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对王维的评价 王维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

网友提问:

你喜欢古代诗人王维吗?怎样评价他的一生?

优质回答:

王维,有人说若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就是人才。

当然这三个人王维和李白同岁,杜甫是小弟,小12岁。

这一周我们就走进这位人才王维。

应该说王维和现在的tfboys差不多,年少成名,少年便在诗词圈大放异彩,京城大V。那时候李白还在没有出蜀,最多是四川当地的诗词圈明星。杜甫呢,那时候才几岁,还过着富家孩子的日子,就不说了。

公元715年,王维十五岁,离开山西老家,到京城长安应试。一个15岁的孩子,就在京城开始了“北漂”生活。

在京城呆了两年,也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句,那时候他精通音律,又会画画,还会写诗,在京城诗词圈也是很有名气了。

那时候他经常和好友祖自虚,一起作诗,算是有个伴,这年是公元717年,王维才17岁,已经在京城“北漂”了2年,这年,王维漂泊在洛阳、长安,正值重阳节,他登到高出,不禁想家了,就写了这首妇孺皆知的诗。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

十几岁的孩子“北漂”是多么艰难。

转眼间王维北漂三年了,这三年,他也曾在无数个夜晚想过家,也曾经历过好友离世。虽平日,自己靠着才华,也混迹于王公贵族圈,但那时候他是要考公务员的。他一直在等机会。终于十九岁那年,他报名参加了京兆府试,你别说,这一考,他还真考中了。

考中了京兆府试,第二年又参加了吏部考试 ,但这次没中。但名声打出去了,长安的王公贵族,一般搞宴会party都带着他。在宴会上王维也留过不少诗句。

转眼21岁,这一年他中了进士。终于脱去了布衣,有了编制,成了小基层公务员,当个了八品太乐丞,虽然官小,但可以出入皇宫私会玉真公主,这是不是玉真公主安排的,不得而知。但当年就被撸了,据说是王维娶老婆了,惹到了玉真公主就拿这个一个舞狮子的理由,下放到了山东。玉真公主比王维大,到现在王维可能是这位公主的小奶狗。。。

在去山东的路上经过山西运城(那时候叫河北县)写下了这么一首诗,如果说《桃源行》是王维田园诗的萌芽作,那这一首诗,可以说是他山水诗的开篇~

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唐代·王维《登河北城楼作》

跨越千山万水,王维同志终于来到了山东这片齐鲁大地——济州,和武松打虎的地方很近。

在济州,王维呆了五年,这五年时间,王维和当地的贤隐、道士、僧侣交往很多,也留下了很多和僧侣交游、唱和的诗句。

当然,济州那时候离黄河、离泰山不远,王维这位才子,肯定不会放过这些景点,这不,他趁着职务之便,出差的机会,乘着船,正在黄河里游览风光呢。

渡河到清河作

泛舟大河里,积水穷天涯。

天波忽开拆,郡邑千万家。

行复见城市,宛然有桑麻。

回瞻旧乡国,渺漫连云霞。

在山东呆了五年后,727年王维终于西归了,西归后,王维在河南随便做了一个小官,做了没到一年,就辞职了,干脆隐居在这,也对做官这件事也觉得无所谓了。就这样佛性的过了2年,那时候他才三十左右,正是要立业的时候,想想一直在河南这个小地方隐居也不是事,还是回到梦开始的地方—长安吧

在长安的这一年(728年左右),他对佛学有了兴趣,可能是隐居河南的时候,发现佛学很有意思,干脆回到长安报了个佛学培训班。

那一年秋天孟浩然来到长安高考,备考的时候也就和王维认识了。王维比孟浩然小十来岁,两人成了忘年交。他们交往的时光里,闲来无事,王维还给孟浩然画肖像。真的是有闲工夫啊。

可是这一次孟浩然没中举,但还是想在长安寻找下机会,但机会哪那么容易啊,最终他还是选择离开京城,回到老家。走的时候,王维送了他一首诗《送梦六归襄阳》

杜门不复出,久与世情疏。

以此为良策,劝君归旧庐。

醉歌田舍酒,笑读古人书。

好是一生事,无劳献子虚。

送走了好友孟浩然,王维后面的这几年,30来岁在京城没有工作,经历过亡妻之痛,也有过去四川旅游的“间隔年”

终于,他觉得一直这样也不是个事,人家孟浩然在襄阳有地,自己就不一样了,妻子去世,只剩自己在“北漂”哪来的“醉歌田舍酒”。终于在纠结的时候知道了朝中有一位气度不凡,又堪称一代文宗的名相张九龄,他便想给张九龄写首诗,展示才华,以求引荐。本来以为这次引荐没有希望,可谁曾想,上天偏偏眷顾了这位才子。

第二年春天,735年,就被任用为右拾遗,到了洛阳。为表谢意,王维给伯乐写了这样一首诗:

献始兴公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

不用坐粱肉,崎岖见王侯。

鄙哉匹夫节,布褐将白头。

任智诚则短,守仁固其优。

侧闻大君子,安问党与讎。

所不卖公器,动为苍生谋。

贱子跪自陈:可为帐下不?

