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自己家庭教育的态度与方式什么 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

网友提问: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的观点一定要一致吗?

优质回答:

谢谢诚邀。

这个问题是家庭教育的最直接因素也是最棘手问题,因为没有固定模式或者统一答案。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各位老师的支持和参与。

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和孩子是一起学习成长的,家长的观点是发展变化的,孩子随着年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随着思维能力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因此,用一个人为设定的结论性标杆,不加区分地强求父母观点一致(有人甚至假设即使意见不同也要假装一致),是不可取的!对孩子成长也是不利的!

1.分歧和矛盾、冲突是必然存在的。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相同的人,不同的人之间更不可能有完全一致的想法。面对同一个问题,父母之间意见不统一,甚至相左,属于正常现象,不用回避。把生活本质如实展现给孩子,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

2.意见分歧时如何面对,才是问题的关键。当意见分歧时,父母双方的任何一方,都应抱着平等相待的态度,认真倾听对方的意见,及时肯定对方的合理部分,在沟通中体现和谐和尊重,给孩子树立包容、友好的榜样。在对方充分表达后,再把自己的不同想法或补充意见开诚布公地告诉对方,和对方一起讨论哪些可取,哪些应该摒弃。

3.家庭问题的讨论,应尽量让孩子参与。孩子参与家庭民主协商,锻炼思维能力,拓展审视问题的视角,也体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责任。

4.父母意见分歧,很多时候已经背离了问题本身,往往因为维护自身权威固执己见,双方争论的焦点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案,而变成强弱和家庭权力的争夺,这是非常危险的心理和模式,此时的冲突,才是最伤害孩子、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根源。

5.孩子观点采择技能是不断发展的。6岁以前的儿童对不同意见是不理解的;6-8岁就已经能意识到人们观点会有不一致,只是不知道原因;8-10岁就懂得不同人之间会有意见冲突;10-12岁已经可以客观审视别人的观点了,青春初期的儿童,能够用社会系统和来自社会的信息审视别人的观点,对父母的意见有自己的评判。如果父母一味地追求意见一致,在孩子眼里还有基本的信任吗?

常见“红脸白脸”说,“父母保持一致意见”说等,有时还有人以权威人士身份指导家长,这容易对缺乏家庭教育专业知识的家庭造成误解,也容易导致因维护家长权威而丧失原则,这才会让孩子左右为难。

真实的父母,和谐的家庭环境,平等民主的氛围,才是家庭教育所需要的。

其他网友回答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孩子在不断成长,也要求父母不断成长,和孩子同步成长。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两个人是相同,所以父母对子女教育的观点可以不同,也应该不同。

父亲是从男性的角度看问题,母亲是从女性的角度看问题。观点不同应该是正常的。但是,在孩子面前应该是统一的观点。我们家长在孩子教育上的观点和看法可以不同,可以争吵,但到了孩子面前就一个统一致。

举几个例子:

1、在男孩3岁左右,父亲认为孩子可以带孩子出去爬山,去公园走走,别天天抱着。母亲不同意,认为孩子还小,外面人多,不卫生。经过大家商议,决定带孩子在家附近的草坪上玩游戏。

这是典型的统一意见。

2、孩子6岁了,是否要上小学?父母意见不一致。这样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来看。如果孩子具备了简单的自理能力,孩子好奇心强,简单家教无法满足。父母亲们暂时统一意见,让孩子上学,但多注意孩子的动态,多和老师沟通,说明情况。

3、当孩子进入学校阶段,关于某一学科是否需要学习,例如:奥数。父母的观点可以不同,但家长们可以去请教其他老师,或请教高年级孩子的父母,或请教高人,统一大家的意见,折中家长双方的意见,考虑孩子在现阶段学习情况,判断是否需要学习。统一好意见就用一致口吻告诉告诉孩子。

4、在孩子出现人际关系危机的时候,父母观点不一致,建议多听父亲的意见。例如:两个孩子打架,两个孩子抢玩具等系列问题,母亲多听取父亲的意见。求同存异,对外保持一致。

5、当孩子出现厌学,拖延等现象,建议多听取母亲的意见去处理,父亲的意见可以太直接了当,处理起来粗暴。这个时候父亲们就求同存异,听妈妈的,对孩子保持一致。

6、在家庭教育,尽量不要采取“红脸白脸”,保持一致,不要让孩子有逃避的可能。

7、参加家长会,如果可能一起参加,或在家长会上意见一致,避免老师误判。

8、原则是对外部大事,例如转学,跳级等大事,多听父亲的意见,例如和同学搞好关系,和老师沟通,多听母亲的意见。

9、最关键的是孩子的父母之间的关系要亲密无间,相亲相爱。这个是孩子学习的动力来源。没有这个也就无所谓意见是否统一。那就是情绪去影响吧。

以上是一个家长的看法。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