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宋金签订的澶渊之盟,到底谁才是最大的赢家?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辽国,因为辽国投入最少而收获最大。
根据教科书的记载,《澶渊之盟》维护了双边稳定,北宋虽然每年需要交纳岁币但是通过榷场就可以成倍地赚回来,短期看是北宋每年失去了几十万岁币,但长远看是辽国给北宋打工。
看起来挺有道理的,不过既然是兄弟之国,那么如果反过来,让辽国给北宋交纳岁币,北宋在榷场让辽国人赚钱行不行?
明明是自己战胜之后匪夷所思签订的城下之盟,在历史学家眼里反而成了促进民族融合的光辉案例,也是相当地匪夷所思。
我们看当时宋辽面对的内外形势,用今天的民族融合眼光来分析确实非常不妥,毕竟今天看当时宋辽都是我国境内的封建王朝,但是在当时辽就是真正的“外国”,拿着今天的概念往古代的民族上生搬硬套,得出的结论当然也不明所以。
而静夜史认为《澶渊之盟》带来的影响还远远不止这些:
1、强化了辽国对燕云十六州的主权
自936年石敬瑭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中原王朝就一直想要收回这片战略要地,因为这不仅是中原的外壳,也是重要的养马基地。但是自《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方面是彻底歇菜了。
燕云十六州作为辽国进入中原的窗口,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通过燕云十六州,辽国逐渐完成了封建化进程,成为横亘北方的强大二元制帝国。
《澶渊之盟》的实质,是基于幽云十六州的现状而签订的一个交易!什么意思?由于后周世宗先期的北伐,失去的幽云十六州被夺回了两州,而这两州每年贡献的赋税,大概是30万钱。我们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的岁币数量,刚好也是30万,是不是很有意思?
所以这个条约的实质是:拿后周柴荣收回来的二州赋税,来换取辽国放弃幽云十六州中被夺回的两州土地!
而条约一经签订,北宋就失去了武力夺回燕云十六州的理由,而《澶渊之盟》完成了燕云十六州由归属未定到被北宋确认的历史进程。
2、加重了北宋的国防压力
按理说澶渊之盟的签订,就意味着宋辽之间迎来了真正的和平,双方再也不用担心被对方侵略了,可谓皆大欢喜,事实上,宋辽边境也确实实现了和平,所谓“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干戈”。
但是北宋真的可以高枕无忧了吗?
当然不可以,虽然北宋在经济实力上远超辽国,但是在军事实力上却经常被辽国吊打,《澶渊之盟》的签订,虽说宋辽约为兄弟之国,但北宋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说难听点,如果辽国不要脸地撕毁协议再次发动对宋战争,北宋只能被动挨打而不能做出有效克制辽国的对策。
靠一纸条约是保证不了国家和平的,所以虽说条约签订,北宋却并没有放弃军备,根据记载,北宋在宋辽边境西段,修建长城等一系列防御工事,在河北平原地区大量种植柳树以防备辽国骑兵的突袭,而在宋辽边境东段,北宋则利用黄河不断开凿人工河渠,构成阻碍辽国南下的河网。
谁说《澶渊之盟》给北宋减少军费开支的,我们都知道,农耕文明一旦转入被动防守,也就意味着失去了对敌作战的主动性。敌人可以从任何一点随时发起进攻,而北宋却不得不常年维系着庞大臃肿的防御体系,不敢懈怠,明朝的长城也是一个道理。
而更要命的是,辽国作为主动的一方,虽然不在宋辽边境搞事,但是条约没说它不可以支持西夏对抗北宋。西夏的崛起,背后一直闪现着辽国的影子,这让北宋陷入两线作战的境地,疲于奔命。
3、北宋放弃了大一统的计划
《澶渊之盟》的签订不仅仅是两国实现了和平,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从此北宋彻底放弃了近半个世纪以来的努力,正式承认了辽国的合法性。
北宋建立之初,军事力量较为强大, 为了避免北宋成为五代十国后有一个短命王朝,赵匡胤进行了以文制武的改革,终于将北宋的战斗力彻底阉割。
