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认为《史记》记载的客观公正吗?
优质回答:
岭南人文历史为您作答。
我认为《史记》记载已经做到了最大程度的客观公正。
史官态度很重要。
司马迁祖上历代都是史官,秉承了历代史官的不畏权贵,一是一、二是二的“实录”精神,他之所以遭受宫刑,也是因为他的著作对汉武帝有负面描写,汉武帝早就看他不顺眼了,刚好他的好朋友李陵出事,在朝廷上为李陵仗义执言,彻底触怒汉武帝。所以从司马迁倔强的个性来看,他不大可能去有意的美化谁、抹黑谁,这不符合他的个性。
史料丰富真实
其次,《史记》成书于汉武帝时代,离先秦时代时间接近,较容易获取真实客观的资料。他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又广交朋友,获取多方信息。不仅如此,他没有满足于在书房里埋头骨干,为了掌握尽可能多的史料和史实,他遍访名山大川,实地访问历史人物的后人,乡亲,得到了很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为他撰写提供了客观真实的素材。
客观公正性为后世认可
《史记》问世以后二千年来,从来没有哪位大咖能拿出其歪曲历史的证据。不仅如此,《史记》高度实录也得到了同时代及后代史学家的一致认可,她的客观公正、不偏不倚的的白描写法,为后世写史树立了一个标杆。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
“太史迁,曰实录”。“子长多爱,爱奇也。
班固在赞《史记》说:
“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鲁迅也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存在绝对的客观
不过总有人爱钻牛角尖,说《史记》人物传记里有很多细节描写不真实,比如张良与那个教给他兵书的神秘老人之间的对话,那些细节旁人哪会知道。我想说的是,这些细节描写,只是作者希望增加历史的趣味性,历史不再干巴巴的,是调料也是创举,并不会改变历史事实。
又有人说,司马迁吹捧项羽,不够公正。可是我想说,史官也是人,有思想有灵魂,是人都有局限性,不可避免带有自己的价值观,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绝对客观公正是不存在的。即使让现代的机器人来写历史,那他的客观公正性也必然受编程的程序员的价值观的影响,这是不可避免的。
综上所述,《史记》历史史料大多是可靠的,司马迁的立场也是客观公正的。但受限于人的价值观的影响,也有主观成分,但并不影响作品的伟大。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位史官,在著述一部史书时,能做到绝对客观公正,都会渗杂一些著作者的倾向在里面。《史记》作为一部兼具史学性和文学性的伟大著作,司马迁利用白描手法,将大量详实的史料编撰成册时,或多或少,都会将自己的观点带入,这是执笔者的权柄。但是,司马迁并未滥用这种权柄。
他出身史学世家,子承父志,立志要做一名“秉笔实录”的史官。他不阿谀不奉承,不畏权贵,直笔而书。在记录史实时,无论是当朝皇帝刘彻,还是他的祖先开国皇帝刘邦,亦或是被贯以“投敌判国”的李陵,他都敢据实而录。他也因此,遭受过一个男人最不能承受的“奇耻大辱”,但他都咬牙坚持下来了,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最终完成了《史记》。我相信,这样一个秉正不阿的人,在他著述《史记》时,一定已经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了。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邀请。
《史记》成书两千多年以来,其公正性和可信度鲜有质疑。司马迁秉持“究天人之际,成一家之言″的精神,对华夏文明三千余年的传承脉络,极尽可能地进行了详细梳理甄别和系统性总结。限于当时的文史资料和正朔观念,记载难免有舛误,但也是美玉微瑕,无伤大雅。
《史记》的客观公正性体现在摒弃了世俗“成王败寇″的浊法,恰当地定位历史人物,不虚美,不抹杀。如在《本纪——项羽》的赞文中说“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羽亦重瞳子,羽是其苗裔耶″。这段平常的行文,背景却不寻常。项(旧读hang)羽死后,刘邦深恶(音wu)其为人,官方文件中称“项藉”,意在磨灭深入人心的“项羽″一名。并把与他交好的项伯族属改姓刘。重瞳子,原指人眼睛中的翳斑,因为舜父瞽(双目全盲)母明,舜目重瞳子再正常不过,后世认为重瞳子是一只眼睛里有双瞳仁,遂成帝王圣格,其实该笑。这和清晨日食复明叫“再旦″同理。拿项羽比大舜,足见司马迁的胆识。
《世家》中记述田太公为了做大自己“广开后宫,听任门客出入不禁”,实在有悖风化。
《列传》第一专述伯夷叔齐的事迹,虽然极简短,但透露出的信息量异常丰富。质疑武王伐纣的合理性,并对武王的“孝忠″进行了曲折地批判,意在塑造独立人格。
至于刺客、滑稽、商贸、卜巫之类,也是社会的各个阶层,关注这些群体,为后人呈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反对阉割人格,反对奴化。
由于《史记》“藏于名山,副在京师”,稍后便遭到删改,今天我们看到的已非原貌,有些事情不应该算在太史公的名下。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的假设
夜将近了,正在整理史料的司马迁吩咐奴婢点燃面前的油灯,他下意识的抬头看了一眼眼前这个青涩女子,挺漂亮的。
“叫什么?多大了?”
