要弄错哦。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1、关羽温酒斩华雄,其实是孙坚做的;2、张飞怒鞭邮督,实际是刘备怒鞭邮督;3、诸葛亮草船借箭,实际是后来吴国人的计策;4、关云飞单刀赴会,实际是鲁肃单刀赴会!
其他网友回答
说起《三国演义》里张冠李戴的事情有很多,作者罗贯中根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为了丰富故事情节,出于深刻人物形象和尊刘抑操的目的,其神来之笔为后世读者重塑了一个三国故事世界。
比如在事件方面,典型的就是“鞭打督邮”,史实上怒打督邮的是刘备。但作者为了使刘备在小说里一直保持宽厚仁和,处事沉稳的形象,让张飞替代了刘备,同时又彰显了张飞嫉恶如仇,性如烈火的性格,可谓一举两得。
“草船借箭”故事的主人公也不是诸葛亮,这事和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建安十八年东吴和曹魏交兵,孙权乘船观察战场,曹方乱箭齐射,孙的坐船由于一面受箭失去平衡,他令船转过来换边受箭,直至满载而归。至于船上扎稻草人的事,那更是罗贯中引用了唐代安史之乱时唐将张巡守睢阳用过的计策。
孙权的这次“借箭”纯属偶然,不是事先计划预谋。不仅如此,事发建安十八年是在“赤壁之战”五年之后,和火烧赤壁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又比如在人物关系方面,小说先是提到过名士桥玄曾经很看重曹操,后来曹操在铜雀台横槊赋诗时自诩当年“乔公”和他交好,知道他有两个女儿大小乔,将来南下后还要娶二乔置于铜雀台。桥和乔作为姓氏是古代通用又容易混淆,人们很自然以为前者桥玄和后者乔公是一人。
其实桥玄是东汉末年位列三公的名士,生于公元109年,他和公元155年出生的曹操有四十几岁的年纪差。桥玄非常赏识曹操,两人成为忘年交时,曹操二十多岁,桥玄年近古稀。
如果桥玄有两个女儿,当时她们的年纪已有可能比曹操都大,赤壁之战发生在桥玄去世(公元183年)二十五年之后的公元208年,他怎么会有“年方二八”的两个女儿呢。就算桥玄有女儿,大家可以按常理推算,即使桥玄四十岁时约公元149年有女儿,到赤壁之战时的公元208年,她们是多少岁数,能引起曹操的兴趣吗。
所以“桥玄”和“二乔”之父“乔国老”肯定不是一个人。大小乔的父亲不详其名,只在《三国志~周瑜传》里提到过,公元198年,周瑜和孙策攻皖城“得桥公两女,策纳大桥,瑜纳小桥”。
乔国老有猫腻,吴国太也有假,小说里的吴国太是孙坚正妻的妹妹,按作者的故事铺垫,孙权的生母临终前叮嘱孙权视庶母也就是后来的吴国太为嫡母,这样看来孙权的生母和吴国太并非一人。
但事实上留于史载的孙坚夫人只有吴夫人一个,她为孙坚生下四男一女,不存在吴夫人还有一个妹妹的记载。刘备娶的孙夫人也不是如小说里写的是孙权同父异母的妹妹,而是孙权的亲妹妹,孙权和孙夫人的母亲应该都是吴夫人。
吴夫人去世得很早,在刘备结亲之前七年就过世了,可能罗贯中考虑到这个因素,但必须有一个“破坏”孙权和周瑜计划的人,这人物还得镇得住孙权。于是作者杜撰了一个吴夫人的妹妹来充当这个角色,弄假成真,使故事更富有戏剧性。
《三国演义》里类似这种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的事很多,有的是宋元艺人的演绎,更多的是罗贯中的神来之笔。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张飞:
怒打督邮,实际上是刘备干的!
关羽:
温酒斩华雄,这是孙坚干的!
单刀赴会,实际上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不是关羽!
