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渊源(引言)——王德峰)

中西方文化差异
内容说明,源自2014年录制的王德峰老师讲座视频。关于言论基调,这个讲座本身是面向复旦大学【国学社】的同学,希望更多学子报名国学,因此,情感色彩上会明显偏向于中国古典文化。具体的解读、分析,并非不刊之论,兼收并蓄即可。  引 言中国近代史100多年来,做了两件大事:一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向西方学习他们的思想和文化。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从西方找来的老师不仅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而且引进了西方哲学,康德、黑格尔的哲学就此进入中国。二是改革开放起步,我们全面的接受了市场的原则,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引发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巨大的转型。 虽然说多年来我们中国人努力地学习资本的逻辑,我们以为通过让市场经济进一步健康增长和完善就会带来中国的进步。但是在西方定义的进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大的问题,主要包括两个基本的问题:第一个,我们从一个物质上普遍不满足的时代进入了一个精神上普遍不安宁的时代。今日之中国,社会各个阶层,无论是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取得成功的少数阶层,还是多数弱势群体,没有一个社会阶层有生命幸福感;没有一个阶层,找到安身立命的地方;整个民族没有精神家园。我们执政党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胡锦涛任总书记期间,就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重建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中国未来社会的精神基础,不能让民众长久地处于价值真空状态。第二个,普遍的信任危机、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层出不穷。在当下社会基本状况的背景之下,我们看到国学社的活动以及社会上许多阶层对国学的再度关注和国学复苏的现象,它有深刻的原因,也有重大意义。所以今天的话题就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在西方诞生的资本,它的本质是实现货币的增值,这就意味着它需要把全世界人的消费看成是它的市场,必须把整个地球的自然资源看成是资本的材料,于是它一定要突破欧洲的疆界,征服非欧洲民族,所以带来了真正的世界史,结束了各民族孤立发展的历史。而资本逻辑所要求的社会关系的主导原则是在独立的个人之间,建立以理性为基础的契约,于是人权的原则和人道主义的原则被西方广泛接受。80后、9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一度认为他们是世界公民,中国人只是一个种族的概念。因为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读书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从西方引进的,只有少数科目如历史,语文等带有国学元素。但是尽管我们在西方的知识体系和学问体系当中成长,我们的业余生活、饮食习惯和着装被西方所包围,我们还是中国人。80后现在逐渐地认识到这一点,越是到海外去留学的80后越是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西方国家生活哪怕短短的三个月,就会遇到Culture Shock,即“文化震荡”。他们终于意识到自己还是中国人,于是他们往往比大陆上的80后更爱国。为什么向西方学习了100多年的民主,每一代年轻人都曾经崇拜西方,向往西方,我们还是学不成西方人?这就涉及到接下来要讨论的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
亨廷顿·八大文明区上世纪末美国的国际政治学家亨廷顿发表了他的著作–《文明的冲突》,他认为这个地球上现有的文明可以分为八个区域,这8个文明区的划分标准是宗教,语言在亨廷顿的区分方法中处于次要地位。
西方的基督教文明:主要是西欧国家,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都属于基督教文明,有部分差异,但差异不大。例如,法国以天主教为主,德国以新教为主。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国家的大多数都属于这个文明区。东正教文明:核心国家是俄罗斯。基督教在历史上发生过几次分裂,东罗马帝国的基督教就演变成为东正教,东正教的中心一度在土耳其的君士坦丁堡,现在到了俄罗斯。东正教文明的国家有希腊和土耳其(土耳其还有一部分是伊斯兰教)。中华文明:亨廷顿认为中华文明区属于儒教文明区。其实儒家不是宗教,中华民族是一个世界上少有的无宗教的民族,尽管有不少宗教徒,但整个民族的文化精神不是宗教精神。日本文明:一个最孤独的文明。虽然日本在公元300年就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但是他只学到了儒家和佛家,却学不了道家,所以如果将日本定义为中华文明区,它就不纯粹了。日本人学不了道家的缘故,如果你坐飞机去日本就能想到了,在日本的上空从飞机的舷窗往下看,基本上可以看到日本的全景,它(日本国土)像“一条虫”躺在海面上,而且是躺在地震带上。道家教我们中国人退一步海阔天空,请问如果日本人退一步会去哪里呢?没错,就退到海里去了。这样严酷的生存空间,导致这个民族是严谨的,在细节上是高度认真的,这是个不断要追求生存的民族。所以你无法让日本学习道家的思想,那种“无为而无不为”的想法他们是不会懂的,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为什么日本人缺乏幽默感,因为幽默感的前提是智慧(道家的精髓)。所以日本是一个国家一种文明,一个孤独的文明。拉美文明:欧洲移民带去的基督教(主要是天主教)与拉美本身原始宗教结合的产物。于是那里的文学和哲学思想,跟欧洲不同,那些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大概只能在拉美发生。佛教文明:主要集中在印度等国家。需要说明的是,佛教是无神论的,教义中有“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的说法,即佛是彻悟了众生,众生是尚未彻悟的佛,释迦摩尼也是由人修成的,如来的意思也是大彻大悟的人。这一点是区别于其他文明的。非洲文明(可能的):因为非洲各个部落的宗教之间差异很大,虽然非洲也有基督教,但在不同的非洲部落之间结合的结果却不一样,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文明区(将来可能产生)。