“奴婢叫紫兰,今年一十有七了。”
“十七了!”
“嗯!有中意的人吗?”
“老爷,没…没有!”
“嗯,我就问问,别紧张。”
“老爷,没事奴婢就退下了。”
紫兰退下后,司马迁也放下了笔。陷入沉思。
他司马迁不是什么好色之人,但那场腌刑夺取了他的权力,做父亲的权力。他此时再次怨恨起那个帝王,那个夺取他权力的帝王。
……
许久后,他在此拿起笔去写作。
卷七,秦始皇本纪写完了。
历史也开始到我大汉了吧!
司马迁在竹简上写到卷八,高帝本纪。
不,还有一个人,秦汉间还有一个人,那个命运和我相像的人,楚霸王项羽。
刮去那高帝两个大字,司马迁改成了项羽。
“来人!”
“老爷!小的在!”
“帮我收集楚霸王的材料。”
“老爷,你不是在写什么帝王本纪吗?难道这么快写到那些什么世家,列传了?”
“哪来那么多废话,叫你去就快去。”司马迁皱眉道。
小斯连忙向后退,哆哆嗦嗦道:“是!是!是!小的…小的这就去办。”
小斯一边出门,一边嘀咕:“老爷怎么了,怎么写项羽,连性格都和他如此相像了?”
江东地区,黄昏时分。
司马迁跋山涉水前往调查。
几个老伯在河边收拾捕鱼的网具,司马迁和小斯前往询问。
“打扰了,各位老先生,在下询问些事情。”
“没事,你问吧!”
“你们认为项羽何如?”
“霸王,真英雄,不是那个什么刘三可以比拟的。”
“放肆,高祖也是你们这些人能侮辱的,感念反贼可是谋反,小心那你们送官。”小斯道。
“住口!老先生你们接着说。”
“哈哈哈!官府不会管我们这些老东西的。”
“不过,现在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强多了,起码可以生活的随性,不用饿死了。哈哈哈!”
“如实记录”司马迁对小斯道。
“我们告辞,多谢了!”司马迁拱手说到。
……
数月后,项羽本纪完工,司马迁强撑着他那多病的欣赏着眼前的著作,他流出了欣慰的微笑,他如同一件艺术,不,这就是艺术。
小结
如同鲁迅先生所言,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只要是书,就有作者的主观性,即使圣人写书也是这样,个人的观点总会有意无意渗透进其作品中。
但司马迁是依然伟大的,史记依然是伟大的,史记的个人主观性是存在的,但他的史料价值依旧无价。
其他网友回答
这事得比较着看,不看同行,是没法得出客观公正的结论的。那么,比较一下《史记》跟任何一个其它文明体系的任何一部史书,在客观公正上,《史记》若称第二,那就只有无耻之书才敢称第一。
别扯什么作者有立场,客观公正要求的就是作者的立场,而非要求作者没立场。一个自主意志不可能没有立场,要求他没立场或者不表达立场,本身就是不客观。作者的立场本身就是史书的一部分,也是史书的价值的一部分,他的视角、立场、原则,正是史料解析的最有价值的素材。
没有人有资格要求别人没有立场,这要求本身就是立场。
要论史,别的文明在华夏面前还是别现眼了。《正气歌》头两句就是史官。华夏对“历史”的理解,远不是那什么“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类的狂妄认知所能触及的。
——无陈词滥调,无不知所云,无酸腐鸡汤,无缤纷喧嚣,唯有一点赤诚真意,一点犀利深刻;君若有得,乞轻落玉指点赞、高抬贵手转发;若有相左之真知灼见,请评论中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