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国忠为什么说安禄山会反 安禄山与杨国忠的矛盾

网友提问:

安禄山起兵反叛唐朝,为何打着讨伐杨国忠的旗号?

优质回答:

【大唐“恒罗斯”战役失败的深远影响,和“安史之乱”的内在关系?】

作者:冷清先生,个人史学原创作品,严禁抄袭剽窃。

大唐恒罗斯战役失败,我作为中国人真的很痛心,但是作为历史学家,应该实事求是,阐述事实和真相,读者们看了可能会不舒服,在此请求读者原谅!

【大唐天宝(唐明皇年号)年间大事年表】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吐蕃赞仆以武力强迫小勃律国娶吐蕃公主,小勃律国既今克什米尔吉儿吉特,处在西域通往安西四镇的要冲之地,于是西域20多国归附吐蕃,大唐帝国在西域的统治开始动摇。

●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中国第二份报纸。大食帝国(阿拉伯)藩属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派兵东进至碎叶城,位于中亚今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楚河流域的托克马克市附近,是大唐帝国最西部边境最远的一座军事重镇,李白就出生在碎叶城。

●公元747年,天宝六载,玄宗将黟山命名黄山,扩建华清宫。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经过长期围困,攻克大唐安西重镇碎叶城。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招讨使,率领一万步骑攻克吐蕃一万兵把守的连云堡。

●公元748年,天宝七载,鉴真第五次东渡日本。高仙芝数万兵突破十万吐蕃兵娑勒城防线,越过险峻的坦驹岭,进入阿弩越城,攻占了小勃律国,西域七十二国震动,高仙芝升任四镇节度使。

●公元750年,天宝九载,高仙芝进攻车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白衣大食(倭马亚王朝)发生政变,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取代白衣大食,西域石国等投靠黑衣大食。高仙芝击破石国,俘虏石国国王,石国太子逃亡黑衣大食。高仙芝长安献浮,并请示下一步作战方针。

●公元751年,天宝十载,七月至八月,怛罗斯战役:阿拔斯王朝联军17万,打败高仙芝带领的唐朝西域联军13万。中国的造纸术亦而传到中亚和中东。

●公元755年,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开始 。

●公元756年,天宝十五载–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六月(756年7月15日)马嵬驿之变。

【大唐十大节度使及其兵力布防】

●范阳节度使,节制北京、河北一带,兵力91400人。

●平卢节度使,节制河北东部、辽东地区,兵力37500人。

●河东节度使,节制山西、内蒙一带,兵力55000人。

●朔方节度使,节制宁夏、内蒙一带,兵力64700人。

●河西节度使,节制甘肃河西地区,兵力73000人。

●陇右节度使,节制甘肃中南部及青海部分地区,兵力75000人。

●安西节度使,节制西域四镇碎叶、龟兹、疏勒、于阗,兵力24000人,实际兵力接近40000人。

●北庭节度使,节制天山以北漠北一带,兵力2000人。

●剑南节度使,节制川、黔、云三省,兵力30900人。

●岭南节度使,节制福建、广东、广西一带,兵力15400人。

【恒罗斯战役失败的经过。】

天宝十载,751年正月,高仙芝向唐明皇献浮,石国国王被斩首,大唐帝国确定继续西进国策,任命高仙芝为四镇节度使。同年二月初,高仙芝从长安出发,途径河西之时,带走了河西节度使的4万兵马,三月到达安西。经过整军之后,四月,高仙芝帅兵从安西出发,一路收拢安西四镇之兵,集合了西域诸国之兵,翻越帕米尔高原,穿过沙漠地带,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于同年七月到达恒罗斯河,开始准备进攻恒罗斯城。

