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有曾巩吗 曾巩凭什么入选唐宋八大家

网友提问:

“唐宋八大家”里最容易被遗忘的曾巩,是为了凑数吗?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初心文学笔者嘉伟我来回答一下。

唐宋八大家,在文学史上是很著名的八个人。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六位名士并称“唐宋八大家”。

在诗歌、文学史上有许多并称。我们大多数最熟悉的是这“唐宋八大家”,比如还有“文章四友”、“初唐四杰”等等并称。这些并称中的每一个人绝非浪得虚名,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知识短板,这是最正常不过的了。但是,我们不能认为自己某一方面的欠缺,去胡乱的评判,甚至是牵强附会的去定义一个人。

曾巩,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绝非浪得虚名,我在这里讲一讲这宋六家的相关故事,希望和朋友们一起来交流、学习。

首先,宋六家中作为长一辈的两个人是欧阳修和苏洵,欧阳修可能朋友们都比较熟悉,他当时可是北宋文坛泰斗。他这一生在政治上虽然没有特别杰出的建树,但是他独具一双慧眼,为朝廷选拔出来了许许多多优秀、杰出的人才。

那一年,欧阳修作为主考官主持科举考试,他很大胆的进行了文风改革,废除“太学体”。这当然是撬动了那些太学生、权贵子弟们的权益,但是欧阳修认为文风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才能选出杰出的人才。

就在这一年,身在四川眉州的苏洵在家告诉两个儿子说,今年是欧阳修大人主持科考,你们两个也读了几年诗书,今年是个好机会,你们准备准备就进京参加考试吧。苏洵这个人仕途一直不顺达,一生也没有什么政治建树,他最伟大之处在于他培育出了两个特别杰出的儿子。

苏轼苏辙谨从父命,赴京赶考。与他们同一年参加科考的还有题主讲到的这个曾巩,这个曾巩可是欧阳修的嫡传弟子呀。这里我想说,如果曾巩真的是浪得虚名,文坛领袖欧阳修怎么可能会收他作弟子?

考试结束之后,就和我们现在的考试一样,马上进入到阅卷阶段。当欧阳修和众多考官看到苏轼的试卷时,都一致认为这篇文章写得最好,应该列为第一名。由于当时阅卷采取抄录、糊名,所以在阅卷阶段并不能断定是哪位考生的答卷。欧阳修看到这份考卷觉得像是自己弟子曾巩的文章,由于第一年主持科考,又在推动文风改革的关头。为了避嫌,欧阳修等考官商议后,就把这篇文章列为了当年的第二名。等到发榜后,才知道这篇文章是苏轼写的,那么第一名又是谁呢?判作第一的却仍然是曾巩,再这样阴差阳错的情况下,曾巩还是拿了个第一。

由此也可见,曾巩是一位有学之士,在当时可以说写文章方面,是可以和苏轼一较高下的。后来,苏轼、苏辙、曾巩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都是欧阳修得意的学生。

还有一个叫王安石的,我们对王安石比较熟悉的原因是因为他当年搞了个“王安石变法”,历史上也称作“熙宁变法”。王安石和欧阳修之间也是非常要好的,我在以前的原创文章中写道王安石带着自己的诗作去拜访欧阳修,欧阳修曾给他极高评价,说他是,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总之,针对题主的这个问题,我认为唐宋八大家中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每一家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都是实至名归,曾巩当然也不例外。

以上是初心文学笔者嘉伟的回答,欢迎朋友们一起交流、分享。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宋八大家”历史给以肯定,弃能忘记!不要说是“曾巩”贤达不能忘怀,历史上任何一位名仕为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人民会永远铭记在心!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唐朝两位:韩愈,柳宗元;宋朝六位: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很多人都认为韩愈、柳宗元、三苏、王安石、欧阳修都很出名,独独没怎么听说过曾巩,于是便生出了凑数的想法。这样想是大错而特错了,曾巩能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绝对不是浪得虚名。

【01】自幼聪慧

曾巩12岁时就试着写了《六论》,提笔就成,而且还很有气魄,字里行间早就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18岁随父进京城,结识了欧阳修、王安石等人,同杜衍、范仲淹等都有书信往来。等到了20岁时,曾巩的名声就已经四方传播了。

【02】一生成就

首先是散文成就。作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曾巩的散文并不比其它人差,他接受了欧阳修的主张,然后“文以明道”,文风有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自然淳朴,委婉曲折,不讲究文采。主要有人事杂记类、工程营造类、寺院记和学记类。

其次是诗歌成就。曾巩有400多首诗歌流传下来,与散文一样,质朴超逸,字句清新,长于比兴,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他的诗歌是排在苏洵和苏辙前的。其类别有纪实、咏史、离别等。

第三是教育成就。继承儒家教育思想,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在政治上也是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等。

第四是政治成就。这个就不细说了,反正是很受老百姓尊敬的一个官。

【03】家世简介

曾巩,字子固,现江西南丰县人,后在临川,是北宋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其曾祖父、父亲都是北宋时的名臣,自己也是历任官职,分别在齐州、襄州、洪州等七个州任知州。与曾肇、曾布、曾纡、曾紘、曾协、曾敦并称为“南丰七曾”,世称“南丰先生”。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诗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宋八大家”是明代人在编撰散文集时,选取的八位散文大家,即现在我们所熟知的八个人。任何时候以及“唐宋八大家”,曾巩都是排在最后一个,在其名字前往往有一个“和”或者“及”字,好像是为了凑数而为。

但实际上,在宋代同期的六人中,曾巩的年龄仅次于欧阳修和苏洵,比王安石还要大两岁;资历也仅次于欧阳修和王安石,和苏轼兄弟同科进士。曾有欧阳修绌落苏轼状元试卷的轶事,就是因为其认为这种水平的文章只有曾巩能写出来,虽不真实,却反映了曾巩在当时的名声。

曾巩,字子固,江西南丰人,官宦家庭出身,天资聪慧,记忆超群,十二岁即能作文,能被郑重记载,说明其水平很高,扬名比苏轼兄弟更早。但因为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直到嘉祐二年(1057年)欧阳修主持科举,才和小年轻苏轼兄弟及两个弟弟一起中举。

曾巩赞成欧阳修的新古文运动,是主要骨干之一,主张先道后文,文道结合。其文风源于六经,又集司马迁、韩愈两家之长,平实质朴,温厚典雅。王安石赞扬说“曾子文章众无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苏轼言“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朱熹也推崇曾巩,“予读曾氏书,未尝不掩卷废书而叹,何世之知公浅也”……能被时人如此推崇,可见曾巩不是浪得虚名,而是有真才实学。比如入选课本的《墨池记》,就能看出曾巩在散文上的水平。

为什么曾巩给人一种“凑数”的感觉,大概是因为其名声流传不广,如欧阳修是一大波人的老师,文坛盟主;王安石曾经变法图强;苏氏一门三大家……唯独曾巩没有什么值得细说的东西,到如今不习古文的时代,曾巩的名声就更小了,存在感非常低。

仅代表个人观点。

其他网友回答

唐宋八大家实际就是凑数,不够格应该是二苏一曾,真正的够格就是五大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王安石、欧阳修。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