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尔哈赤攻打蒙古 蒙古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金朝

网友提问:

骁勇善战的蒙古人为什么打不过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

优质回答:

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都离不开一个天降大任之人的雄起。以辽国开始雄主耶律阿保机;金国完颜阿骨打;蒙古成吉思汗;满族努尔哈赤。这些雄主的崛起有他特定的历史环境,而且都是百折不挠,人竞天择中的胜利者。

同样随着新贵族的崛起必然伴随老贵族的末落。遥想当年完颜阿骨打在自己的主场跟本不把辽国皇帝放在眼里,而被轻视的辽国皇帝没有一丝作为。虽然那时辽是君,金是臣,但双方无论领导人的能力还是国家的实力都已发生倾斜了。

后来金人成了北方的雄主。他们对其他民族也是不断欺压,每三年要去草原杀十四岁以上的蒙古小孩,为的是害怕蒙古的兴起。在如此不利的历史情况下,蒙古人继续北迁,远离金人,积蓄力量。后来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各部,消灭了的金国。

金人的一部又回到了老家,此时女真族由三个部落组成。苦出身的努尔哈赤凭借雄才大略统一了女真各部,征服了朝鲜。连随炀帝,唐太宗都没完成的任务,努尔哈赤完成了。再看蒙古已不是当年强大的蒙元帝国了,被明朝又赶回了大漠草原了,也不再是统一帝国,成了一个个部落的松散联盟。各位首领面合心不合。

此时的后金是一个统一的政权,文明程度超过了蒙古。努力哈赤

对于距离比较近,比较小的蒙古部落,一般采用合亲的策略;对于力量大的蒙古部落采用武力解决的方式。总之经过几年的战斗蒙古各部都尊皇太极为大汗了。

同样当一个朝代统治很久了,统治者无不骄奢淫欲,其后代越来越无能。他们没有在竞争的环境下成长。我们看到骁勇善战的八骑子弟到最后不都变成烟民了吗?

历史洪流滚滚向前,英雄兴起才能推动人类不断向前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多种因素致使蒙古人的衰败

一、再难于整合为一体的蒙古

退出中原的蒙元,很快就陷入了权利的游戏之中,很快就四分五裂了。虽然蒙古大汗的位置依旧由黄金家族的子孙来继承,可大汗只能算是草原的共主。

有明一代,可能是蒙古风俗的因素,“幼子守灶”致使了每次强有力的大汗一死,刚整合的蒙古诸部就会再次陷入战争之中。也可能是由于外界的因素,比如俺答汗一死,明朝就全面支持他的遗孀三娘子,反而对左翼蒙古诸部的示好宁愿打仗也不理睬。

因此15世纪-17世纪中期的蒙古,虽然不断进行大鱼吃小鱼的游戏,可再也无法形成13世纪时成吉思汗的辉煌,永远成不了虎鲨!更不是鲲(就是今天那恶心的吞噬进化游戏)

二、小冰河的危害

虽然史书中很少提及到蒙古草原的天灾。可有明一朝,是II期小冰河肆虐的时期。明朝虽然不是灭亡于小冰河,但小冰河的肆虐却是明朝覆灭的次要因素之一。

小冰河虽然总体只是使得温度下降1-1.5摄氏度,可根据史书上的记载,万历末年,前所未有的寒冷席卷全国,即使是气候温暖的广东地区,大雪持续六到八天,山谷皆被冰封。

(《关山积雪图》作于1528-1532年,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利玛窦于万历二十五年末首次进入北京,根据他的描述:“一旦到了冬天,华北的河流就全部结冰,无法通航,有时冰面上还能跑马车……”(《16世纪的中国.利玛窦札记》)

蒙古高原作为地处中国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必经通道,一年四季的冷空气是十分活跃的。因此每每寒潮来临之时,蒙古必将首当其冲。

同时蒙古高原和陕北、晋北、甘肃、宁夏等游牧区都属于大陆性干旱气候,自然灾害如同冰灾、霜雹、严寒、干旱、蝗灾、鼠害等等,每每明朝疆域内爆发的这些灾害,蒙古高原的各部也好不到哪里去。

根据学者袁林的研究:明代陕西地区平均9.23年就有一次雪霜冻灾,甘肃和宁夏地区是平均每6.3年一次。旱灾则是每4-5年这些地区就有一次。同时还伴随旱灾而来的蝗灾……

虽然此时的蒙古没有完整的史料记载,可根据地理位置的因素以及同属一个气候带等因素考虑(别说一条长城就可以隔绝所有灾害)。蒙古高原可能面临的雪霜冻灾比明朝还要严重。

这些年很少听到新闻说蒙古闹雪灾。可十几年前,每每冬季晚上七点的央马新闻总会有一个片段给予蒙古草原的人民。现代还是精养式养殖方式,每当人民受难时,政府都会主导救灾救人,不让人民挨饿挨冻。

可明朝时期呢?万历三十六年记载:“(正月)甘肃肃州(今酒泉),阴霾障天,狂风逾月,至二月二日,大雪降,深丈余,山川禽兽死者不可胜数。”此时的蒙古粗放式的放养,大雪覆盖草场,在低温气候下形成盖在草上的冰壳,使得牲畜无法吃到草料——“其冬不积草,牛马皆野宿……每每遇雪深,死瘠过半。“

