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赵高为何不愿立扶苏为帝 秦国李斯为什么杀扶苏

网友提问:

如果李斯赵高立扶苏为帝。秦国照样会灭亡吗?

优质回答:

史书上记的秦灭,是以陈胜、吴广等农民高举的“亡秦必楚”的大旗,然后是项、刘合力以军事歼灭的方式完成。如果依你的假设,就不会有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规模战争,而是由扶苏直接对天下宣布:秦改姓楚。就是政变。李斯、赵高知道这个秘密,知道这个结果,所以,就密谋把扶苏做掉了。这个秘密就是扶苏早就深痛秦国及其君父。扶苏复楚,世人皆知。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我们要看到扶苏的德行和才能,据《史记》记载:”扶苏为人仁……刚毅而武勇, 信人而奋士。”也就是说,他不但性格仁慈,还同时兼有刚直、坚毅、勇敢等性格特质,可以说是极富人格魅力。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和仁慈,扶苏曾在秦始皇焚书坑儒时维护无辜的受害者道:”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

可惜的是,他的求情非但没有被盛怒之下的秦始皇采纳,他自己也被发配到北方与大将蒙恬一起防备匈奴。尽管此举多少有着生气的因素在,但笔者认为始皇帝主要还是想让扶苏向名将蒙恬学习,得到更多的历练,将来好继承自己的位子。

有人还从扶苏的名字入手,指出它出自《诗经》,是古人对枝繁叶茂的树的称呼,可以看出秦始皇对自己的长子是寄予了厚望的。

扶苏爱民如子,又性格坚毅有威严,因此自然成为了秦始皇弥留之际的选择。我们设想,如果历史没有被赵高阻挠,始皇的诏书成功传到了扶苏的手上,那么首先,扶苏会重用忠诚贤能的大将蒙恬,尊敬劳苦功高的丞相李斯,而疏远奸佞小人赵高。

其次,性格仁慈的扶苏一定会对秦始皇时一些比较严苛的法律进行修正,减免很多不必要的刑罚,推行更多利国利民的政策。

在明君的统治下,相信要不了多久,朝堂内外就会减少一些不正之风,德才兼备的人能够脱颖而出得到重用,性格凶暴残忍的人则不会有晋升之路。

这样的话,像《史记》中那样因延误期限就要被斩首的法律自然也就不会出现,那么陈胜、吴广可能也就不会有发动起义和得到群众广泛响应的机会,刘邦就还是那个小小亭长、项羽也只能在说出那句经典的”彼可取而代也”后继续自己平凡的生活。

归根到底,秦末的农民起义是利用了百姓对朝廷残暴统治的不满,如果不是被逼到绝路,很多人还是会选择安分守己地度日。所以,如果扶苏继位且采取以德治国、提倡仁爱的方针和策略,百姓们的怨言自然也就会少上很多。

在太平盛世,即使有人揭竿而起,响应的人也不会太多,而在蒙恬的统帅下,秦军的整体战斗力自然也不会像秦末那样孱弱,很可能起义之火刚刚燃烧起来,就会被无情浇灭。

当然,扶苏不会一直是秦朝的保护神,他所能做的也只有在在位期间用心治理、养成和谐的社会风气,以及培养好一个称职的接班人。和历史长河相比,任何个人都是渺小的,所能造成的影响力也十分有限。

扶苏如果能够登基,那么很可能会是一位被载入史册留待后人称

颂的贤君,但即使是他,也只能是延缓秦朝覆灭的时间。

其他网友回答

依然破灭,秦始皇统一六国是历史的必然而秦国的灭亡也是大势所趋。

1、以武力统一六国还没来得及消除内部的矛盾,各个反叛势力多如牛毛。

2、焚书坑儒

造成了中华文化上的巨大损失,同时也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3、万里长城劳民伤财

为了做出旷世奇迹,万里长城这个工程产生了民怨,掏空了国库,滋生了仇恨。

4、组织结构无法适应统一后的版图

5、政令还没迭代升级就开始急于高压统治。《史记?秦本纪》尉缭说:“秦王为人,高鼻梁,长眼睛,挚鸟样的胸部,豺狼般的声音,缺少仁爱之心而有虎狼之心,处弱处容易谦卑对人,得志时也能轻易吞掉别人;如果秦王得天下,那天下都將成为他的奴隶。”

6、灭六国过程中杀孽太重,而且天灾人祸一起发生导致民不聊生,量变在不断的积攒等到秦始皇逝世就是达到质变的导火索。

7、无上功绩下的求长生、信鬼神致使很多隐患频生

天下分完36郡后开始巡视天下,在这过程中加速融合统一文字、度量衡、收兵器、财宝、美人于咸阳;齐人徐市上书寻三仙山求长生。伐光湘山树木亵渎湘君。阳武博浪沙遇强盗被吓后全国地毯式搜索十天劳民伤财不说还衍生出各种民怨,因一句“亡秦者胡也”就派蒙恬发兵三十万去打胡人。

8、刚愎自用重武轻文,以威势治天下

天性刚愎自用,出身诸侯而兼并天下,志得意满,认为古往今来第一人,特别重用酷吏,文臣就是凑数,他乐于以重刑和杀戮建立威势;天下畏罪怕事,想得到官位而没人尽忠劝谏。以致秦始皇愈发骄横,上帝让你灭亡必先使你疯狂。反抗总是来源于压迫重的地方。

其他网友回答

一些人认为大子扶苏继位二世,或许能保住秦朝江山。

但事实真能如此么?

