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明朝损失 明英宗被俘发生于下列哪个历史事件中?

网友提问:

土木之变,明英宗被俘,对明朝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优质回答:

战争对一个国家来说,不论胜负,它消耗的总是国家大量的财力物力,严重的会使国家的经济发展出现倒退。同时税赋的提高也会加大百姓的生活负担。

明朝英宗时期,土木堡之变所发生的战争给大明王朝带来的也是一场灾难。皇帝的昏庸,宦官的专权,是这场战争的始作俑者。

这场战争我个人观点认为,除了国家的经济出现重创,人力物力遭受损失外,对大明王朝发展的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不过,英宗被俘,景帝朱祁钰上位的几年时间里,国家却是摆脱了土木堡战争带来的负面影响,整个国家展现了一副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题主所提问题,下面我可以再详细的阐述一下自己的个人观点。

英宗朱祁镇年幼继位,大明王朝第六位皇帝,成年之后开始亲政。这哥们儿在位期间没有什么大的作为,相反倒是宠信太监王振,导致宦官专权挡道。

著名的土木堡事件就是皇帝朱祁镇盲目听从太监王振的建议,亲自出征蒙古瓦剌部。悲剧的是非但没有打败瓦剌,而且损兵折将,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皇帝朱祁镇被蒙古瓦剌给生擒活捉了。

景帝朱祁钰(英宗朱祁镇同父异母胞弟)危难之际上位,他力挽狂澜,坚守北京,拒绝南迁,重用少保于谦等贤良志士守卫北京城,最终击败瓦剌对北京的进攻,使得北京城转危为安。朱祁钰在任期间,能够知人善任,对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做出显著贡献。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可惜的是最后朱祁镇借助旧臣势力发动夺门之变,成功复辟,二次坐上皇帝宝座。朱祁钰不久病逝。

二次出任皇帝的朱祁镇不但杀害了少保于谦,而且对景泰时期老臣大肆迫害。重用曹吉祥,石亨等人。即使二次登基,依然没有新的建树,反而使得景泰时期恢复的国力损失殆尽。不过废除宫妃殉葬制度却是出自英宗之大手笔,这可谓是封建社会的重大进步吧。

其他网友回答

土木堡之变。公元1449年(明朝正统14年),在大太监王振的蛊惑下,明英宗朱祁镇率领几十万明朝精锐部队出征,讨伐蒙古瓦剌部落。

瓦剌太师也先率领瓦剌军在土木堡偷袭明军,打得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

有很多参加过靖难之役的功臣勋贵们跟随明英宗朱祁镇出征。朝廷中也有很多大臣跟随参与了这次讨伐瓦纳人的战争。这些勋贵和大臣们大多在土木堡死于乱军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土木堡之变,明英宗朱祁镇被俘,对明朝历史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

一、跟随明成祖朱棣参与靖难之役的功臣们多数人在这次战争中壮烈殉国。从此以后,文官集团和阉党集团成为大明朝廷内部的新兴势力。

勋贵集团开始没落,逐渐被排挤出大明朝廷。朝廷里面的文武官员逐渐分化成文官集团和阉党集团两派。为了争权夺利,这两派人斗争非常激烈。大明朝廷长期陷入党争之中。

二、几十万明朝精锐部队全军覆没,导致明朝元气大伤。明朝从强盛走向衰落。

三、明朝在和瓦剌人的战争中,从以往的进攻转为防御,逐渐丧失战争主动权。

四、加剧了明朝皇室内部的斗争。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之后,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玉在于谦等大臣的支持下继承皇位,后来被尊称为明代宗。

明代宗朱祁玉关心百姓疾苦。对内,明代宗朱祁玉重用于谦等贤臣,重振朝纲,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平反冤假错案。对外,明代宗朱祁玉任命于谦重整军队,打退瓦剌侵略者,取得京城保卫战的胜利。

蒙古太师也先把明英宗朱祁镇释放回大明。明代宗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亲哥哥明英宗朱祁镇软禁。

景泰八年,明代宗病重。他又没有立太子 ,导致大明朝廷内部的文武大臣人心惶惶。曹吉祥、徐有贞和石亨等人联合发动夺门之变,扶持明英宗朱祁镇重夺皇位。明代宗朱祁钰以及忠臣于谦等人先后惨遭明英宗杀害。

土木堡之变是大明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为后来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Y路程为您解答。

朱祁镇登基后,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统治,社会稳定,经济有所发展。随着太皇太后和重臣三杨的相继去世和隐退,后宫宦官的势力急剧的上升,历史上著名的大太监王振就是当时宦官专权的代表人物。明英宗对王振言听计从,他也依仗皇帝的威严,排除异己,树立朋党。

话说当时的元朝余部在漠北一带的势力已经一分为二,瓦剌部和鞑靼部相互征伐。到了明英宗时期日益强大起来,瓦剌部不断的骚扰明朝北方的边境地区。明英宗年少气盛,就想御驾亲征,而宦官王振也想耀武扬威好名留千史。于是宦官王震就撺掇明英宗御驾亲征。