其实赵匡胤时代也还可以,毕竟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所以宋军战斗力还勉强可以,这一点从北宋扫平南方诸国就能看出来。但是到了赵光义这里,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虽然赵光义也有统一中原,重建大一统政权的雄心壮志,但是无奈文官出身的赵光义实在不是打仗的料,两次北伐辽国失败让他患上了严重的恐辽症。
这种恐辽心态很顺利地延续到了后代身上。在澶渊之盟签订后,北宋上下长舒一口气,毕竟短期内不用担心辽国入侵了。但北宋彻底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可能,没有燕云十六州就不是完整统一的中原,而和辽国约为兄弟之国则等于承认辽国和自己平起平坐的地位,北宋再也不是唯一的中原正统。
这不仅让北宋尴尬,也让后世修史的史学家无语。因为和辽国分享正统,辽国很自然地成为藩贡体系的中心之一,北方周边各政权都认辽国为宗主,今日俄语中的“中国”依然是“契丹”。
最后,关于宋辽榷场的事,虽然可以成倍地把钱赚回来,但是有钱的北宋买不来辽国的优良马匹,而和辽国打仗时不能没有战马!最要命的是,你可以成倍赚回去,但是辽国可以趁火打劫要求增币,比如“重熙增币”,明目张胆地抢你,你能怎么办?
所以,辽国才是最大的赢家!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纠正一下,签订澶渊之盟的是宋辽。许多人认为澶渊之盟的赢家是宋,实际上是辽,同时也造成了“弱宋”的诞生,而最终获利的是金。
北宋缺银,一年也产出不了30万两白银,但需要每年向辽进贡白银10万两,那都是割肉!
宋仁宗皇祐年间,年产白银21万9829两,这是北宋白银的高产期;宋神宗元丰年间,产银21万5385两,比皇祐年少了4000多两,这还是王安石变法期间全国挖矿的产量。
从以上数据就可以想象,景德元年的白银产量到底有多少了。这也能理解宋使赴辽营谈判前,寇准的底线为什么是30万两白银了。
即使把国内产银全部给了,宋还能从海外贸易中获取补足剩下的10万两。
但当时的宋,最大的硬通货是铜钱,海外贸易不一定能流入白银,可能还是铜钱。
所以一旦和辽谈判后是进贡白银百万两,那就有可能真的要了宋的命。当然有人说,白银不足就用铜钱代替,我只能说你们不懂古代的政治。
澶渊之盟写得清清楚楚,白银10万两,绢20万匹,如果宋擅自更改条款,用其他代替白银,就会失去了国家信誉。
一旦没有了信誉,又有哪个外商还愿意来和你贸易?
如果说宋可以通过和辽的榷场回流白银,这也是一件棘手的事。
你和辽国人做生意,作为买主你可以压价,难道对方就不会抬价?通过高价买回辽国的牛羊用来涮火锅,这笔帐到底值不值。
即使是政治地位,宋也低人一等。
宋辽两国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帝,但要清楚的是,辽国的真正当家人不是辽皇耶律隆绪,而是萧太后。
也就是说,宋朝最高统治者宋真宗赵恒,还得老老实实的叫人家辽国最高统治者一声“妈”,这种认干妈买和平的牺牲确实了不起。
澶渊之盟对宋辽的长远影响。
盟约签订后,宋真宗失去了收复燕云十六州的信念,后继之君的念想也冲淡了很多。
战争的阴云不再时刻笼罩在宋辽边境上空,使得大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代,军备松懈,兵力荒废,只剩下陕西军可用(对抗西夏),禁军河北军和京师军全部报废。
朝堂之上,武将马知节、曹玮、王德用等被踢出了权力中心,文官掌握了军事话语权,最终发生了“庆历增币”。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辽国乘宋和西夏交战之际,突然陈兵宋境要求割土。
被西夏弄得焦头烂额的宋二哥,在文官的瞎折腾下,不得不给辽大哥增加岁币白银10万两,绢10万匹。荒废军备的后果就是,公元1125年,强大的大辽被后起之秀金国灭国,宗室耶律大石逃亡西域建立了西辽。
公元1127年,金国兵破开封,掠走了包括宋徽宗、宋钦宗在内的两千多宗室皇族和百官,留下了靖康耻的屈辱。
赵九王爷一路南逃,在担惊受怕中重新拉起了宋旗,最后和金国签订条约称臣、纳岁币,将中原上国的地位让了出去,可叹!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其他网友回答
北宋初年曾与辽国战争不断,自从签订澶渊之盟后双方才结束了战争模式,之后两国开始和平发展,那么两者谁从澶渊之盟获利,算是该盟约的赢家呢?
