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提纲怎么写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力 匕
习作|《学写采访提纲》教学实录与点评
执教:李斌 点评:丁素芬
阝 勹
一
新闻入课,引出采访话题
师:同学们,作为学生,每天回到家里都得做一件很重要的事儿,那是什么?
生:做作业。
师:对了,这个学期开学不久,有一则与作业有关的新闻,很快成为热门话题。一起来看看?
(播放《十点后不做作业,让孩子睡好》新闻视频)
师:孩子们,看完了这段视频,你特别想说什么?
生:跟上海的同学相比,杭州的同学要更加幸福一点。(众笑)
师:特别羡慕,要是在杭州就好了。我相信很多同学都跟他有同样的感受。
生:我们家已经实行了。
师:怎么实行的?能不能透露一下秘密?
生:我们家原来是八点以后就不允许写作业,然后现在是九点钟,从一年级开始实行的。
师:多好啊,提前实行了上海的规定,祝贺你。
生:我家也是,晚上九点如果作业还没做完的话,就不能做了,明天早上自己去跟老师说,所以每天下午放学回来都一定要把作业提前做完。
师:看来,你已经养成了一个很好的习惯。咱们上海的市民,对这则新闻一定也特别感兴趣,《新民晚报》就决定做一次专题报道,特别委托李老师聘请一批小记者,要去采访不同的人群,愿意体验一下吗?
(生点头)
师:此刻你们都是小记者了。作为一名记者,要去采访,肯定得做好准备,其中有一项很重要的准备,那就是——写采访提纲。
(板书课题:写采访提纲)
二
连线记者,初拟采访提纲
师:你们知道采访提纲怎么写吗?
生:我觉得有可能是,要把你怎么采访的写在采访提纲里面,然后按照这样来采访。
师:你要采访的,指的是什么?
生:指的是采访的人。
师:嗯,我明白了,采访对象。
生:我觉得采访提纲要把你想采访的人和怎么采访的都写出来。
生:我认为先要把采访的对象写在纸上,把要采访的人说的话写下来。
师:那叫采访记录。李老师认识一位记者朋友,那这样,我们现场来电话采访一下他,好不好?
生:好。
(连线记者赵老师)
师:喂,赵老师您好,我是李斌。
记者:李老师,您好。
师:我现在正在上一堂习作课,习作课的内容是写采访提纲。我知道您曾经担任《重庆时报》的记者,您肯定是这方面的专家,所以我们今天想电话采访您一下。
记者:李老师,不客气,请说。
师:一份采访提纲,您觉得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呢?
记者:一般情况下呢,采访提纲应该包括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还有采访的问题。当然,有的时候也会有采访方式和采访准备。
师:在这几个部分当中,您觉得哪一个部分是最重要的?
记者:要说最重要的部分,那肯定是采访的问题,它是采访提纲最核心的内容。
师:这个部分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呢?
记者:这一个部分,就需要紧紧地围绕采访的目的来设计采访的问题,也就是说,你的采访问题,必须帮助你达到采访目的,否则就会偏题,甚至跑题。
师:嗯,赵老师,我相信您刚才的分享肯定会带给现场的孩子特别多的收获,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不客气。很开心和李老师一起交流。
师:谢谢赵老师。
(连线结束)
师:孩子们,听完了刚才的电话采访,你现在肯定清楚了,一份采访提纲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呢?
生:我听到了采访内容,还有采访目的。
师:采访目的,那内容当中还有哪些是我们必须要在采访提纲中关注的?
生:采访问题。
师:必须要提问,叫采访问题。刚才前面同学说到了采访对象,还有吗?
生:我认为还有采访地点。
师:采访地点。
生:采访对象,还有采访时间。
师:为了今天的电话采访,李老师也提前拟定了一个采访提纲。但是里面缺了一些内容,你能不能根据文字的提示,把相关内容补充上去呢。比如,了解采访提纲的写法,属于刚才大家说的什么?请大家打开学习单一,快速补充上去。
(学生完成学习单一)
师:都补充好了吗?已经补充好的同学,同桌互相看一看有没有需要提醒的。
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分享,其他同学看看,你补充的跟他的是一样的吗?
生:采访提纲的第一部分是采访主题。
师:他说是采访主题,有不同的吗?
生:我觉得采访目的更加恰当一点。
师:对!注意,“目的”的“的”左边的偏旁是“白”,别写错了。
生:第二部分是采访对象。
师:接着说。
生:第三部分,2018年4月15日,是采访时间。采访地点是会场。
师:第四部分是采访地点。最后一部分是?
