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秦昭襄王尊宠范雎,称之是寡人叔父,为何最终还是处死了范雎?
优质回答:
秦昭襄王嬴稷称范雎为叔父的事,发生在追杀魏齐的时候对平原君说的,平原君为魏齐求情,秦王以叔父之语堵他的嘴巴,“昭王谓平原君曰:昔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吾以为仲父,今范君亦寡人之叔父也”。但范雎是病死,并不是死于昭王之手,这也是少有的功臣善终。范雎是成语睚眦必报的创造者,在历史上的真小人的称号,纵观他的一生,曲折离奇,在卑微时极其悲惨,在上位时如日中天,思退步时却能急流勇退,抛开品德且不谈,实在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
范雎是魏国人,周游列国学有所成想要报效国家,拜在中大夫须贾门下以求谒见(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须贾不识其才,留置不用又怀疑他与齐国有勾结,把经过报告给魏国相国魏齐,魏齐大怒,在一次酒宴时召范雎前来,命人鞭打他,要他招认与齐国私通之罪,本无其事范雎无从招供,被毒打得胁骨折断牙齿脱落,昏死过去,众人以为他受刑不过死亡,便把他丢在厕所里,众宾客门人酒喝多了如厕时都往他身上撒尿。一会仆人便把他包在席子里扔掉了。醒过来后的范雎,挣扎着起身找到朋友郑安平,郑安平便帮助他改名换姓,离开魏国入秦。
得秦国使者王稽的引荐,范雎得以上书秦昭襄王嬴稷,时昭襄王在赵燕两国的武力护送归国后,已当国君三十多年,而还是母亲宣太后执掌国政,权势滔天,又有穰侯、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辅翼,人称四贵,也是权倾全国。(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范雎便劝说秦王废太后,逐四贵,独揽大权以成霸业,秦王召见了他,一席话后大为折服,拜为客卿,以范雎的方略,对六国进行远交近攻,将韩、魏作为秦国兼并的主要目标并拉拢齐国,瓦解合纵,成效明显,五国慑服。秦王便拜范雎为国相,封应侯。
在长平之战后,范雎在说客的游说下揣摩秦王之意劝说收兵,接受赵国的割地求和,与白起开始矛盾,几个月后昭襄王又想攻打赵国,命白起为将,被拒绝,发展到赐死白起。当权后的范雎想起当年在魏国所受的耻辱,未报仇先报恩,奏请秦王封王稽为河东郡守,郑安平为将军。然后秦王起兵以为范雎报仇的名义,攻打韩魏两国,魏齐情知不妙,挂印逃走入赵国,昭王听说魏齐藏在赵国的平原君家里,就假装交好写了一封信给平原君引他来秦,把他扣押为人质要赵王拿魏刘来换,便有了开头一席话。秦国的追杀,连虞卿信陵君都扯了进来。最后魏齐自杀,赵王用他的人头换回了平原君。(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
范雎至此权力如日中天,这时他的绝顶高明才体现出来,史书记载了一件事,私揣以为可能是范雎自己设局。说当时有燕国士子前来秦国求官,以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劝喻无常,又以秦国的商鞅,楚国的吴起,越国的大夫文种的下场隐喻伴君如伴虎,劝范雎急流身退。其时范雎因为举荐的郑安平和王稽投敌而不安,听到这席话后,便奏明秦王推荐蔡泽代替自己,然后辞归封地,得以善终。
其他网友回答
在史书上并没有明确记载秦昭襄王处死范雎的记载,仅记载其最后辞相。
但是范雎在秦国确实犯了死罪,事情还是源于他“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的性格。
当初,范雎作为门客,跟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被齐王看重,给予丰厚礼物。须贾恼怒范雎抢了他的风头,回国后告诉魏国宰相魏齐。魏齐怀疑范雎私通齐国,对其严加拷问。幸亏范雎装死才逃得一命,但仍遭到通缉。
在逃亡的途中,魏国人郑安平帮助范雎逃亡,躲避魏齐的追捕。后来,秦国使者王稽出使魏国,郑安平化妆成卫兵,见到范雎,向王稽推荐了范雎。
