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读后感
我人生太多最崩溃的事了。我高中辍学的时候很难受,感觉很害怕人多的环境,我觉得周围人都嫌弃我,不知道自己是谁,害怕被伤害,感觉生活没希望,以前我学习一直很好,这样不上学怕人生一直走下坡路,像滚雪球一样。我现在经常还会有这样的执拗,不能接受失败,认为失败耽误了我的前途,我应该一直很优秀,假如这个过程里多了懈怠和停滞不前,我就不如别人,以后也赶不上别人了,想到这些我就很难过。
找工作的时候,我也很痛苦,我总觉得自己很普通,是工作在挑剔我,并不是双向选择。我妈妈给我灌输我要是被辞退就完蛋了的想法,这种灾难化的想法让我殚精竭虑,甚至得了急性焦虑症。我也很担心,担心失去社会身份和功能。我讨厌有的咨询老师也把这个看成很大的问题。有不少有才华的人在家呆了几年,后来创作了不错的作品,为什么我就不能另辟蹊径呢?
离婚的时候,感觉身心被掏空了的感觉,好像以前是有依靠的,后来没有了着落,恐惧、空荡荡的、好像回到了很久很久以前。变成了小时候的自己。
——————————————————
《我的前半生》观后感
什么是保护层,因为匮乏、恐惧失去,要建立一些虚幻的东西去填补这种内心的空虚感。
什么是真我层,是自给自足的内心体验,暴风雨来了那就淋个痛快,人生不过是一个得到又失去的过程。
我在迪士尼玩过山车的时候就有这样的体验,本来我心情特别痛苦,我经常有一种求而不得的感觉,想得到爱,但是又匮乏,郁郁寡欢。坐上去了之后,过山车给的刺激太过了,以至于有一种被剥夺生命的感觉,那时候我才真正感觉到“迎接暴风雨”的感觉,而不是害怕暴风雨来临,都不敢出海的胆小。
罗子君和唐晶彼此吸引,是因为她们身上都有彼此内在无法实现的自我。
其实唐晶很害怕暴露脆弱,这种防御最后演变成了一种假模假式,一个女人太完美以至于男人都不敢靠近,她把自己包裹得太严实了,没人能和她有亲密关系。
罗子君则正好相反,她害怕追求独立的过程中失败,干脆不追求,佛系、废柴、寄生虫式的生活状态。唐晶是绝不服输,我输了我就去死,罗子君则是我就是个废物,我也不追求;前者是没有我不行的;后者是我啥也不行。
中国古人讲究分寸感,协调平衡,不要矫枉过正,你不要太要强,也不要太没上进心。我想她们能成为朋友,是因为唐晶暗暗地也想当个废柴,她不敢,只能在内心深处羡慕罗子君;反过来罗子君对唐晶也是羡慕。
贺函和唐晶一开始能在一起我觉得都不咋现实,我经常看到的就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丈夫找了一个废柴妻子,前者是无法停止工作和努力后者是无法停止娱乐和玩物丧志。
人的一生是穿上盔甲再脱下盔甲的过程。
这话我深有感触。莎士比亚曾说过类似的话。我们生下来像虾米一样,要依赖别人,后来社会化了,知道追求名利了,最后死的时候还像虾米一样,弱小无助地死去。
“莎士比亚的戏剧《皆大欢喜》中人生七阶段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的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他的表演可以分为七个时期。最初是婴孩, 在保姆的怀中啼哭呕吐。 然后是背着书包、满脸红光的学童, 像蜗牛一样慢腾腾地拖着脚步,不情愿地呜咽着上学堂。 然后是情人,像炉灶一样叹着气,写了一首悲哀的诗歌咏着 他恋人的眉毛。 然后是一个军人,满口发着古怪的誓,胡须长得像豹子一样,爱惜着名誉,动不动就要打架,在炮口上寻求着泡沫一样的荣名。 然后是法官,胖胖圆圆的肚子塞满了阉鸡,凛然的眼光,整洁的胡须,满嘴都是格言和老生常谈; 他这样扮了他的一个角色。 第六个时期变成了精瘦的趿着拖鞋的龙锺老叟,鼻子上架着 眼镜,腰边悬着钱袋; 他那年轻时候节省下来的长袜子套在他皱瘪的小腿上显得宽大异常; 他那朗朗的男子的口音又变成了孩子似的尖声,像是吹着风笛和哨子。 终结着这段古怪的多事的历史的最后一场,是孩提时代的再现,全然的遗忘,没有牙齿,没有眼睛,没有口味,没有一切。”