高仙芝率领7万唐军和6万西域诸国兵马,到达恒罗斯的时候,阿拔斯王朝由于早就有进攻西域的军事计划,黑衣大食于是组织了17万兵力,很快地到达恒罗斯地区,双方在恒罗斯河一带对峙了一个多月。长期武装对峙,对于大唐和黑衣大食都是灾难性的,因为双方的后勤给养都不足于长期维持。于是双方决定,在恒罗斯河的草原上展开大战,来了结这场战争。高仙芝不知道的是,在双方对峙的这一个多月,黑衣大食通过西域人当间谍,已经买通了石国人、葛逻禄人,密令石国、葛逻禄人在战斗的关键时刻反叛。

唐军和黑衣大食,在恒罗斯草原摆阵。高仙芝把唐军步兵布置在正中,西域诸国的步兵在唐军后面,左右两翼为唐军和联军骑兵,高仙芝的中军在军阵的最后。黑衣大食的兵力,差不多也是这样部署的。战斗开始后,黑衣大食骑兵冲锋,唐军步兵远射,两翼骑兵冲杀出击,唐军骑兵总能压制大食骑兵,战斗打了四天,双方谁也没能突破对方的阵地。战斗第五天的时候,双方骑兵正在冲杀之时,唐军阵后的上万葛逻禄、石国军队突然反叛,唐军阵营大乱。

葛逻禄、石国的上万军队,突然在战斗正酣的时候,在唐军军阵的后方反叛,他们大声叫喊着“唐军败了,唐军败了”,唐军的军阵开始出现混乱,形势对唐军大为不利。高仙芝命令副将李嗣业和别将段秀实,率领数千中军将士弹压,但是并没有收到什么效果,唐军军阵已经大乱,更多的西域兵加入叛乱,高仙芝看到大势已去,就和李嗣业、段秀实等人率领数千骑兵逃跑了,唐军主力全军覆灭,被阿拉伯斩杀近5万人,2万人被俘虏。

【大唐兵力和损失的简易考证。】

一直以来,关于唐军总兵力和唐军的损失是有巨大争议的。《新唐书?李嗣业传》记载唐军2万人,《唐历》记载唐军是3万人。北宋司马光编著的《资治通鉴》,是这样记载的:“仙芝闻之,将蕃、汉三万众击大食”。 蕃兵指的是唐朝附属国军队,蕃、汉三万意思是唐朝附属国军队及唐军自身兵力总共是三万人。那么,国内的历史学者,都以这三种史书为准,认为唐军最多3万人,损失2万多人逃回来数千人。

阿拉伯史料记载的唐朝兵力,伊本·艾西尔(Ibn al-‘Athīr,公元1160-1233)的《历史大全》记载:”[伊历133年]本年,费尔干纳的伊赫西德(‘Ikhshīd)与赭石(al-Shāsh)国王反目,伊赫西德遂向中国(al-?īn)国王求援,中国国王派遣十万名士兵支援他,他们包围了赭石国王。于是赭石国王便臣服于中国国王的统治之下,他本人和他的随从们都没有受到虐待。艾布·穆斯林(‘Abū Muslim)得知这个消息,就派遣齐亚德·本·萨利赫(Ziyād ibn ?āli?)与他们战斗。双方在怛罗斯河(Nahr ?arāz)相遇,穆斯林战胜了他们,对方大约有五万人被杀,大约有两万人被俘,剩下的人逃回了中国。此事发生在[一百]三十三年十二月。”

那么,中国的史书记载和阿拉伯的史书记载,对唐军总兵力和唐军损失情况,双方无法吻合。阿拉伯记载,唐军十万,五万人被杀,两万人被浮;中国记载,唐军三万人、损失两万多人:到底哪一个是正确的,谁记载的是真实的呢?冷清先生认为,高仙芝在恒罗斯战役失败后,向大唐帝国隐瞒了真实情况,因此,在《新唐书?高仙芝传》中,只记载了高仙芝的战功,对恒罗斯战役的情况只是寥寥数语,详细的情节根本就没有记载,因此说,中国史书记载的数据是大大缩水的。