在王稽的帮助下,范雎成功逃离魏国,来到秦国。王稽趁着向秦昭襄王汇报出使情况的时候,推荐了范雎。在范雎的帮助下,秦昭襄王驱逐了穰候、高陵君、华阳君等当朝重臣,收回了权力。范雎还为秦昭襄王献上“远交近攻”之策,成为秦国统一基本国策。 因此,秦昭襄王十分看重范增,让他做了秦国丞相。
范增得势成为秦国丞相后,折辱须贾,逼迫魏国杀死魏齐;同时,又推荐他的恩人王稽做了河东郡守,郑安平作了将军。
可以说,范雎成也此二人,败也此二人。原来,在长平之战后,范雎与白起起了矛盾。范雎向秦昭襄王进言,杀了白起。等到邯郸之战时,秦将在邯郸城下接连失利,秦国派郑安国为将,让他率兵支援。结果,此时救援赵国的魏、楚军队已经到来。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郑安平被包围。没有办法,郑安平只得率领两万秦军投降了赵国。
郑安平在战场上投降赵军,犯了叛国罪,应该被诛灭三族。秦国还有条法律,被举荐人犯罪了,举荐人同罪。所以,按律范雎也应该被诛杀三族。
但秦昭襄王并没有打算杀死范雎,他禁止谈论此事,并下令,有谁谈论郑安平之事的,与郑安平同罪。为了让范雎宽心,还对范雎大加赏赐。
秦昭王恐伤应侯之意,乃下令国中:“有敢言郑安平事者,以其罪罪之。”而加赐相国应侯食物日益厚,以顺适其意。
但是祸不单行,王稽也出事了。他在河东郡任上,与山东六国勾结被发现。王稽也被处死。
举荐的两个人全部犯法,范雎坐不住了。他主动找到秦昭襄王请求处罚。但秦昭王不仅没有追究,还用“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激励范雎。
昭王临朝叹息,应侯进曰:“臣闻‘主忧臣辱,主辱臣死’。今大王中朝[1]而忧,臣敢请其罪。”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夫以远思虑而御勇士,吾恐楚之图秦也。夫物不素具,不可以应卒,今武安君既死,而郑安平等畔,内无良将而外多敌国,吾是以忧。”欲以激励应侯。应侯惧,不知所出。
可见秦昭襄王确实不想杀死范雎。后来,燕国人蔡泽进入秦国,一番劝导下来,范雎决定上疏请求辞职。再三请求下,秦昭襄王答应了范雎请求,任命蔡泽为相。
从秦昭襄王对范雎的态度看,杀死范雎可能性不大,否则在郑安平投降赵国的时候,范雎就已经被处死了。更不会等到王稽叛国的时候了。范雎平安着陆或许更符合实际。
其他网友回答
范雎并没有被秦昭襄王处死,只是“辞职”回到了自己的封地而已,最后在封地去世,是正常死亡。别说是秦昭襄王杀范雎,就连他应侯的爵位,秦昭襄王都没有削夺!
范雎原本只是魏国的一介布衣,最初投在魏国中大夫须贾门下充当门客。因为跟随须贾使齐时受到齐国重视,被魏相魏齐认为范雎通齐卖国,一顿毒打,差点儿把范雎给打死,最后范雎装死才逃过一劫。后来,在郑安平和王稽的帮助下,范雎化名张禄到了秦国,成为了秦国的客卿。范雎在秦国一无后台背景、二无人脉,如果苦巴巴熬资格,恐怕一辈子也很难出头。于是,他把矛头指向了彼时掌权的宣太后与穰侯魏冉!在见到秦昭襄王之后,范雎猛烈抨击穰侯魏冉为了扩大自己的封地、越过韩国和魏国进攻齐国的做法,主张将韩、魏等近邻作为秦国吞并的主要对象,而对于齐国这些不接壤的诸侯,尽量保持良好关系,以免处处树敌,此即所谓“远交近攻”!之后,范雎又向秦昭襄王提出了所谓“世人只知太后与四贵而不知秦王”,鼓动秦昭襄王向宣太后和以穰侯魏冉为首的四贵夺权!在范雎的协助下,秦昭襄王一举将四贵驱逐回了自己的封地并逼迫宣太后还政,从而获得了实权。
在帮助秦昭襄王夺权之后,范雎在秦赵长平之战时又使出反间计,让赵孝成王用马服君赵奢“纸上谈兵”的儿子赵括换下了老将廉颇,致使赵军大败,“战争屠夫”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震惊六国。之后,白起上书秦昭襄王,企图乘胜一举灭赵。可是,范雎不干了!原本长平大胜是自己反间计的功劳,如果让白起乘胜灭赵,白起的功劳将完全盖过自己!于是,以“秦军疲惫,需要修整”为由,劝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求和。白起是宣太后和穰侯魏冉的嫡系,很显然,秦昭襄王对白起并不放心,更加不想把灭赵的首功给白起!于是,秦昭襄王采纳了范雎的建议,命白起退兵,接受赵国割地求和。