诸葛亮:
火烧博望,火山新野是没有的,罗贯中帮诸葛亮烧的!
舌战群儒是没有的!
草船借箭是孙权的!
三气周瑜是没有的!周瑜是病死的,不是气死的!
派关羽到华容道义释曹操也是没有的!
取西川是法正主力,不是诸葛亮!
七擒孟获,战争有的,没那么多次!
庞统,
连环计,不是他献给曹操的!曹操他们自己想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读者众多,但其中有不少情节与史实并不相符,因为它毕竟是一部小说而不是史书。
1、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的故事是赤壁大战的前戏,主角是诸葛亮。事实上这是孙权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公元213年正月,曹操水军被孙权大军围困在一个沙洲,坚壁不出。孙权亲自率水军挑战,曹操命弓箭手放箭,万箭齐发,矢如雨下。孙权命船只两面受箭,满载而归。曹操佩服其胆略和勇气,感叹:“生子当如孙仲谋!”
2、空城计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故事由诸葛亮策划。实际在三国时代,只有曹操和赵云分别策划过真正的“空城计”。
公元195年,有一天曹军出城去收麦子,这时吕布率军来攻城,曹操情急之下命随军家属全部到城墙上去,让吕布看到一幅莺歌燕舞的画面,而城外有一片树林,深不可测,吕布怀疑树林里有伏兵,撤了。第二天不甘心又来,这次树林里真有伏兵了。
公元218年,赵云和黄忠驻守汉中,曹操大军企图攻打汉中,夺回这个战略要地。见曹军人多势众,蜀军不出城应战,曹军围城数十天攻打不下,只好后撤数十里休整。有一天赵云率数十骑侦察敌情,正好与曹军狭路相逢,赵云势单力薄,但临危不乱,计上心头,命令部下主动出击,且边打边退。曹操一向谨慎,怕有伏兵,命令撤退。刚撤退时,阵脚大乱,赵云抓住时机,命城内士兵擂鼓呐喊,强弩射击,疑似伏兵杀出,曹兵大惊,夺路奔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刘备赞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封为虎威将军。
3、温酒斩华雄
《三国演义》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实际上华雄是被孙坚所杀,而非关羽。
东汉末年,孙坚起兵加入袁绍为首的联军讨伐董卓。公元190年2月,董卓派胡轸、吕布、华雄等攻打孙坚。由于吕布与胡轸不和,士卒散乱败走,被孙坚追击,斩杀华雄。
4、三英战吕布
由于公孙瓒没有参加讨伐董卓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故事。实际上吕布是败给了孙坚。据《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坚进洛阳宣阳城门,更击吕布,布复破走。”可见是孙坚打败了吕布。
5、气死周瑜
诸葛亮三气周瑜,最终将周瑜气死。实际上周瑜少年英才,不可能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正史描述周瑜是一个气度恢弘的人,可惜操劳病死,英年早逝。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6、斩颜良诛文丑
斩颜良确实是关羽所为,但诛文丑实际是夏候惇部下所为。建安5年,袁绍渡河兵至延津,命文丑与守军挑战,被曹操击破,死于乱军之中。
7、鞭打督邮
鞭打督邮实际是刘备所为,并非张飞。《三国志.先生传》说,刘备讨伐黄巾有功,拜官安喜县尉。督邮因公事到县,刘备去拜谒,门下不给通报,刘备直闯而入,捆绑了督邮,用棍棒打了二百下,解下印绶,挂在督邮脖子上,把他绑在拴马桩上,弃官逃亡而去。
8、火烧博望坡
火烧博望坡实际是刘备亲自指挥,当时刘备的军师是徐庶而不是诸葛亮。
公元201年,刘备投奔刘表并屯兵新野,夏侯惇不听部将李典、乐进的劝告,因大意为伏兵所破。而此时诸葛亮尚在南阳,5年后才出山。
9、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实际是天灾。史书记载:“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滥,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