生:是采访问题。
师:有不一样的赶紧改改。(生修改)
三
自选对象,练写修改提纲
师:了解了采访提纲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之后,接下来我们看一看任务提示。哪位同学声音响亮,为大家读一读。
(生读“任务提示”)
师:虽然很长,但是李老师用红色标注的要特别提醒。第一,因为时间关系,只选择一位采访对象就可以了。你要想好,时间,什么时候合适?地点,在哪里合适?特别要提醒大家,要问采访对象哪些问题?分条列出来。拿出你的学习单二,完成上面的内容。
(学生完成学习单二,师巡视)
师:分条列的时候,你可以用数字标注,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
(展示学生作业)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位同学写的采访提纲。请你来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我的采访对象是沈慎。
师:后面还用一个括号标明了他的身份,他是一位同学。可是我刚才发现,比如这位同学(走到一男生面前),他写的采访对象是——父母,还有同学采访对象是——妈妈。你们觉得恰当吗?
生:我觉得采访对象如果写妈妈,谁都有妈妈,世界上那么多妈妈,就不搞清楚是哪个人了?
师:所以采访对象要写真实的名字,还可以用括号来标明他的身份。比如说是家长、是校长、是老师,或者是学生,这样更清楚一点。接着汇报。
生:采访时间是2018年4月15日。
师:你是决定今天采访了,那地点呢?
生:地点是会场。
师:为什么选择这里?
生:因为会场很大。
师:你打算待会儿结束之后就去采访。关于采访地点,你必须考虑能不能在这个地方采访到他。如果根本不能实行的话,就必须得改一改。你接着给大家汇报采访问题。
生:问题一,为什么晚上10点不做作业呢?二,是否推行类似的规定?三,你对规定的看法;四,是否支持类似规定;五,时间;六,地点。
师:这是这位同学采访的问题。针对他提出的采访问题,你有什么建议?同桌之间讨论一下,待会儿我们来分享。
??板书:采访问题
(学生展开讨论)
师:有建议吗?
生:我觉得他第五项和第六项已经有了,时间是2018年4月5日,地点他选了采访地点会场。所以重复了。
师:这个地方他是想表达什么?我们来问问这位同学。
生:上面的采访时间、采访地点是这一次的,但可能有第二次采访。
师:这是不是问题呢?
(生摇头)
师:所以在提问题的时候,要紧紧地围绕采访目的,就是你这个问题能不能达到这个目的,提的问题与采访目的无关,就跑题了。所以,采访问题——不跑题。
??板书:不跑题
生:我觉得他提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再清楚一些。
师:比如?
生:比如第二个问题——是否推行类似规定。
师:你觉得怎么问就清楚了。上海市是否推行类似规定,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对这个同学写的采访提纲还有什么建议?
生:我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都是差不多意思。
师:重复了。所以待会儿大家得捋一捋,你提的问题有没有重复的。
??板书:不重复
师:如果重复了,你可以删掉其中的多余的。还有建议吗?
生:我觉得采访的时候应该把“你”改成“您”。
师:真是位懂礼貌的学生。大家有没有发现,比如第三个问题,“你对规定有什么看法?”你觉得这个问题——
生:采访目的就是问他的看法,他这个问题就是想围着这个看法转。
师:要把它变得?
生:变得详细一点。
师:一下子就问了一个很大、很空、很笼统的问题。这位女同学说的就是要把这个很大的问题落下去一点,分解成一些?
生:小的问题。
师:所以问题要——小。
??板书:问题小
师:还有什么建议?
生:我认为问题需要更多的选择性。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觉得如果别人对你的问题很困惑,没有任何感觉,就没法问答。如果你给他几个选择,他会容易理解一点。
师:就是说更开放一点。很有想法!
生:我认为第四个问题“是否支持类似规定”,如果他回答“是”,他支持这个规定,你得问问看“你支持这个规定怎么做?”如果他回答“否”,他不支持这个规定,你还要问问“你会怎么做?”我觉得他没落到底。
师:掌声送给这个孩子。提前想到了怎么去追问下一个问题,想得很细致、周到。
师:我发现很多同学在提问题的时候,都是提的“你同意吗?”“你认为有什么好处吗?”“你有什么建议吗?”大家有没有想到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比如问学生跟问老师,问题会一样吗?这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采访对象。
生:教育部领导李斌老师。
师:这下玩笑开大了。第一,我不是教育部的领导。其次,我想问,你能采访教育部的领导吗?