但是,秦昭襄王并没有放弃吞并赵国的企图。不久之后,秦国再次攻赵。但是,这一次,秦昭襄王并没有派出白起。结果,赵国举全国之力激烈抵抗,魏、楚见不是白起挂帅、有机可乘,也横插一杠子、趁火打劫,秦军大败!最后,秦昭襄王不得已又想重新启用白起,可白起不干了,撂挑子称病不肯出征。短短三个月,秦军兵败如山倒,非但没有能够灭赵,反而损失惨重!后来,秦昭襄王下死令要求白起出征,白起这才心不甘情不愿的动身。就在白起动身之后不就,秦昭襄王在范雎的撺掇下,派人在途中赐死了白起。当然,说到底还是秦昭襄王觉得白起不肯出征、不听调遣,对自己已经没用了的……范雎只是替秦昭襄王说出了想说而不便说的话罢了。
在白起被杀之后,秦军回天乏术、一败涂地。就在这个时候,范雎推荐给秦昭襄王的两个对自己有大恩的人,郑安平兵败降赵、王稽通敌东窗事发……按秦制,荐人不当,举荐者是要连坐的!范雎难辞其咎。不过,秦昭襄王对范雎还是比较厚道的,并没有因为郑安平和王稽的事情处置范雎。但是,范雎因为这件事,也招来了不少非议,已经很难在朝堂之上立足了。同时,秦昭襄王意味深长的一句话也让范雎惊出了一身冷汗:“武安君已经死去,而郑安平等人叛变了,国内没有能征善战的大将而国外敌对国家很多,我因此忧虑。”虽然秦昭襄王此言或许不是针对范雎的,但是范雎却听者有心且确实没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毕竟,白起对秦国是有大功的,秦昭襄王杀白起眼镜都没眨一下!更何况是自己?而且自己还背负着“荐人不当”的罪名,范雎不得不为自己的未来担忧。
就在这个时候,范雎的接班人蔡泽出场了。蔡泽劝范雎急流勇退,趁秦昭襄王对范雎还存有感激之心时,及早隐退、以免秋后算账。最终,范雎采纳了蔡泽的建议,主动请辞,并推荐蔡泽接替自己。而秦昭襄王也知道范雎已经“江郎才尽”,便同意了范雎的请辞。之后,范雎回到自己的封地应城,不久之后病死了。没有任何史料记载说是秦昭襄王杀了或逼死了范雎!个人认为,范雎应该是正常死亡。
其他网友回答
魏国人才大量西流入秦国。这就造成西方崛起,东方衰弱的不平衡发展。
秦始皇时期,韩王使阴招,想转移秦国视线,让郑国到秦国修渠,以耗损秦国实力。秦国知道后举国哗然,要逐客。李斯就写了《谏逐客书》。里面详述了客不亏秦的许多事实。让秦王放弃逐客,继续任用关外贤达之人,为秦出谋划策。
范睢,在魏国受尽屈辱。在秦国朋友帮助下,得到秦昭王重用。秦昭王掌权,老范是出了大力的。长平之战进行到骑虎难下之时,范丞相用反间离间赵国君臣,赵王换将,秦也换将。最后白起坑尽赵军主力,使赵国一蹶不振。之后杀白起,邯郸之战失利,朋友王稽,郑安平叛降,事牵应侯,直接让应侯愧对昭王。
应侯就称病不出,在自我退休前推荐新锐蔡泽代替自己。秦昭王也想看看新面孔,给政府注入新鲜活力,就同意了应侯退休申请。应侯回家养老,不久病死。也算个好结局了。
其他网友回答
看《史记》上讲,范相並未处死,回了应侯封地。司马迁写得是;范睢看到有个蔡泽能言会道要代替他,就举荐给了秦昭王。昭王屡次挽留范睢,范睢无奈以身体病重为由,最后辞去了丞相。秦昭王于是用了范相推举的人,试试看。几月后蔡泽害怕别人老看不上他,而攻击他,也主动辞了丞相之位,这才是《史记》上的讲法。可见赢与范君臣和王相间,是互相信任的模范,历史关系最好的,不知怎的也被人否定了。范睢从出身贪苦到为自己国家,拒绝齐王拉拢和厚赠。到被忌妒,快要迫害死。后以顽强勇敢决心,重新站起来振作起来,在秦国作到了丞相。是最成功的典范,作人无误,一切为了国家。是秦王用郑安平领军羞白起,范给了郑不少俸禄所得,郑还想当个官,范就把这事跟秦王说了说,不想给自己添什么麻烦事。郑战场降敌,秦王按下众人之怒,就可说明这事也是王相共取。否则昭王拿这事给范某头上套个“圈圈”警示他,不是不可以。还有白起在,众将情绪消极,他对灭赵等,老是说落后的话。范睢收了苏代谈和时给得魏韩土地后,又屡屡叫白起再攻邯郸重立功,白起不肯去。结果是白起死后当年开始,一年后摎将军领军;充分发挥了进攻才能,打服了赵国在内的六国,拥昭王代周。可见现今对杀降的意见纷争;对与否?是有实践佐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