澶渊之盟签订于1005年1月(宋真宗景德元年十二月),宋朝时为宋真宗主政,辽朝为萧太后和辽圣宗,该和约规定之后宋辽相约为兄弟国,辽圣宗称宋真宗为兄长,宋朝每年给辽国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双方以白沟河(在今河北省保定)为界,双方各守疆界,互不侵犯,因签订的地点澶州(今河南濮阳)在当时称澶渊郡,故史称此盟约为“澶渊之盟”。
从澶渊之盟的签订来看,宋朝好像吃亏了,因为宋朝每年要给辽国岁币10万两银子,20万匹绢,这无疑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对宋朝来说仿佛是一个屈辱的条约,辽朝才是这一条约的赢家,但其实宋朝从这一条约中也得到了很多好处,首先是辽朝实际上在领土上做出了让步,比如辽朝当时已经攻打到河南濮阳地区,但是澶渊之盟的签订却规定双方的领土分界线是河北保定地区的白沟河,这说明宋朝在这个条约之后又获取大片领土,不必再动用军事力量去夺取,单就这片土地上获取的税收,应该基本上就超过十万两银子和20万匹绢了。
不过这条约也从两国的法定意义上规定燕云地区归了辽国,使得从此之后中原政权在长达数百年的时间中失去了对燕云地区的领土和管辖权,直到明朝才收复,但是当时的宋朝,真能把燕云地区收复回来吗?其实可能性并不大,当时的辽国正处于兴盛时期,宋朝的对辽战争基本上没有占过多大便宜,想收复燕云十六州,可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双方再打个几十年,很可能都没个结果。
但是澶渊之盟的签订使得双方从此都有了和平发展的局面,这对双方来说才是最大的利好,条约签订之后,两国都节约了军费开支,但是在政治和外交上展开对话,经济的交流也打开了新局面,和平交流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使得宋朝成为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经济大国。在之后的100多年间,两国和平发展,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这更是两国百姓最大的福祉,所以对双方来说,实际上都是这一条约的赢家。
其他网友回答
最大的赢家是宋辽两国的百姓,也就是我们这些在座者的祖先。
皇帝只有两个,宋及辽的皇帝。战争不管哪一方大胜,受益的无非是获胜的皇帝及个别将军。其他人,如果是失败方,我们这些人的祖先都是作为基层军民,既要上战场,去拼命,去残疾,去战死,去拖死,家庭还要承担政府因为战争所需要的钱粮开支,还要承担失败的责任。而发动战争的皇帝只是脸面上难堪一点,不影响他什么。
战胜方的百姓一样逃不掉承担以上责任,得到好处的无非是皇帝一人及个别将军,其他人只有空洞的荣誉感。
当然,如果是外来侵略,理应全民抗战。所以有宋辽战争。
宋朝花钱买和平,对不对,我们来看看其他朝代有没有花钱买和平。
強汉很牛吧,強汉不止,和亲不断。和平除了送公主,还有什么,当然是大量的嫁妆。
汉武帝很厉害,不过也会和亲。元封六年(前105年) ,汉武帝派江都王刘建之女刘细君作为和亲公主嫁给猎骄靡,汉武帝赐给车马和皇室用的器物,还为她配备官吏、宦官、宫女、役者数百人,赠送礼品极为丰盛。
