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天下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网友提问:

“狡兔死,走狗烹”:谁才是刘邦想杀又不敢杀的那个功臣?

优质回答:

你好,感谢邀请,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至于谁才是刘邦想杀又不敢杀的人,有人说是萧何,也有人说是樊哙,我认为都不正确。

萧何虽说贵为相国,手中权利很大,但是他没有兵权,而且萧何很懂得做人,他一不结党营私二又自污名声向刘邦表明自己没有什么野心不会危及刘氏江山,所以刘邦对其很是放心所以没必要杀他。

再说樊哙,他对刘邦很是忠心,刘邦一开始非常信任他,但是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刘邦对此有些不太放心。在他临死前曾命陈平杀掉樊哙,但是陈平害怕事后被吕雉清算,所以没有完全按照他的命令执行,只是把樊哙押解但京城让刘邦处置,没想到樊哙还没到京城刘邦就驾崩了,樊哙这才捡了一条命。

刘邦真正想杀又不敢杀的人是曹参!曹参是刘邦在沛县起兵时就跟着他打天下的元老级人物,其身经百战,灭秦战楚,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刘邦建立汉朝后论功行赏,按他的意思想要让萧何排第一但遭到了多数将领的反对,他们认为应该让曹参排第一,最后还是刘邦的坚持曹参才排第二,由此可见曹参的威望比萧何还要高!

刘邦想要杀他,必须有一个非常合理的理由才可以,不能像杀韩信一样安插一个谋反的罪名随随便便就杀了。但是曹参此人非常聪明,在被刘邦派到齐国认相国时就秉承着一个无为而治的思想,不做事就不会有把柄,刘邦也就不敢杀他了!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要看对功臣的定义,如果对建国做出了贡献,而除刘邦本人外全算臣的话,那我认为是吕雉。

可能有人会认为我疯了,因为从某种意义来说吕雉没什么功劳,更算不上臣。可我不这么认为。古人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吕雉在齐家这让刘邦没有后顾之忧,已经算是为刘邦一统天下做出了贡献,何况杀韩信对于刘邦更是大功一件。而臣这里更好解释,我是大汉唯一的皇,除此之外都是臣,老婆也不给面子。

那么为什么我认为刘邦最想杀她呢?原因有四。首先,在刘邦晚年想废立太子的问题上,两人是绝对的对立面。刘邦宠爱戚姬,爱屋及乌。而刘盈是吕雉生的,母凭子贵。

其次,吕雉性格强势,有上位者的格局与手段,一旦刘邦驾崩,太子孱弱,加上吕氏宗族尾大不掉,很可能架空太子。这对刘邦来说,几乎等于把一切拱手让人。然而事实上也确实发生了。

第三,吕雉把刘邦绿了。吕雉和审食其的烂账可能没几个人不知道,奇耻大辱,要不是不能,估计吕雉早死透了。

第四,刘邦对吕雉的亏欠。是的,正是因为亏欠,所以不愿面对。常年征战,整个家扔给老婆,而且毫无怜惜,遇见危险随时舍弃。刘备妻子如衣服的理论估计都是他祖宗传给他的。关键自己外面还彩旗飘飘。所以刘邦对她有很多的亏欠,多到无法弥补,不如杀之永不相见。

但是刘邦真的不敢或者说也杀不了吕雉。吕氏宗族在朝廷已经形成了很大的规模和势力,甚至超过了明哲保身的军功集团。而刘邦在世时,军功集团和吕氏宗族也没有势成水火。特别是很多人对吕雉,又敬又怕,又几乎一边倒的支持太子刘盈,反对废太子。从这个角度看几乎和吕雉是一个战壕的。所以刘邦杀不了吕雉,不单单是不敢,而是做不到,

所以刘邦在看见商山四皓之后,才会哭着对戚姬作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

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

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这单单是心疼自己死后的戚姬和如意吗?不,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宣泄吧。

其他网友回答

韩信

其他网友回答

刘邦建立汉朝,诞生了一批文臣武将,他们为这段辉煌的历史立下了汉马功劳。其中韩信被萧何赞为国士无双,是刘邦取得胜利的关键。为什么后来又落到“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呢?

刘邦拜将

韩信投奔刘邦时,刘邦并没有看上韩信。韩信眼又无出头之日,就半夜逃离了汉营,想另寻他路。

萧何是刘邦的人才补给官,他发现了韩信的才能,还没来得及向刘邦推荐,就发现韩信趁夜逃跑,于是萧何半夜三更把韩信追了回来。在萧何的建议下,刘邦才正式拜韩信为大将。

作为大将的韩信向刘邦分析了当下形式,以及取得胜利的办法。刘邦听得眉开眼笑,心服口服,随后对韩信言听计从。

韩信没让刘邦失望,在睢水之战灭了魏国,击破代国。在井陉之战中大破赵军。韩信的军事才能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刘邦也为自己的创业之路找到了将佐良才。

从不满到怀疑

韩信在建立了功勋之后,却有些居功自傲起来。在楚军攻打荥阳、围困成皋时,韩信沒有出兵救援。这让刘邦非常恼火,刘邦从成皋逃出来,马上夺取了韩信的兵权。

后来,韩信在灭了齐国后,却要求刘邦封他为齐王。刘邦对韩信这一要求很生气,但在张良的劝说下,刘邦勉强答应了韩信的要求。

垓下之围没有韩信,历史就会改写。由于韩信是垓下之围成败的关键,项羽在垓下之战前想策反韩信,但沒有成功。韩信在项羽面前很坚定的表达了对刘邦的忠心。但是,韩信在没得到刘邦封地的承诺之前没有如约和刘邦的军队汇合,加深了刘邦对韩信的不满和怀疑,他的忠心只是他的自我认识而已。

垓下之战一结束,刘邦就夺了韩信的兵权,韩信的忠心没经得住现实的考验,逆反之心在心中慢慢升起。

爱恨交织

刘邦夺了韩信的兵权,封韩信为楚王。韩信去楚国后,刘邦仍然不放心,借口有人写信告韩信造反,去楚国把韩信抓了起来。韩信当时对天长叹:“狡兔死,走狗烹”。

刘邦把韩信关押以后,前思后想:韩信所立之功虽然让自己有所忌惮,但韩信的功劳人所共知,如果杀了韩信,很多开国功臣将人人自危,取得的战果有可能毁于一旦。

刘邦思想的结果,是把韩信贬为淮阴侯。

在刘邦去平息陈豨叛乱后,韩信无法忍受被贬的苦闷,纠结家臣想控制未央宫,结果事败,被萧何和吕太后联合杀害。刘邦回来后得知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

韩信是让刘邦最头痛的功臣,他既喜欢和爱惜韩信的才能,而他又害怕和苦恼韩信的才能。对于韩信,他既想杀,又不敢杀。而韩信造反,给了萧何和吕后杀韩信一个最好的理由。所以,知道韩信死后刘邦才又高兴又怜悯,

韩信,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自古以来,功高就不能盖主。功勋卓著的功臣,最好的结局就是功成身退。韩信如果能安心退守做一个淮阴侯,也许会被刘邦放过,安度余生。

其他网友回答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汉高祖刘邦杀害西汉开国三位大将功臣韩信、英布、彭越之后,还有一位大将刘邦想杀却又不敢杀的是樊哙,既是开国大将之一,又是一位外戚。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