这还只是冰雪灾害,而是干旱时伴随而来的蝗灾呢?嘉靖十三年时的记载是“蝗从嘉峪关西而来,至肃州蔽日”,嘉峪关以西是哪里——蒙古。嘉靖十六年的记载则描述了草原在蝗灾时的情况——“被蝗,美草尽于蝗虫之口”——这是描述俺答汗的根据地河套时的场景。这次连续多年的旱灾结合虫灾,迫使俺答汗次年就不惜一切代价发动连续的战争,逼迫明朝开边市。

三、喇嘛教派内部之争以及教权与汗权之争。

很奇怪的一点,作为蒙古最后一个强势大汗,林丹汗来说,为什么会选择改信萨迦派(红教),摒弃掉三百多年的黄教(格鲁派)?

虽然缺乏史料,可根据清朝时期格鲁派的喇嘛教主要教旨有禁欲的行为(但其分支也提倡双修),因此推测可能是黄教(格鲁派)的这种提倡教众禁欲的行为,导致了林丹汗的不满,毕竟人口基数也是决定战争的规模。

其二可能是喇嘛教派已经不仅仅是蒙古人的信仰,就如同俺答汗在青海率领部众接受喇嘛集体灌顶皈依,喇嘛教不再只是寻求名义上的蒙古守护者,(俺答汗接受灌顶之后,宣布只是格鲁派喇嘛教的护法,代为行使人间行为)。因此有可能是明末时期的喇嘛教如同成吉思汗时期的萨满教,想让铁木真成为傀儡,而爆发的内部权利之争(萨满教领袖阔阔曾给予铁木真,成吉思汗的名号,可很快萨满教就完全退出了蒙古人的信仰范畴)。

只是林丹汗并非是祖上铁木真,他的改宗引起了蒙古诸部不满,也正是这个时候,东北的努尔哈赤崛起,科尔芯草原的蒙古诸部就倒向了建州女真。林丹汗的改宗并没有给予蒙古带来好处,反而加剧了分裂。

与之对应的建州女真

建州女真的崛起,其实一直以来是靠明朝的庇护,才逐渐发展起来的。虽然《明史》隐藏了建州女真的发家史。

元末明初,受到退回蒙古高原的北元(又或叫做蒙古帝国)的不断侵袭之下,女真部族在首领阿哈出(明赐姓名李思诚)和猛哥帖木儿率领下,向南迁徙,后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永乐元年(1403年)阿哈出使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明之惠于属夷者,以建州女真所被为最厚。”孟森说。

以朝鲜的说法,建州卫就是明朝为了制约朝鲜向北扩张的而设置的一个障碍,因此建州卫初设之时,朝鲜除了关闭边市之外,也不断发动对这个据点的战争。

可建州女真依托明朝这个强大的后盾,挫败了朝鲜的多次战争,并且也反击过朝鲜。后来建州卫分家,一分为三,成立了建州三卫。

《明实录》:”正统三年十一月丁酉,建州左卫都督猛哥帖木儿子童仓奏:’臣父为七姓野人所杀,臣与叔都督凡察及百户高早化等,五百余家,潜住朝鲜地。欲与俱出辽东居住,恐被朝鲜拘留。乞赐矜悯!’上敕毛怜卫都指挥同如郎卜儿罕,令人护送出境,毋致侵害。”

董山不仅仅获得明朝规划的土地以及封官进爵,最为主要的是明朝允许董山开边市。这点是重点,因为在明正统皇帝(明宣宗,也就是后来的明英宗)之后,明朝与蒙古之间的争斗中,关闭边市是明朝制约蒙古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不包括建州女真董山部所在的边市。

“未几徇董山之请,特开抚顺关,为建州专设马市。”(《清朝前纪》)

“非抚顺马市则建州不得发达。”(《殊域周咨录》)

“景泰二年冬,以建州头目潜与朝鲜通,戒珦绝其使……天顺三年,边将奏有建州三卫都督,私与朝鲜结,恐为中国患。”《明史·朝鲜传》

这也是为什么努尔哈赤能“勾引”蒙古诸部的主要原因之一。

可以想象一下,若是今天的杭州连续百年的寒冷,这里的富人穿貂,常人穿绒,穷人穿棉。这么大的一个江南以及华北、华西区域的市场,东北的经济还会差到哪里?(题外话:杭州的朋友们可以介绍下2008年时期的杭州冰灾)

除了平稳的边市之外,还有一个粮食产区,黑土地盆地——东北松辽盆地。东北平原最大板块松嫩平原就在松辽盆地里。农业社会依靠平原和丘陵,而松嫩平原给予了建州女真粮食的同时,松辽盆地也成为小冰河时期的北方最好的避风港。

这里曾经出现过一个渤海国,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唐武周不惜代价攻打。

后来契丹阿保机覆灭这个地区国家。再后来,金女真在这个地区崛起。再再后来就是建州女真……

其他网友回答

因为当时的蒙古人不行。经过这么些年,蒙古部落早就四分五裂的了战斗力都不如回回。

其他网友回答

三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各领风骚数百年

其他网友回答

内斗,消耗了蒙古民族的实力,部分人就希望借外力,夺取权力,给了清朝统治者机会!另外清廷运用宗教工具,削弱了蒙古族男丁数量,很成功。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