汉武帝一生征伐,人口由5000万减员2500万人口,一代人减掉的是两三代人,2500万活生生的普通百姓战死或穷死,或卖儿卖女,苦不堪言。重新休养生息后又要花两三代人才能达到前面的效果,损失的不仅仅是一代人那么简单,因为一场44年的战争,前后要花上百年的代价。 而且匈奴后面稳定时间并不长。
汉武帝末年及后面帝王转为休养生息,匈奴重新兴起。 只不过皇帝也开始接受以前的教训,分化处理,不是一根筋全部诸武力, 东汉光武帝同汉武帝一样是一个军事立国的皇帝,他建立东汉是靠他打出来的,对匈奴防御加和亲,王朝常以财物、粮食、布帛、牛羊等赠给南匈奴,供给之费,每年达一亿钱以上。这是什么,客气的说是送钱。
对北匈奴也予以妥协,答应合市,同时联合西域各国一起用兵。
唐很厉害,也有历史上数十位公主和亲。特别是唐太宗,横扫天下,也有文成公主进藏,带去大量的金银财宝,带去能工巧匠,建设西藏。
将安危托妇人,会不会不值得呢,要看你怎么看。
宋建立以后,以民生立国,以仁义治天下,无论南宋还是北宋,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医学都得到长足发展,华夏之经济文化赵宋处于历史顶峰,后面就渐趋衰弱。特别是衡量百姓生活的,百姓人性化方面得到尊重,百姓大部分时间安居乐业,人民言论自由方面较前代有质的飞越,第一次享受到了作为人的尊严。
对于那些简单粗暴,夸夸其谈,缺少内涵,眼里只知有军事,满口仁义道德的,觉得宋有问题的无非是说宋用钱买和平。
宋面临的对手大多都很强大,都处于游牧民族最强大时期,辽疆域远大于宋,且建国早于宋数十年。西夏也很强,不但金灭不了,抗蒙古也是二十多年。金能灭北宋及辽,金的强大自然不是过家家者所能理解,蒙古就不说了。
失国之恨,没有机会翻盘,没有希望之辱才是最可耻的,那是痛彻心扉,而不是形式带来的屈辱。
其实和亲同助军旅之需一样,都是外交手段,能和平为什么一定要战争,宋处于强敌包围之中,又有谁能确保胜利。宋同辽作战时,西夏在虎视眈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争对于皇帝来说可以提振凝聚力,掩盖矛盾,牺牲的却是百姓,所谓古来征战几人回。
澶渊之盟是以战逼和,是宋辽战争势均力敌,谁也吃不了谁之下的产物,赐给了的白银财物是给予辽的助军旅之需,相当于两个县的财政。
辽建国早于宋,地盘远大于宋,后唐石敬瑭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辽,不是宋失去的。
至于靖康耻常为人诟病作为澶渊之盟的负面产品。
靖康耻是徽钦二帝长期盛世后没有危机感,荒淫无耻所致,跟大多数王朝三代以后皇帝没有危机感一样,才有朝代更替,类似民间的富不过三代。
这是徽钦二帝个人行为,他们罪有应得,跟澶渊之盟没有多大关系。(假如靖康耻宋灭亡,延续160年的皇朝在中国封建皇朝中时间并不短)
同样金的灭亡更可耻,因为没有利用价值,皇帝一天死俩,皇帝如同野物被分尸,整个皇族被灭族,妇女当然逃不过靖康耻。难道皇帝被分尸的耻辱程度还不如徽钦二帝之辱。至于后来宋蒙灭金,宋还是报仇雪恨了!
蒙古灭南宋,蒙古后来也一样有捕鱼儿海之耻。因为蒙古短期的野蛮杀戮抢掠,至今蒙古国仍在为之偿还债。
我们还是要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做一个不虚头滑脑之人,做一个穷则独善其身,富则兼济天下之人,不要假道义,真虚伪,唱高调。
其他网友回答
连宋金,宋辽,都分不清,还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