生:好像不行。
师:假如想采访的对象,根本采访不到,那就不行。不过,我觉得你在提问题的时候,有一点特别值得我们来学习。你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上海市是否要推行晚十点不做作业的规定。如果你采访的是上海市某一个教育局的领导,这个问题就正好针对了他的身份。所以在提采访问题的时候,要我们想一想采访对象的身份,根据身份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
??板书:想身份
师:刚才我们一起提了这么多建议。第一,提的问题不能跑题了;第二,提的问题不能重复;第三,提的问题要——小,不能一下子提太空、太笼统的问题;第四,最好想一想采访对象的身份,有针对性地提问题。你觉得问题的顺序还需要调整的,可以重新标一下序号,重复的就划掉,需要补充的就添上。赶紧修改你的采访提纲。
(学生修改采访提纲,师巡视)
师:孩子们,我们先停下笔。看看这位同学,他把第一个问题删掉了,原来的第一个问题是“请问对于杭州上述的这个活动,你的想法是什么?”你为什么要删掉?
生:因为老师前面说过,不能提笼统的问题。
师:真好。我还发现他把原来的第二个问题和第三个问题调换了一下顺序,原来第二个问题是“这项规定若不施行,你有什么更好地建议吗?”原来的第三个问题是“这项规定该不该施行?”为什么要调整顺序。
生:因为在还没有问第三个问题的情况下,是不能问第二个问题的。
师:所以先问应不应该施行,然后才可能去问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这样才更有条理。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生鼓掌)
师:我还发现这位同学补充了一个问题,他的采访对象是张新畅,也就是他的同桌。你给大家念念补充的问题。
生:作为一个学生,你觉得采用了这种方法,能让你的学习有所提高吗?
师:为什么要补充这个问题?
生:因为我觉得这项规定就是为了让学习更轻松。
师:减轻负担,提高学习的效率。你补充的问题针对的是他的身份,他是学生,这样更有针对性。掌声送给他。
(生鼓掌)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学会了写采访提纲。作为一位小记者,有了提纲,又该如何去现场采访呢?又应该怎么整理采访记录呢?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点
评
“文理”可以这样教
——李斌《学写采访提纲》教学随记
-丁素芬-
用“精准教学”来定义李斌老师的作文课,再恰当不过了。一是准在教学内容上,他很会把脉儿童的心理,知道他们正在想着的当下与未来,他让孩子倾吐“纠结的事儿”,设计未来的衣服。二是准在教学设计上,他善创语境,亦收亦放,关键处像变戏法般长出一个支架,问题悄然解决。三是准在教学语言上,无论是预设语还是评价语,皆能感受他的对话功力,字字珠玑,无一句赘言,凝炼如教科书。
一、这算是一节习作课吗
精准关乎逻辑,逻辑关系思维。李斌的作文课,是精心设计的的言语思维场。观李老师的新课《学写采访提纲》,依然如此。初听这一课,又发现其不同于李老师以往的作文课,也不同于一般意义的作文课,脑中随即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写采访提纲,算是作文课吗?华东师范大学吴玉茹教授多年前提出,“习作课”的说法不够好,叫“表达课”更妥帖。打开不同版本的高年级教材,非文学性写作(实用写作)占据重要一席。“采访”不能简化为一般的对话和记录,它是指向生活应用的理性的、研究性的表达。从“表达”这一功能看,“学采访”当然是习作课,且是需要长程设计的大习作课。
这节大习作课至少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采访前的储备,明确采访要素,做好问题设计,重逻辑思维;第二阶段是采访时的对话进程,重现场交际;第三阶段做后期记录整理,重篇章写作。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的习作能力点落在“思——说——写”三步上。“学写采访提纲”即为第一步。思维在先,思是说与写的潜在基础,它是隐性的心理写作准备。不在真实的采访现场,方法论都是抽象的,如何把抽象的采访知识转化为有生趣的学习活动呢?李斌老师有办法——
二、给思维一个活泼泼的现场
对比中国、加拿大、德国等国家的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表达”的阐述,可提炼出“清晰而有效”“交流思想”“组织观点”等核心的理性词汇。这些词汇背后,思维是魂。怎样列采访提纲?说起来极简单,李老师的课中就教了几个要素:采访目的、采访对象、采访时间、采访地点及采访问题。采访问题是重点,老师提醒学生不跑题、不重复、问题小、想身份。然而,知识是怎么来的比知识本身更重要。我试以本课教学为例,探寻以上知识的来路。
1.叠加的语境设计
本节课,李老师创设了两个语境:
语境一:播放《十点后不做作业,让孩子睡好》新闻视频,把话题从杭州转到上海教室现场:《新民晚报》决定做一次专题报道,委托李老师聘请一批小记者去采访不同的人群,你愿意体验一下吗?