尽管当时的明军主力都在外地作战,难以调回,因此朝廷里的大臣极力劝阻。但明英宗都未采纳。于是就从京师附近的三大营和其他地方军队拼凑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由明英宗指挥下开始了北征。

是时,明军抵达蔚州,瓦剌部佯装溃败,引诱明军深入,而后重创了明军的先头部队。因明军前方败报不断,宦官王振力劝明英宗退兵。由于宦官王振的老家离明军非常近,于是建议皇帝大军撤退绕道至他老家蔚州。宦官王振的提议立刻遭到各将军的反对,认为这样会耽误大军的撤退时机。但是明英宗并不同意将军们的反对,因为宠幸宦官王振,想给王振衣锦还乡的机会。

最后大军开始相蔚州方向撤退,这是的王振又心血来潮,怕大军经过家乡的庄稼是会踩踏到,自己会因此而背上骂名。就建议按原路撤军这样宝贵的时间就这样被耽误了,当大军行执蔚州附近时,由于辎重没有到达,于是就王振就下令原地驻扎,等待辎重。如果这个时候大军直接进城驻守,历史有可能改写。就在怀来城外的土木堡,明军被瓦剌大军赶上并且包围,并被切断水源。瓦剌假意和解,趁机发动进攻。明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被俘虏,宦官王震被杀,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堡之变”。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精锐的三大营,神机营、三千营、五军营等明朝精锐损失殆尽。北方政权有积极进攻变为被动防守。

其他网友回答

沉重打击了明朝武将勋贵集团

明朝开国时的勋贵子弟,和永乐靖难时的勋贵子弟在那时候的朝堂上都还很有话语权。

那个时候朝堂之上还不是文官独大,武将一样有地位,是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礼的存在。

但是土木堡之变把那些勋贵子弟都给葬送了,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剩下的一些要不是年龄还小要么就是一些没权力没才识的。

这就导致朝堂之上武将逐渐被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渐渐地造成武将的弱势,文官可以随意欺凌武将。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显赫的武将勋贵只剩下徐达长子一系的魏国公和幼子一系的定国公,其余的,朱太祖坐天下杀一批,明成祖靖难时杀一批,土木堡之变再死一批,余者寥寥。

明军的精锐军事力量几乎彻底覆灭。

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出征的5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

当时的三大营算当时全世界最精锐的军队,拥有大规模的火器,最优秀的冷热配合,还有最精锐的蒙古雇用骑兵。

数十万的精锐部队就这样白白浪费掉了,实在是可惜。

大明基业差点毁于一旦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明英宗兵败被俘之后,瓦剌趁胜包围北京,妄图消灭大明,入主中原。

所幸在于谦的坚持之下,代宗皇帝决定一步不退,留守北京。

经过艰难的京师保卫战,大明朝最终取得了胜利,大明的基业所幸没有断送在明英宗手里!

其他网友回答

1.明朝武将勋贵集团遭到毁灭性打击

在土木之变之前,明朝开国时的勋贵子弟和永乐靖难时的勋贵子弟在朝堂都有话语权,朝堂并不是文官独大,武将一样有地位,可以和文官分庭抗礼。政治讲究平衡,一家独大的结果就是彻底失衡,明朝从建国开始努力杜绝外戚和宦官两个势力做大就是依靠的就是勋贵武将和文官集团之间的平衡。

土木堡之变,阵亡名单英国公张辅,成国公朱勇,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追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等。土木堡之变把这些勋贵子弟都葬送了,特别是那些在朝堂有话语权的勋贵子弟,剩下的传人要不是那些年龄还小的就是一些没权力没才识的。以武将勋贵为基础的五军都督府是朱明军事的基本盘,体系核心被人一锅端了,从此兵权归于兵部文官之手,五军都督府只剩空名与虚数。自此武将朝堂上逐渐给文官打压得永不翻身,渐渐地造成武将弱势滴社会地位,文官可以欺凌武将。而皇权从此不得不开始依靠宦官与文官制衡。

2. 明军的精锐军事力量几乎彻底覆灭

土木堡之变中损失了以明军京师三大营为主力的二十万军队,一夕覆灭,伤筋动骨。尤其是精锐的京军三大营(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被歼。三大营算当时全世界最精锐的军队,拥有大规模的火器,最优秀的冷热配合,最精锐的蒙古雇用骑兵,即使后来恢复建制但战力也很难恢复了。从此大明政权对草原政权由攻势转为了守势。

3.“天朝上国”的政治形象严重受损

辽东是另一个受创严重的地区。土木堡之变中,辽东地区遭到的劫难,丝毫不亚于轰轰烈烈北京保卫战。另外土木堡之变,改变了明朝同建州、海西女真、朝鲜之间的关系,严重损毁了“天朝上国”在藩邦和辽东女真边夷部落中的政治形象。土木堡之变后,大明帝国政治形象一落千丈,朝鲜和女真都对明朝表现出明显的轻视、怠慢姿态,本来平静的辽东局势渐起波澜,辽东地区周边地区环境逐渐复杂混乱起来。

这就是我的观点,小伙伴们有什么不同的观点,欢迎留言讨论,原创手打不易,您的点赞与关注是我最大的动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