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日本二战时期的“黑科技”97式迫击炮,实际性能怎么样?
优质回答:
1939年12月,在激烈的桂南会战昆仑关争夺战中,中国军队第五军第200师师长“海鸥将军”戴安澜,就是在督师进攻中被迫击炮弹重伤,弹片贯穿左臂。而致伤这位抗日名将的日军武器,就是关口上日军第五师团第21旅团三木联队装备的“九七式”迫击炮。
(戴安澜将军)
作为六个老牌的常备师团之一,今村均中将的第五师团拥有优先换装的权力,每个步兵大队编成内的迫击炮小队,都于1938年开始装备新型的“九七式”迫击炮。因为这款性能良好的迫击炮是日军在1937年5月才开始研制的,经过必要的测试、评估和生产环节,直到次年才开始批量装备部队,初期交付数量并不很大。
其实日军的迫击炮研发很是落后于欧洲各国军队,早期装备数量甚至不如中国军队,主要原因在于一线步兵大量装备各型“掷弹筒”,包括“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重掷弹筒”、“九八式榴弹发射器”等武器,再加上性能不错的九二式步兵炮也装备到了大队级,所以日本陆军认为步兵伴随火力已经是足够的。
(日军九七式迫击炮)
然后日军再以山炮、野炮大队、联队甚至重炮旅团的编制,提供战场压制火力,从而使火力体系“基本完整”。然而在1931年以后的东北战场上,日军才发现火力配置大有问题,即掷弹筒的射程太近、精度不够,只能在近战中发挥作用,而步兵炮仍然有些笨重且且数量不足(大队步兵炮小队通常只有两门),对1000米左右的目标进行打击时,火力颇感尴尬。
相反,以东北军零散力量为主要战斗力的抗日义勇军,却广泛使用各型号迫击炮,给日军造成了相当杀伤,尤其是在中等距离上,日军的各型掷弹筒根本打不着。而在对付小股抗日游击队时,鬼子又不可能拖着炮兵联队、大队的重型火炮,由此,制式迫击炮的研发被紧急提上日程。
(东北军的11年式迫击炮)
最早批量装备关东军的是“九四式”迫击炮,1934年完成试制(日本皇纪2594年),1936年列装。这是一款口径为90mm的滑膛迫击炮,射程达到3800米,总产量450门。从口径来看,该炮的杀伤力是足够的,但由于研制仓促,它存在两大致命缺点:第一是射速太慢,第二是太重:全重达到159公斤,非常不利于步兵携带,所以前线日军叫苦不迭。
于是1937年5月起日军兵工部门开始设计研发新式迫击炮,至当年11月完成测试,命名为“九七式”迫击炮(日文又称“九七式”曲射步兵炮,皇纪2597年),1938年起装备部队,产量大约为600门。该炮主要技术参数:最大射程2850米、最大射击仰角为+45—+85度、最大射速20发/分钟、准确口径为90.5mm、全重只有67公斤。
特点是射击时死角小、射速快、威力大、重量轻、体积小、便于机动、结构简单、易于操作、造价低廉。
(日军迫击炮小队)
“九七式”迫击炮结构非常类似于美军的M1型81mm迫击炮,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炮身、座板和可调式两脚架,不仅重量较轻,而且发射硝烟和炮声都比九二步兵炮要小,前线反应普遍较好,所以算是二战日军比较成功的一款步兵伴随火炮,但无论如何算不上什么“黑科技”。该炮主要发射100式高爆榴弹,换装后的每个步兵大队所辖迫击炮小队基本编制为四门。
比较搞笑的是,虽然前线日军给予了该炮相当的好评,但是日本陆军高层却并不感冒,主要原因是“九七式”的高射速导致弹药大量消耗,其与日本陆军一贯追求的战术目标(以最低弹药消耗取得最大战果)相违背,这就跟鬼子不太钟爱冲锋枪是一个道理。比如在昆仑关战役中,三木联队所属的三个迫击炮小队很快就打光了炮弹,又由于从南宁到昆仑关的运输线已被新22师切断,这帮鬼子炮兵只好埋藏迫击炮改当步兵。