一、扶苏真的贤明么

《史记》载,扶苏“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且“素有贤名”。在始皇坑杀术士四百六十余人时更直言劝谏,后被始皇发往上郡,协助蒙恬修长城,战匈奴。

所以相比于残暴的胡亥,扶苏显然形象更接近于仁君。

但仅从《史记》中的只言片语就推断扶苏比胡亥更适合继位大统,还是太过草率。

为何?因为始皇五巡天下时,诸公子已进入夺嫡关键之时。

秦时男子寿命三十出头,女子亦不过四十。而始皇彼时已近五旬,你可以称其为高寿,换个角度,他离驾崩也不远了。

虽然正史中没有关于夺嫡的记载,但胡亥上位后的一系列说法可以看出,夺嫡是真实存在的,而且朝廷之中早已是派系林立,征伐惨烈。

正史载,胡亥曾问计赵高,“大臣不服,官吏尚彊,诸公子必与我争”。此言便是最好的例证,胡亥登基后皇位并不稳固,其兄弟姐妹必与朝堂重臣结党营私。只不过胡亥成为最后的胜利者,将异己斩除干净而已。胡亥之残暴,亦折射出几千年来政治之血腥更胜沙场。

回过头来再看关于扶苏的记载,其只言片语的赞美里有没有一丝“笼络人心”的味道?

须知旧时通讯不发达,传播载体除了朝廷简报,基本还是陷于人传人。而黎民百姓少能接触到这些皇子,其名声又如何传出?而且,大子扶苏声名远播之时正值始皇年近古稀,是不是刻意为之?对始皇而言,是不是犯忌?!

答案自不言而喻。

与扶苏十分相似的另一个身负贤名而悲催至死的,便是西晋之司马攸。其同样是贤名远播,浑身上下里里外外都透着一个好字,以至于他和惠帝司马衷竞争大位时一度备受官员拥戴,最后的下场也与扶苏无二,被武帝折磨至死。

所以,当贤名产生于夺嫡的关键时期,其人之真性亦值得怀疑。

扶苏之贤名究竟是真还是刻意为之,必须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二、经济崩塌

赵正称帝12年,其功勋卓著可称之为千古一帝,无出其右。

但另一方面,始皇也受困于政治激进,以至于在12年时间内让秦朝经济濒临崩塌。

看看始皇的大手笔,50万军队南征百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建造规模庞大到足以令世界侧目的宫殿陵寝,每一项都是耗资靡费,每一项都需要无数百姓浴血。

因为以郡县取代分封,始皇可以号令天下实施其王图霸业的顶层设计,但小农经济却无力负担这些超级工程,以至于秦朝必须依赖于苛政酷刑去推动始皇战略规划落地,而这才是秦朝短命的问题所在。

后世当知,农耕文明要繁荣富强,必须休战、息役、简政、兴农。而始皇之战略中于这八个字完全不沾边,虽然伟大,却也是势穷力竭。

那么换大子扶苏上位,他能够彻底扭转困局么?

如果开脑洞,扶苏要挽狂澜于既倒,必须全盘推翻始皇的所有计划。在当时始皇功盖天下威震四海的历史背景下,扶苏有这个胆量和勇气么?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六国贵族们能给扶苏机会么?

三、分封制对于郡县制的反扑

灭秦的始作俑者并非胡亥、赵高,此二人不过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已,真正推动秦朝覆灭者实是六国贵族。

始皇驾崩,当年陈胜吴广先反,而后“武臣自立为赵王,魏咎为魏王,田儋为齐王。沛公起沛。项梁举兵会稽郡。”

诸位以为这些人是仓促造反么?显然不是,造反需要两个关键条件,一是钱粮,二是兵丁。显然,屁民们是根本无力造反的,而始作俑者正是六国贵族,他们翘首期盼始皇驾崩,厉兵秣马积极备战也早就暗地启动了!

自上三代以来,贵族们无一不活在奴役百姓世袭罔替的逍遥日子里。

但始皇以郡县取代分封制,将原贵族们享有的拥兵自治彻底粉碎,他能不遭贵族们痛恨么?

可始皇终究还是心慈手软了,这些原六国贵族在秦时仍然食邑百姓,始皇没有果断斩断其经济来源彻底将这些贵族打翻在地,才有了后世之乱。

所以即便扶苏继位二世,息役兴农,以项梁、项羽为代表的六国贵族能答应么?显然不能!

他们要的是世袭罔替,是世代食邑百姓,奴役人民。而不是搞什么君权一统。

从项羽进驻咸阳迫不及待分封十八路诸侯王就可见一斑,这厮与土匪一般无二,其所作所为关百姓鸟事。可笑的是,项羽要复辟分封,最终却是被分封制害死。(此处可大笑三声!)

汉王沛公拥兵自治,最终垓下战败项羽,真是咎由自取。

而刘邦参考了郡县与分封的利弊,最终探索实施郡国制(郡县与封国并立,相互制衡)……扯远了。

话说回来,面对十八路诸侯们的群起围攻,即便有章邯、蒙恬相助,恐怕也是难以为继,因为经济垮了,战争打到最后,贵族们恐怕比秦朝政府钱粮更丰,而战争走向也就不可逆转。

所以,无论如何大子扶苏一人不能扭转局面,秦之灭亡更是时代决定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不会!首先扶苏会得到军事贵族的全力支持,扶苏身在长城,手边有蒙氏兄弟,加30万精锐的长城守军,面对山东六国的起义军!守住函谷关完全没有问题!对比胡亥只有一个章邯和骊山囚徒,战斗力完全不在同一个档次!说到这里,胜负手就看处于岭南的30万秦军的动向了!巨鹿之战秦军能打赢项羽,30万岭南秦军必然回防。以蒙氏兄弟的能力加长城守军的战斗水平看巨鹿被打败的可能真心不大。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