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名言
在生命与大义之间,孟子主张舍生取义。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贪生怕死是生命本能。生命的本能就是要存续繁衍。生存需要,是人的生物性需要。大千世界,每个生命体都在努力求生。
所以,“生我所欲也”,是一个客观事实,也是一个强大的追求。
然而人活着,仅仅是为了活着吗?
有人不这样认为。有人认为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譬如裴多菲就认为爱情和自由比生命重要: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譬如一个人生不如死的时候,就会一心求死。“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譬如有人认为信仰比生命重要,甘愿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究竟是一种冲动的情绪,还是理性的哲思,或者兼而有之?
有人是这样推想的:第一,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人具有动物性,而是因为人具有非动物性,我们之所以把人叫作人,而不是阿猫阿狗,就是因为人具有人性——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思考力。这也是人自封万物之灵的原因。
生存之上,还有精神思想。人除了是物质动物,还是精神动物。一个人如果仅仅求生存,那他还只是停留在生命的初级阶段,即本能阶段;一个人脱离了低级趣味,开始求精神的富足,他就进阶到了生命的高级极端,即人性阶段。
在精神与生命之间该选什么呢?似乎都很重要,但如果再加上第二个约束条件,天平就有可能倾向。
这个条件就是,第二:人固有一死。“凡人皆有一死”,“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今天侥幸不死,多活几日,来日也会死的。反正都要死,怎样死才值得呢?为信仰而死,也就是为了自己追求的信念而死。这样的死,叫死得其所。
一个更重视精神生活的人,倘若他丧失了理想信念,他的生命无非是行尸走肉,这样的生命状态,在他看来,是没价值的。
中国文化崇尚道、仁、义,于是便有殉道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说法。
耶稣殉道的意义,就是唤醒人的灵性,让人知道,有比苟延残喘活着更重要的东西。
嘲讽舍生取义者的人,因为他活在生命的基础层次上,并未真切领会尚有别样的人生,所以他的嘲讽从他的视角看是合理的。然而人除了有动物的普遍性,还有作为人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是人的精神,换言之,也是“仁”的精神。
| 李悦源
| 20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