阿拉伯史书记载,唐军十万,是不是合理的呢?这个数字可能有夸大的成分,斩杀唐军近五万人,俘虏唐军两万人,这个数据可能是真实的。杜佑的《通典》记载唐军为七万人,《段秀实别传》是六万人。六万和七万,就很接近阿拉伯记载斩杀唐军四万七千五百、俘虏唐军两万的记载了。《段秀实别传》这本书已经失传了,司马光在《通鉴考异》中,曾经引用了《段秀实别传》:“番汉兵六万众。”,但是,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时,并没有使用这段资料,毕竟唐军恒罗斯战败,是中国很不光彩的一场战役,尽可能的缩小唐军总数和唐军损失,关乎到中国人的自尊和脸面。

杜佑编纂的《通典》引用杜环的《环行记》,杜环《环行记》记载唐军七万人,《环行记》已经失传了。唐代历史学家杜佑生于735年,陕西西安人,唐代政治家、史学家,诗人杜牧的祖父。杜佑用了三十多年,完成巨著《通典》,在《通典》中引用杜环《环行记》资料1500多字。杜环是杜佑的族侄,杜佑是杜环的堂叔,但是杜环的年龄比杜佑大很多,至少相差20岁,杜佑是典型的年龄小辈分大。因此而推断杜环不存在,显然是不成立的。

杜环以书记官的身份参加了恒罗斯战役,唐军战败后,杜环也被俘虏,滞留在中亚、中东十年之久。在阿拉伯的时候,还和被浮唐军中的工匠一起开办造纸坊,把中国的造纸术传向了阿拉伯,阿拉伯传到欧洲。763年,杜环搭载商船回到中国广州,再辗转回到了安史之乱后的长安。杜环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著作了《环行记》一书,书中记载了恒罗斯战役失败的经过,记载了唐军的兵力是七万人。杜环作为亲身经历恒罗斯战役被浮者,他的记载应该是最真实的。杜佑在写作《通典》的时候,引用了杜环的相关记载。

【恒罗斯战役的深远影响,以及和安史之乱的关系。】

一直以来,史学界对恒罗斯之战的影响,有着相反的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恒罗斯之战就是大唐和阿拉伯的遭遇战,大唐损失不大影响也不大。另外一种意见认为,恒罗斯战役,并非是一场小规模战役,它是大唐西进,阿拉伯东进,两大帝国之间具有战略意义的决战,胜利的一方把自己的影响力扩大到西域,而失败的一方丧失了对西域的控制,同时也失去了对西域的影响。冷清先生支持后一种观点,大唐恒罗斯战败的影响非常深远和现实意义重大。

大唐恒罗斯战役失败,基本上就丢失了西域,失去了对丝绸之路东段的控制权,进而影响到大唐丝绸之路的出口贸易。汉唐时代的中国,不但是自给自足的封建农业经济,当汉武帝开通丝绸之路后,汉唐都发展成为出口贸易大国。强盛时期的汉唐,是自给自足、手工业发达的、外向贸易型的封建经济。丝绸、茶叶、瓷器是汉唐出口的拳头产品,能否掌控西域诸国和丝绸之路东段,关乎到国家出口贸易的利益最大化。一旦丧失对西域的掌控,就彻底失去了对丝绸之路东段的控制权,也就失去了出口贸易的利益最大化。

大唐失去对西域控制后,出口贸易的控制权就转移了,丝绸等拳头产品价格就不再由大唐说了算,丝绸等产品的高附加值也就没有了,大唐垄断丝绸赚取大量外汇金银的能力就消失了。恒罗斯战役失败后的四年中,西域人阿拉伯人还是多次派使节前往大唐长安,据记载大食遣使17次之多,但是丝绸出口却几乎断绝了,为什么?因为阿拉伯人把价格压得很低,习惯了赚取高额利润的大唐,根本无法接受阿拉伯给出的低价格,那么贸易也就做不成了,大唐的仓库里堆满了丝绸,大唐的金库里的金银却越来越少。

