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三体》真有大众认知的那么好吗?为什么?
优质回答:
三体好坏并不是最重要的问题,毕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郭德纲说了你花三亿拍一电影我就说是狗屎,我就爱看耍猴儿的,你也不能弄死我,打到天边儿也说不清。
关键是,为什么会出现楼主这样的问题?
楼主显然不是为了提问,而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否则不会出现底下的一大套。
个人觉得,这是三体和刘慈欣这两个文化符号被过度消费的一个信号。
抬眼看看问答里知乎里头条里,三体两个字养活了多少写手,电影电视动画片有声书,视频音频文字版,三体正在被各种角度的解析阅读,这对文化市场是件好事儿,但对三体和刘慈欣来说,却是一个危险的信号,因为天底下从来都有一个道理……物极必反。
当一个事物太快登顶,走上神坛,那么掉下来的那天也就不远了。
或许有人说美国科幻市场关于星球大战的消费也很多,也已经成为了全民娱乐的产业链,还有类似星际迷航,漫威宇宙等等全世界一起消费的大IP,三体为什么就成了“过度解读”的重灾区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三体和后者的不同,前者是带有娱乐情怀的正能量作品,而三体本质上是带有消极负面情绪的悲观主义小说,读得越透,心里越凉。
使它成功的天然因素,正是导致它短命的关键核心,它缺乏的是让人活得更有力量更快乐的精神养分,谁能每天睡醒抱着三体哀叹一番然后再开始一天的工作学习呢?
谁能每每想起三体之后都得经受一遍“自己多么渺小,生活多么无望”的拷问呢?
我们不能从其中获得像电影流浪地球电影里的那种振奋,我们无法拿起光剑想象自己是天行者,无法想象自己驾驶企业号纵横星空解决银河系纷争,无法拿着锅盖当振金盾牌,不能体会把玩钢铁侠手办的乐趣。
慢慢的,谈及三体唯一能够想起的只有最后三个字:二向箔,其他都不重要了,想起这玩意儿一出人类就完蛋了,美好生活就结束了,真没意思。
人是不能长期生活在负面思想里的,这也是三体越长久消费越没意思的关键,对比任何一个在社会上长期成为文化符号的作品,七龙珠也好,星球大战,星际迷航也好,火影忍者也行,你会发现所有可以渗透进百姓生活的作品,都必须具有一种积极向上的振奋人心的力量,从来没有一部悲剧能够长久停留在谁的世界里。
有个我觉得很好的例子:妈妈再爱我一次,每个人看的时候都感动得痛哭流涕,看完的瞬间立刻会向身边的人安利一下,但最好的方式是立刻忘了这种情绪,尽量不再碰触。
三体更像是这种作品,它本质上是一个悲剧寓言,是一部关于生活的恐怖片,赵本山小品里说过一句话,我这半辈子就指这个笑话活着了,可谁会整天对一部恐怖片反复咀嚼呢?
再举个例子,周星驰的电影我每一部都反复看了好几遍甚至十几遍,因为它娱乐,同样的好电影,小丑这样悲观的,午夜凶铃这样吓唬你的,你能反复看几遍呢?
你品,你细品……
我们的生活需要三体这样的作品,但并不长期需要三体这样的作品,这就是真相。
其他网友回答
《三体》关于外星文明的描述缺乏想象力,三体外星人面对灾难来临时是采用让人大跌眼镜”脱水”保存生命力,说明作者大刘对生物学缺乏知识与想象力
其他网友回答
如果单纯从问题本身出发的话,我还能以一个幻想文学爱好者的角度说一些我自己的看法。但看下面简介内容后,我只会认为提问者对科幻有着极大的误解和固有偏见。所以,我只说两点:
第一、任何一个科幻作品(文学、漫画、游戏、电影等等)都存在着一个奇幻的内核,而科幻则来自于对现有科学和科技的延伸想象。这个延伸想象距离现实的远近大体决定了这个科幻作品的定位:举例的《三体》、名著《龙蛋》还真有着足够的科学依据,一般归在硬科幻;《星球大战》《沙丘》之类的作品算作太空歌剧,是科幻的另一个门类。
第二、“天马行空”是优秀想象力的标志,而顶尖的想象力讲究的则是“自洽”。多数玄幻、奇幻的确能做到天马行空,但距离自洽还非常遥远,而能做到自洽的也屈指可数——这是题材决定的,科幻的确要比奇幻更自由一点。
最后我再嘱咐这位亲爱的提问者:以后离科幻远一点吧(恐怖、侦探、犯罪等类型也都不错),我这是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