感激有公议,曲私非所求。

大概已是就是我之前宁愿在山野里面度过一生,才不会为了吃点好的去拜谒王侯。我就是匹夫之人,本来就打算当一辈子老百姓的。虽然我没啥智慧,但是我安分守己。听说您是天下仰慕的大君子,用人从来不管亲疏。您所想的都是天下苍生,现在我跪席来表达我对您的仰慕之情,不知道能不能当您的学生?我这么说纯粹是为了感激您,可不是为了走后门呢。

过了2年,王维升官了,当了监察御史。那年夏天他便以监察御史身份去大西北出差去了。同年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

在去西北的途中,王维用乐府旧题写下了这样一首千古佳作《陇西行》

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

都护军书至,匈奴围酒泉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

以及《使至塞上》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从边塞回来的王维,不冷不热在长安当了四年监察御史。直到740年,这是个不平凡的一年。为什么不平凡,这一年他的恩师张九龄去世,好友孟浩然也离世。

这对王维来说是一种打击。这一年他恰好经过襄阳,留下了诗作《哭孟浩然》

故人不可见,汉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

在安史之乱之前,王维一直半官半隐,没事的时候闲居辋川。744年王维得宋之问辋川别墅以来,到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王维陷贼前的12年中,王维在公余闲暇或休沐之时,常到这里小憩。750年正月至752年3月,王维丁母忧时,曾长居辋川。在居住辋川期间,王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并和道友裴迪多有诗歌唱和。

在王维诗作的最后一首,就将他晚年在辋川时写的一首诗和大家分享。这里面有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有他幽雅禅寂的闲淡生活。

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其他网友回答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和我一样,因为这首诗而第一次知晓了王维这个名字。继而默默品读一生。

后世对王维的评价颇高,有人尊称他诗佛,与李白杜甫并列。

王维在29岁在长安跟从大荐福寺道光禅师学习华严宗的顿教,一直到道光和尚去世。后又与禅宗南宗的高僧交往,并为禅宗六祖撰写碑文。

后世有人认定王维的世界观依旧是儒家思想,吾辈浅薄,不敢妄测,不过佛教中很多大德高僧亦确实兼读儒家经典。

因为儒家经典很多思想契合佛家的修身养性之道,只是佛家更为深刻,更为大爱而已。

王维的诗犹如曹氏的(红楼梦)。

美在不止是诗,而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难以令人所难以企及的是,诗中流淌出来的清新自如,似浅实深的禅意与灵性。

例如我们耳熟能详的:鹿柴

鹿柴 唐 ·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以清新简洁的笔力,赋予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与想象中视觉上的美感。仿佛置身其间,心入其境,在头脑的画面里得到一份宁静与冥想。再睁眼有一种:“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之感。

却原来莽莽人世如此美好,只是我们匆匆赶路的我们,都来不及欣赏身旁美丽的风景,感激王维,为我们“画下”这静谧的美,让我们颠沛流离的心,得到片刻的憩息。

说到这位诗情画意的大才子,肯定要说一说他的爱情。但可惜似乎读遍了他所有的作品,都不曾有一字提到他挚爱的妻。

无奈只得从他写女性的作品中来窥见一二,他对女性以及对爱情的态度了。

息夫人 唐 · 王维

莫以今时宠,难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这诗是以息夫人为题,借息夫人之悲惨屈辱的遭遇:“吾一妇人而事二夫,纵弗能死,其又奚言“来描述唐朝时代卖饼师傅妻的遭遇。

故事是这样的。

唐玄宗之兄宁王宪,见宅旁卖饼师傅之妻纤细袅娜,肌肤如玉,明媚动人,便重金强占为妻。

一年后,宁王问美人是否还想念她的丈夫,美人默不作声。后宁王召其父相见,美人注视原夫,双眼垂泪,悲不自胜。

时宁王座上十余位文士皆凄恻,王命赋诗,王维即刻间成赋,便是这首(息夫人)。

王读后惭愧不已,将美人还给予原夫。

诗意悲愤急切,不以新恩忘旧情,道出美人的心意,又何尝不是诗人对爱之忠贞呢?

再来读一首班婕妤。

班婕妤

作者:王维

玉窗萤影度,金殿人声绝。

秋夜守罗帷,孤灯耿不灭。

班婕妤之悲在于端庄,在于贤德,这样饱读诗书的女子,以劝诫明君为己任的女子,当然注定斗不过以妖媚肉欲的迷惑君主的赵氏姐妹。

不仅是不能,也不屑。

班婕妤的失宠以及凄凉的后半生,引起了很多文人雅士们的同情。王维采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班婕妤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极到好处的表达出了班婕妤凄凉的心境。

相较于曹氏笔下怜惜女人却夹杂着粗重浑浊肉欲的宝玉,王维对女性的同情与尊重,更是一股清流,无丝毫的秽浊之气。

他能够真正做到敬而谨慎,知而不腻。由此也可以窥见,他对爱情的懂得与谨慎。

王维为妻子拒绝了公主的宠爱,却又在妻子难产死后,终身未娶,更不曾一字提到妻子。

想必正是:情到极深字已亡吧。是一位真正的情痴。王维算不算得上诗佛,我不敢说,但却是一位真正值得万世敬仰的君子,却是耽得起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