恒罗斯战役失败,是大唐国运的转折点,高额利润的丝绸等贸易中断,大唐的国库的金银越来越少,三四年下来,导致的直接结果是,边疆军队的军饷不能足额的发放了,生产丝绸的各个环节种桑、养蚕、缫丝、织锦各个环节都面临破产的境地。恒罗斯战役失败,战死被浮的七万军人家属怨言很大,军队的军饷不能足额发放,几十万军队和上百万的家属怨言也很大,数百万从事和丝绸有关的人的生计也出现巨大问题。大唐国内数百万军民都渴望改变现状,唐明皇也想改变现状,恒罗斯战役失败后的第二年,唐军在封常清的率领下,进行了一场收复大勃律国的战争,虽然取得了一点胜利,但是已经没有赶走大食、吐蕃,重新控制西域的能力了,

恒罗斯之战失败,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河西都护府的兵力,相对以前是大大的空虚了,河西、安西、北庭三镇之兵,减少到不足6万。北方的八大节度使,被安禄山掌控平卢、范阳、河东三镇之兵将近20万,而另外五个节度使安西、北庭、河西、朔方、河东,全部兵力相加不足20万。大唐帝国的兵力平衡被打破了,安禄山掌控着20万边疆精兵,另外五个节度使的兵力不足20万,长安地区的10禁军不是野战军,根本没有强大的战斗力,安禄山造反之心就呼之欲出了。

李林甫做为权臣,明知道安禄山有造反之心,但是,唐明皇为了拉拢安禄山,却没有收回安禄山的三藩节度使,结果就是尾大不掉,李林甫只能威慑利用安禄山,但是问题却得不到解决。李林甫死后,杨国忠升任宰相,杨国忠和安禄山不和,他一直在唐明皇的耳边念叨安禄山会造反,唐明皇又没有决心惩罚安禄山,两个人的矛盾就加深了。恒罗斯战败这一年,大唐流年不利,杨国忠的亲信鲜于仲通的三万人马(新唐书记载为10万),在南诏全军覆灭,凭借杨国忠的庇护被免于死罪。

753年,大唐发生水旱灾害,唐明皇要求杨国忠救灾,杨国忠说国库里没有钱,但是,仓库里的丝绸还有几十万匹,唐明皇看了以后转忧为喜,丝绸是硬通货比金银还值钱呀!可是,唐明皇不知道丝绸卖不出去,换不成现钱,军饷不能足额发放,安禄山招兵买马,一场风暴就要来了。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在范阳起兵,矛头直指杨国忠误国,打着清君侧的名义造反了。李林甫隐瞒恒罗斯战役失败真相,包庇高仙芝,安禄山为啥不把矛头冲向李林甫呢?因为两年前,李林甫已经死了,把矛头冲向死人是没有号召力的。

安禄山造反后,唐明皇命哥舒翰、高仙芝等人勤王,哥舒翰带七万陇右兵进京,而高仙芝封常清所带的河西兵仅有2万多,河西兵主力在四年前,已经被高仙芝葬送在了恒罗斯战场。高仙芝就拿出皇宫的丝绸等物,招募了5万关中兵。封常清、高仙芝带着拼凑的七万人,走到陕郡就被安禄山给击败了。眼看部队就要溃散,高仙芝急了,打开太原仓库,给大家分发财物,号召大家往潼关撤退。撤退的时候,铠甲兵器物资丢失很多,一路撒了几百里,到潼关后,唐明皇看到溃不成军的样子,就先斩杀了封常清,高仙芝抱着封常清的尸体大哭,后被禁军斩杀。

我是冷清先生,为您推送不一样的真相,假如您喜欢敬请关注冷清先生头条号,谢谢!

参考书目:《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通典》《环行记》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做事讲究名不正,则言不顺。

造反有理,不能说在嘴上,清君侧是最好的借口。

汉朝六国吴王刘鼻造反,也是清君侧,结果,汉景帝杀了晁错,吴国也没有退兵。

明朝朱隶造反,也是清君侧。结果君侧也清,(黄子澄等杀了)。君也不见了。(建文帝不知所踪)

安禄山起兵,清君侧,杀杨国忠,结果马鬼坡兵变,杨国忠被杀,杨贵妃赐死。安禄山照打不误。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