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孔子为什么不适合做官?他周游列国却不受重视到底是为什么?
优质回答:
我认为孔子不是不适合做官,毕竟他曾担任过鲁国的大司寇,即管理刑事的官员,并有所贡献,使得羊贩子吴狱氏再“不敢朝饮其羊”,由此可见孔子是有政治才能的。孔子之所以没有在官场做出一番大作为,是因为他的政治理念没有顺应春秋时期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潮流,导致他即使周游列国来宣讲自己的治国理念,却始终没有受到重用,最终选择回到鲁国整理传统典籍与授业解惑。要解决题主的问题,需要弄清孔子的理想抱负与当时的时代需求究竟有何差异。
春秋时期是我国古代的乱世,此时的周王室已经衰微,各诸侯国争霸不休,妄图由自己一统天下。他们不再遵循礼乐的规范,使得维护尊卑等级的礼乐制度严重崩坏。各诸侯国之间战乱不断,而要获得最终的霸主,必然要强盛国力,强大自身。诸侯国纷纷实施变革,以期加强国力。主张加强君主权力与依法治国的法家学派,在这一时期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孔子正是出生在这样一个时代。心系天下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与法家学派主张不同的是,他虽主张积极入世,并热心政治,且用时十余年周游列国来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但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目的在于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这与当时加强君权的政治需求明显不符,因此孔子没有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当然,尽管孔子在政治方面没有实现自己的抱负,却成为了后人心目中的“万世师表”。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所在的那个时代,其正统思想是君子(官绅)为小人百姓服务的时代。他要推行君子与小人百姓对立,主张仇侮压迫广大小人百姓的思想,在当时没有市场。孔子十分爱做官,“三日不仕,如丧?妣”。但他的思想和主张不合当时的的宜,所以处处碰壁。
其他网友回答
1.孔子四十年周游列国,其实就是一个反复被炒鱿鱼反复找工作的过程。孔子和弟子们,用了十四年“周游列国”。所谓的“周游”,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而已。事实上,十四年来,孔子和弟子们,到处投简历找工作,参加面试,成了不折不扣的“面霸”。但最终不是被“炒鱿鱼”,就是被迫辞职走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干”,在古文中是“拜访”的意思,而不是说孔子一路“揍”了七十多个国君。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孔子为了实现自己推行仁政的思想,见了七十多个大小国君,但是没有一个能任用他的”。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十四年来,已经进入“知天命”之年的孔子,带着学生们,艰难跋涉于四方,一路上备受冷遇,(即使是像卫灵公、卫出公那样的礼遇,也是敬而远之)遭受着诋毁、谗言、羞辱、讥笑和奚落。甚至是自己的弟子们,也开始怀疑孔子的思想是否能为世所用。面对困顿,孔子始终不渝自己追求的“道”,在人生最黑暗的时刻,一如既往地秉承“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信念,孤独但义无反顾地前行。
“夫子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穷于陈、蔡。杀夫子者无罪,藉夫子者不禁。夫子弦歌鼓舞,未尝绝音。”这是一段多么艰难的旅程啊,这是一段多么“失败”的人生啊。
2.孔子不受重用的原因之一,就是他的理想和春秋大乱时期的社会现状不相符合。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一切原有的仁义道德和社会规则都被打乱,没有谁会再去相信所谓的仁义和礼制了。这个时期,各诸侯国仿佛被设定成了“互掐模式”,大家没事就打一架。就像自然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小虾没办法,只好吃沙的“丛林法则”一样,大国喜欢欺负小国,小国没办法,就去欺负更小的国家。大家都各怀鬼胎,大国想着称霸能够成为老大。天下大乱,周王室早已失去了对诸侯的控制力,诸侯的国政也被臣子所把持。所以,国君大臣杀死、父亲被儿子杀死的事情是常有的。当时各国国君的想法就只有两个。大国国君想着如何称霸,小国国君想着如何避免挨打。所以,孔子主张的仁者爱人,在那个时期就成了一句空话,也就是说是看起来很美的社会理想。一个有思想的国君,会很清醒地认识到,和敌人谈仁义,那无异于与虎谋食。所以,各国国君觉得孔子的思想挺好,但就是不用,这样也是出于现实的考虑。
3.孔子的性格原因。孔子这个人性格和执拗,一言不合就生闷气,生闷气的话,就不再和国君们讲什么道理,干脆辞职走人。他要是能像春秋战国时期的纵横家一样,脸皮再厚一点,态度再好一点,也许结果就不是那么失败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的思想讲究秩序,君臣父子,在孔子那个年代讲究实力,所以有点格格不入。不过一旦新的王朝确立,为了维护统治就会被继续推崇。孔子的思想起源有一部分来源于周,周以礼治国,遇到讲力的时期就很难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孔子不是不适合做官而是不愿意做帮凶!
“苛政猛于虎”的春秋时期,诸侯贵族们追求的自我的野心以及骄奢淫逸的生活,赋税徭役日渐加重,这与儒家的“仁政爱民”是相违背的。
孔子也曾在鲁国做过官,而且官还不小。孔子于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一度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得以执掌鲁国的政事。
然而,孔子注定与诸侯权臣们是背离的,他““堕三都”“强干弱枝”集权于中央得罪了鲁国权臣,而轻徭薄赋、仁政爱民这又是与国君相违背的。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尽管声名远播,但是始终不得重用,甚至自鲁之后不再出仕。
这最为根本的原因就是孔子有自己的思想与主张,而其主张与当时的贵族、国君们是相违背的,统治者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路线,而孔子也不会改变自己的主张。所以,孔子注定得不到统治者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