(日军迫击炮阵地)
正是在日本陆军高层的干预下,“九七式”迫击炮虽然在技术上比较成功,但产量却十分有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资源吃紧,九七式”迫击炮改为主要配发给二线部队或是伪军使用,并严格控制弹药配给。一线作战单位则改为装备1939年研制的“九九式”迫击炮。
特殊的情况是,只有“海洋师团”(编制见笔者专答)的联队炮小队,才全部装备“九七式”追击炮,主要原因为“九七式”迫击炮的轻便对有利于两栖作战。
其他网友回答
在常规认知中,迫击炮的口径鲜有超过120毫米口径的,这种方便步兵运输的火力支援武器,一般在中近距离上通过高弹道弧线,发射曲射的尾翼弹对地方实现近乎垂直的打击。因为一般配合步兵小单位(如班和连)进行山地和堑壕作战,所以口径不会太大。而事实上,日本在二战期间却另辟蹊径,偏在迫击炮的口径上做的很大,通过重型火力来压制敌方。日军的海军陆战队正在操控一门九七式迫击炮一直以来,日本陆军在步兵支援武器的设计和发展上师承欧洲的德国,更偏爱的是步兵炮而非迫击炮,所以像是上世纪20年代在日军军中服役的十一年式迫击炮,就极其笨重,看上去更像是一战的臼炮,步兵无法快速对其进行搬运和转移部署。另外,20世纪初的日军格局还停留在中国东北,平坦且视界良好的平原地形,步兵炮的作用远超过迫击炮,这也是日本陆军发展迫击炮落后当时世界其他军事强国的主要原因。 随着9?18事变爆发,日本从东北南下的野心日益膨胀,在与中方部队的一系列冲突中,日军认识到了迫击炮的重要性。因为如果未来要侵占中国,势必会在华北、华南乃至西部等丘陵、山地、城市乃至高原地区作战,这个时候的步兵炮就无法发挥射程优势。而反观此时的中国,当时各大军阀由于相互割据、同时面临帝国主义封锁,后勤往往跟不上,昂贵且制造复杂的炮兵极其稀缺,反倒是廉价易得、火力不俗且易于操控的迫击炮成为了主要的火力支援武器。这种中国的迫击炮发展甚至超过日本的有趣局面,就导致了在中国战场上,虽然中国军队在训练体系和武器现代化的层面远逊于日本军队,但步兵中距离支援火力反而中国军队更强的诡异情况。 日本的确是一个非常善于吸取教训和学习的民族,在了解到前线经验后,昭和7年(1931年),日本立刻花费大价钱从法国引进“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术和生产授权,开始研发新式迫击炮。 但研发归研发,真正要到量产时,日本陆军内部就产生了争议,是将新的迫击炮作为现有的陆军步兵炮后继装备,还是将如今所有的步兵炮除役并全军更换迫击炮。 最后新式迫击炮方案获得通过,1937年7月20日陆密第92号陆军技术本部兵器研究方针中正式通过97式迫击炮。这款迫击炮事实上在最初被命名为“九七式曲射步兵炮”,会采用曲射步兵炮如此独特的名称是因为当时日本的迫击炮是属日本炮兵管辖(当时日本对迫击炮的概念仍停留在臼炮年代,因此迫击炮为重炮兵体系而非步兵支援武器),为了避免炮兵单位对于这款武装会有过多不必要的纠纷因此另外定名。虽然97式射击速度快,烟雾少,但是由于口径大,所以精度达不到中型或者小型口径迫击炮的那种程度,且仅炮身就重达70千克,如果一个迫击炮小队配给100枚榴弹的话,整个97式迫击炮作战单位的总共负重就高达400千克,一般需要11个人配合才能勉强完成操作。为了解决这一尴尬的局面,日本陆军只能开发轻量的九七式,改良后的九七式的确在太平洋的热带雨林中给美军带来不小的麻烦,前线官兵给予这款武器予以很高的评价。作为一款成功的武器,九七式迫击炮一共量产了2100门,一般被纳入步兵大队炮小队,编制达2-4门,一个甲级师团的步兵单位会至少配备24门九七式迫击炮。