中西文化差异的渊源——语言的力量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怎么向西方学习,都无法成为西方人?——根源在汉语。在亨廷顿看来,人类的语言只是符号工具,这个理解是片面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语言是人存在的家”。动物没有语言,所以动物没有世界,只有环境。人类有语言,所以才创造出一个世界。大地、山川、星辰、河流向人呈现出万事万物,整个宇宙都向人呈现,就是因为人在语言之中。所以,圣经讲上帝造人的故事里包含着智慧,上帝造人是先用泥土造出人们的形体,但是这时候还不叫人,最后一道工序是对着这个形体吹口气,让他有了语言,这才真正进化为人。因为有了语言,人才有了世界。所以,人类对世界的基本经验,都是在语言中的经验。人对世界的基本理解,都是在语言中的理解。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所形成的最基本的生存情感,也是在语言中形成的生命情感。人所形成的人生的基本态度,也是在他所属区域中的母语赋予他的。所以,只要汉语仍然是中华民族的母语,我们就仍然在中国思想中,因此无论如何学习西方,我们仍然是中国人。要想让中国人不成为中国人不是靠到处传教,基督徒数量的增加,绝不足以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形成了可以取代中国文化精神的力量。为什么?很简单,一个中国的基督徒,他确实也会虔诚的祷告——但当一个中国的基督徒在祷告的时候,他心中想的是什么?是西方的神学观念吗?是这个有趣的灵魂亟待拯救吗?不是的。是想着“主啊,今年我儿子就要高考了,我向来忠诚地侍奉着你,一定要帮我。”上帝在他看来是全知全能的神,像父亲一般,父亲的作用是在关键时刻可以帮忙,而不是作为拯救灵魂的指引者(因为中国人并没有发现需要被拯救的灵魂)。除非有一天汉语消失了,我们才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中国思想和智慧里了,也不在汉语所积淀和保存的人生态度、生命情感和世界理解之中了。一个语言的消逝是一种对世界的理解框架的消逝,生命情感特征的消逝。所以,我们不管怎样向西方学,我们仍然是中国人的根源就在汉语。凡是能够体现、凝聚中国思想、中国文化精神的汉语词语,没有一个是能够翻译成欧洲语言的。但是世界仍在不断的尝试翻译,如《道德经》曾被翻译成德文本、英文本、法文本,其实都翻错了 : ),后来德国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发现翻错了,便下定决心亲自翻译,他找到一个母语是汉语并且常年在德国从事学术研究的华人一起合作。他们整整用了三年时间,最终结果还是以失败告终。于是海德格尔找了个聊以自慰的方法,那就是请了一个会书法的华人,从道德经里摘了两句话做成一副对子,写成一副对联挂在他的办公室。他知道里边有极高远的境界,但他没办法用德语来表达和理解,因为他不在汉语中。那些凝聚了中国儒道佛三家思想的,表达中国的人生态度、中国文化精神的词语是无法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我们中国人经常会用一个词,“缘分”。我感慨地说了一句话,“我认识你真是缘分啊!”中国人肯定马上就能理解,其中包含2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我认识你不是预先计划好的,其中包含偶然性,但是第二层意思,我认识你又同时拥有缘分的必然性。为什么?“百年修得同船渡”,所以我认识你是几百年修来的必然性。“缘分”这样一个简单的汉语词语却把一对对立的范畴统一在一起了(偶然性和必然性),而在英语中却没有一个单词可以同时表达偶然性和必然性。至此,我们看到了中国思想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差别,西方理性主义指导下的人,所做的一切事情,来自明确的、理性的计划和意志的执行,所以缘分这件事情他们无法理解。在西方的社会,西方人总能发现自己的人生有许多缺陷和缺点,他们所想的就是不断改造,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同样也改造自己个人的生活。而在中国文化中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道家),人与人的关系(儒家),人与内心的关系(佛家)。正如《金刚经》的“三句义”所说——“佛说世界,皆非世界,故名世界”,缘起性空的佛家哲学,且听下回分解~

中西方文化差异相关文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