语境二:连线李老师的一位朋友,曾任《重庆时报》的记者,现场电话采访:1.一份采访提纲,一般包括哪几个部分的内容?2.在这几个部分中,您觉得哪一个部分是最重要的?3.这个部分(采访的问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两个语境自然而然,把学生带入采访现场。语境一解决“为什么要采访”,语境二解决“怎么采访”。“怎么采访”是难点,此处见精心。我们来看语境二的叠加设计——因为李老师要采访赵记者,所以拟了一份采访提纲。“采访”是现场动作,“提纲”是先前动作。而此“提纲”是半成品,接下来的“补充”是之后动作。这个动作,由每一个个体参与完成。
2.双份学习单转换
当李老师呈现自己未完成的学习单时,瞬间感觉极妙。不要小看了这一步。一般老师在这里可能会给出一个完整的范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接受正确、规范的采访提纲,不走弯路。当然,这样也未尝不可。但是,李老师的第一份学生单为什么用半成品?细细琢磨,可以发现其中的妙处。第一,妙在逆向。教师先示范采访,待学生获得完备的知识,再逆回到采访提纲,即时运用,体现合乎学用规律的设计逻辑。第二,妙在合作。隐性的、抽象的采访知识有了语境的依托,有了具体的任务驱动,“电话采访”由师生共同完成,更有利于完善认知。学的阶段,李老师懂得克制,善于扶助,难点不难。
以上学习单的采访人是李老师,学生在方法层面上初步完成了采访提纲。学习最终是要经历由“他”向“我”的转换。第一次,在既定的规范里学着写;第二次,在自由的空间里自己写。此时,学生由学习模仿者的角色转向小记者的角色。之前的知识铺垫在这里发生作用,采访要素由“我”确定,采访问题由“我”设计。“独立完成——集体评改——自我修改”,教路即学路,教与学的节奏感稳中有变,“我”的实践活动成为主体。
3.问题从学生中来
课的重心落在第三板块。学生完成采访提纲,师生交流。交流前,李老师当然会有精细的预设,譬如采访问题要围绕目的,问题要有价值,提问要有顺序等等。但是,在课堂现场里,我并未见到李老师依着预设“给知识”,几点提醒都来自于学生采访提纲中真实存在的问题。学生哪里有障碍,哪里便是教学点。学生没有困难处,即便是重点,也只一提而过,甚至不提。请看一段对话——
生:我觉得他提问题的时候还可以再清楚一些。
师:比如?
生:比如第二个问题——是否推行类似规定。
师:你觉得怎么问就清楚了。上海市是否推行类似规定,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你对这个同学写的采访提纲还有什么建议?
生:我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都是差不多意思。
师:重复了。所以待会儿大家得捋一捋,你提的问题有没有重复的。
??板书:不重复
以上教学片段中,评价主体是开放的,师生从学习单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炼要点。类似的对话还有很多,教学重点是学会提问,老师不是按序而教,而是依问题而教。把课中生成的困难点串联起来,便形成了这个板块真实的教学重点。李老师教学的精准亦体现在这些互动细节中,学生细微的差错、学习的障碍,发言的词眼都能被准确地捕捉,或纠正,或补充,或引导,功夫用在问题处。
学写采访提纲,说到底就是要教学生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并把这些准备按规范的要求列写出来。在实际教学中,很多老师把这个过程简化为“告诉”,十多分钟就解决了问题。学到是死的知识,而非活的思维。习作之难,不仅在感性的说写表达上,还在理性的思维建构上;习作能力的提升,不仅在具体、生动、优美的“柔性”上,还要在严密、准确、清晰的“刚性”上。特别是生活应用类的写作,更呼唤另一种参与的姿态。李斌老师的习作课,始终密切关联着生活,依着学生的认知规律,外有生趣,内有逻辑,给人诸多启发。
执教|李斌
点评|丁丁 编辑|小雨
读书|聊课|说说|写写
丁丁de笔记
它,不仅仅是一个码
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