人生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你要学会独立,但又不害怕依赖别人。有的人害怕独立,ta只能等着别人来喂养ta,不管是精神上还是物质上;有的人害怕依赖,可能是小时候被养育的模式,导致了ta的依恋模式是回避型的,或是矛盾焦虑型的。我们最后的目标都是安全型依恋,既独立又依恋。
我能理解贺函和唐晶无法表达脆弱的痛苦,尽管别人看我总是负能量的,但我实际上是在和我妈别着劲儿来,叛逆期延续到了现在,我妈妈不让我表达情绪情感,我就偏要表达,以至于到最后我自己好像要被自己的过多的表达淹死了,溺水的感觉。我能理解罗子君的痛苦,无法让我妈满意,我一直想做的就是达到我妈妈期待的样子,她表面上说她对我没有期待,实际上她林林总总的话都在否定我、嘲笑我。她对我前夫不满意,她会说你看人家找的老公;她对我工作状态不满意,她会说别人怎么就能忍受;总之她从未对我满意过。
绝处逢生,我想这话说的不假。我感觉我正是失业又离婚之后才开始重生。我发现我要的婚姻并不是我逃离原生家庭的避风港,我要的人生也不是让我妈满意的人生。
所谓真爱,就是遇见你,我成为更完整的自己。我之前写了一段文字,关于我对过去一段有遗憾的恋爱的反思。我想有时候正是别人剥削了你,你才成为你自己。并不是给予,给予只是一种溺爱和纵容。他并没给我什么表面上对利益和好处,而是丧失,让我明白了我是谁,我应该是谁,我怎样做到活出真我。
———————————————
今天特别大的收获是,(《发展心理学》课程的内容)不要把经历的挫折看作是外界对自己的消耗,而要看作是成长的资源。
卢悦老师的课真的特别触动我,很多时候我们不知道自己是谁,就像山本耀司说的,碰到坚硬的东西被弹回去时,我们才会感受到自己。
我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段恋情,让我又有了新的反思。
中国大部分男性都处于口欲期,不管他们表现上如何自律现实主义,好像有这肛欲期人格的特点,但是他们内在就是一个巨婴。婴儿的核心在于他们不允许母亲有性欲,处女情结是、也不是男权的产物。
男女不平等,不在于权力分配。本质是女人要充当男人的容器,去接住男性的攻击和自负。试想一个普通家庭,你是独生子,父母恩爱,如果有一天你知道母亲出轨,第一反应就是愤怒,而不是伤心,因为母亲是不允许有性欲的,中国女性的存在是为了满足男性的全能自恋的。我和他是因灵魂相识,又因见识分开。
我肉眼看得到一些中国少部分男人从口欲期,需要女性去哺育他们精神的饥渴的状态过度到反过来的状况,一些男人发展出肛欲期人格特点,他们承担了太多责任反倒要去惯着有公主病的女人。
而真正让一个人发现他自己的,是分离个体化,既不需要别人供养,也不供养他人,可以允许女人不是处女,但也不惯着女人公主病。
到了俄狄浦斯期,人才真正考虑意义,什么才是爱,而不是想着喂养和被喂养。我以前喜欢他,是因为他像我妈妈,高智商和冷漠的性格,专业术语叫回避型依恋,当我真正剪断脐带时,并不是我不爱他了,是我和我妈妈分离了,杀死了过去依恋妈妈的我。我才开始成为人,而不是一个婴儿或是儿童。他不如我这样有反思能力,他想找个完全可控的处女,他内核是需要被满足全能自恋的婴儿,外壳是需要供养女人的有责任的男人。他还没发展到认识他自己。而我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