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梦笔生花”的江郎,为何被“才尽”的口水淹了1500年?
优质回答:
大家知道,江郎是指历史上南朝时期的才子江淹(444一505)年,字文通。宋城济阳考城人(今河南商丘民权)。是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
相传江淹幼年时聪明好学,六岁时便能出口成诗,十三岁时父亲故去,由于家境贫寒,曾采薪养母。到十八岁时已能熟背五经,二十岁时已是聪慧过人,有幸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泰始二年(466),又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下。(以后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
江淹的文采斐然,写出的文章深受人们的喜爱,被广为传诵,特别是所作《恨赋》,《别赋》更是显示出他的才华横溢,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奇文。
有一次,他受到了广陵令郭彦文的牵连,被捕入狱,他在狱中写的《诣建平王书》中,构思巧妙地把他的委曲和叹念尽诉笔端,文章不亢不卑,辞气激昂,至情至理,真情实感流于字里行间,可谓感人至深,以至建平王刘景素览文后即刻释放了他。时过不久,江淹又考中了秀才,写的文章又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被提拨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从此一路官运亨通。这不可不说是归功于他那支生花的妙笔,撰写出的锦绣文章帮了他。
只是后来江淹上了年纪,写的文章大不如前,甚至是黯然失色。以至于时人谓之“才尽”,故此有“江郎才尽”一说,与以前的“妙笔生花”时相比,才情判若两人,传说江淹的“妙笔生花”的由来是在浦城当县令时,有一天他在浦城郊外游览,歇息在一小山上睡着了,睡梦中见一神人赐给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后,文思如涌,最终成为文章魁首。时人称之为“妙笔生花”。那么“江郎才尽”为什么到了晚年江淹会“才尽”呢?传说是是江淹有一天在凉亭午睡,梦到一神人,自称郭璞(晋代文学家),对江淹说“我有一支五色的彩笔在你这里已有好些年了,今天就归还给我吧”。江淹就从怀里掏出笔还给了他,从此文思枯竭,写的文章大不如前,再也没有惊世之作品问世了。所以时人谓之“江郎才尽”。
但是江郎的“才尽”究竟是因梦中失笔而“才尽”,还是他煞费苦心地为保全晚年的稳定安逸生活,智慧地选择出局,不愿写文得罪君王怕招祸患而故意为之呢?笔者认为他故意出局的可能性最大,只不过是是把文采转变成求生存的策略罢了。
其他网友回答
恰恰相反,真正的江郎是自我罢笔!这个1500年,说的是古往今来人们对江郎的闲言开涮和对文人才气衰退的一种嘲弄。后面我们详细说。
江郎即江淹,也说“江淹才尽”。南朝人,距今1500多年。为什么会有这么一个成语呢!史书记载有两种说法,在这说说更具传奇色彩的一种:才子江淹文采出众、闻著于世,在其晚年时,他在梦中遇见一位叫郭璞的人,他对江淹说:我的笔在你这里多年,请你现在把他还给我。之后江淹从怀里掏出一支“五色笔”给他,这时江淹也在交笔同时醒过来。从此,他发现自己再也没法做诗,人们称之才尽。“江郎才尽”一词也由此而来。
那么这个说法是怎么来的!中国文人自古以才情留名,江淹也不例外,他的留名方式就是给自己造就了这么一个让所有人都记住的成语。他本人自幼勤奋好学,六岁已能诗。二十岁时,因聪慧超群,成为了宋建平王刘景素的幕僚,并任文书之职。后考中秀才,很快升任巴陵王国左常侍。从此,江郎官运亨通,仕任南朝宋、齐、梁三朝,直至封侯而终。
所以能说他“才尽”吗?他是真正的才子。进入仕途后且步步高升的他,因为已不再是年轻时的文人墨客,他在文学上的心态意境发生了变化。他也不能再向以前那样随性的发挥自我。这是乱世求生存的大智慧,所以他搞了一出“梦中索笔”的把戏,还有“梦中索绸”一说,以期从此罢笔!