其他网友回答
97式迫击炮的性能确实很优秀,但是绝对称不上是黑科技。黑科技指的是凌驾于人类现有的科技之上的技术或者产品。很显然97式迫击炮完全不具备这种特征。
在918事变后,日本开始谋划从东北南下,侵略我国华北、华南、以及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势平坦,视界良好,适合炮兵作战,但是中国南部多丘陵山区,炮兵的威力就大打折扣,于是日本在1931年,从法国引进了布朗德”81毫米炮的技术,开始研发新式迫击炮。所以说,日本的97迫击炮也是借助西方的技术才研制成功的,并非超越人类所有科技的“黑科技”。
97式迫击炮是步兵支援火炮,装备日军迫击炮联队,是解决战壕里敌人的利器,号称小钢炮。可以在在中近距离打出高弹道弧线,曲射的尾翼弹能对地面实现垂直打击,它的破片杀伤界近似一个圆形,战壕里的士兵是无法防御的,因炮弹从头顶落下。而后装炮发射出去后,一部分破片炸到土里浪费了,破片杀伤界成一个横向宽、纵向窄的长方形。对于复杂地形来说,97式迫击炮的性能更加优越,弹道死界小、射速快、重量轻威力大、易于操作,造价低廉,结构简单,在中国江南战场上,97式迫击炮对日军步兵联队的重要性超过了野炮部队。
97式90mm轻迫击炮资料
服役年代:1935—1945
口径:90.5mm
炮管长:1217 mm (L13.4)
炮重量:172.5 kg
配用弹种:榴弹,纵火弹,烟雾弹,化学弹,照明弹
火炮俯仰角:+45 to +85 度
弹丸重量:5.26 kg
弹药初速:227 m/sec
最大射程:3800 m
但是,97迫击炮作为综合性能很高的武器却没有得到日本军方的足够重视,只有少量主力师装备,剩下大部分装备在二线守备部队或者伞兵等特种作战部队中。第一个问题是弹药供不上,日本岛国资源匮乏,高射速的97迫击炮耗弹量太大。第二个原因是后勤跟不上,日本在当时没有完全实现机械化,很多时候只能靠骡马运输,而97迫击炮的炮身就重170千克,再加上100枚炮弹,对后勤运输是个很大的考验。
其他网友回答
说到二战时期的日军97式迫击炮大家非常陌生,但是换种说法“小钢炮”,中国军民那是耳熟能详。在众多的抗日影视剧中,露脸最多的就是日军的97式迫击炮(小钢炮)。
日军对迫击炮的研究起步较晚,主要原因在于其假想敌多为平原地区,步兵炮的性能已经基本够用,作为曲射炮的迫击炮用处不大。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的华北和华南地区有山地和丘陵,日军的九二式步兵炮无法发挥其射程。而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81毫米迫击炮在步兵作战的支援上远远大于日军。在这种情况下,日军于1937年开始研究迫击炮,并于1938年配发部队。
日军的97式迫击炮总重67千克,最大射程2850米,射速20发每分,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硝烟和炮声小等优点,日军前线部队对其评价很高。但是日军高层却反对,因为在于日本是个岛国,资源匮乏。由于97式迫击炮射速太快,违背了日本以最低消耗弹药取得最大战果的战术原则。因此,日军的这款迫击炮并没有在部队全面推广,主要是配发给二线部队使用,日军的一线部队仍然以九二式步兵炮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