江淹此等操作就是旷世奇谋!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宁可背上“江郎才尽”的名声被后人永远耻笑,也不愿因文而引火上身,同时也算是给后人留名的另一种方式。
最后说一历史事件来证明他的政治智慧和才智:南朝齐第六位皇帝齐东昏侯元年,有一南齐大将名崔慧景,率重兵叛乱。叛军围困京城,朝野官僚纷纷投身崔慧景门下,只有江郎称病在家不降,好保持中立。崔慧景失败后,众人对江淹的明智表示佩服。
后来又一大将萧衍率兵起事,这个萧衍即后来的梁朝创立者。此时官僚们有了江淹的前车之鉴,个个不降。恰恰江淹却脱掉原来的官服,投奔萧衍去了。果然,萧衍获胜称帝,是为梁高祖武皇帝。江淹获得梁武帝重用,这下官至尚书左丞,权倾朝野。这就是他过人的政治觉察能力和聪明才智的体现。
很明显的,这不是“江郎才尽”,这是他仕途生存的一种智慧。
其他网友回答
今天我们常将“江郎才尽”这个成语挂在嘴边。1500余年来,此语也是江淹的名片。但真正让他名垂后世的,却是《恨赋》《别赋》二篇。“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此等佳句,语言清丽,声情婉谐,脍炙人口,达到了江郎早期创作的巅峰。但赋中所道之情,则是最普通的人生情怀,可谓“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即陆机《文赋》所言“非知之难,能之难也”。纵观二赋,可喜者,乃文字清丽,用典恰切,抒情浓郁,烘托巧妙。它所依赖的,更多的是精深的文学修养,而非亲历恨别之情。换言之,以江淹的文采,老来作此类文章,想来也不致太差。
此外,江淹晚年曾作15首《效阮公诗》,被看作拟古之作。阮公即是阮籍,其诗寄慨遥深,被称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其时,司马氏集团专权,阮籍之诗,大多是全身远害的乱世悲歌。江淹历仕宋,齐,梁三代,也存有惶惶求全之心。试看其《效阮公诗》其一:
若木出海外,本自丹水阴。群帝共上下,鸾鸟相追寻。千龄犹旦夕,万世更浮沉。岂与异乡士,瑜瑕论浅深。
诗中多抒发乐天知命情怀,人世沉浮,云烟眼外,安稳已然成为他的人生哲学。因此,他假托五色笔之说,罢笔隐退,也是求全之策。可举下例予以印证。
《诗品笺》引张漙的话道“江文通遭梁武,年华望暮,不敢以文陵主,意同明远,而蒙讥才尽。世人无表而出之者,沈休文窃笑后人矣。”意思是,江淹害怕梁帝妒忌,故意说自己才尽,后人不了解情况而讥笑他,沈约知道了一定会笑话。因为沈约也有这样的经历。据《梁书.沈约传》记载:“约尝侍宴,值豫州献栗径寸半。帝奇之,问曰:‘栗事多少?’与约各疏所忆。少帝三事。出,谓人曰:‘此公护前,不让即羞死!’”沈一代饱学之士,在文人皇帝跟前也要避让三分,以免遭祸。推己及人,只有沈约明白,江淹并非“才尽”实为遁迹避祸而已。
其他网友回答
江郎才尽,是现代作者艺术家文学家等普遍的一个现象。这大概与他们的年龄,经历以及社会背景都有一定的关系。年轻时会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想如飞马般活跃,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感悟力会逐渐降低。而人生经历的不足也会导致江郎才尽
其他网友回答
江淹 江淹是南北朝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人称“江郎”,成语江郎才尽说的就是他。历史记载,江淹尽管家境贫寒,却是个好学之人,且从小就展示了过人的智慧,年少就能诗能文,且在辞赋、骈文方面都有巨大成就,被称作是南朝辞赋大家、南朝骈文中最有成就的学者之一。那么,曾经取得如此辉煌文学成就的江淹,为何最终江郎才尽?
江淹 江淹当初被贬为浦城县令时曾歇宿郊外,梦中看见一仙人给了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从此文思泉涌,成为当时文学大家,时人称其“梦笔生花”。
尽管江淹在官场上顺风顺水,深得司马睿器重,但官运亨通的他似乎文学上就不得意了。到了齐武帝永明后期,江淹就很少有作品见世了,所以人们都说他“江郎才尽”了。
前文提到他“梦笔生花”,而相传他江郎才尽就与此有关。
江淹
传说他梦见一个自称是郭璞的人对他说:“从前我送了你一支五彩笔,如今请归还于我。”江淹将这五彩笔给了那个人,从此后文章就日见失色了。
另一种说法是,江淹晚年曾梦到张协对他说“以前送了一匹锦布给你,如今要归还了吧?”江淹把剩余的几尺残锦归还于他,张协气得说:“那就都割了吧!”从此后江淹的才华大不如从前了。
不过,纵观江淹的一生,官场失意、文坛得意,官场得意、文坛失意,“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许他早已意识到二者不可兼得,于是选择了官运亨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