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还有两个不孝是什么?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是啥意思

网友提问: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啥?

优质回答: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全文是这样的“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不孝有三种,以没有循守后代之责为大。

其实我们一直都理解错了,孟子的原意,并不是说不生孩子就是不孝,而是说最不孝的是没有对长辈尽到后代的责任。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另外两个是什么?

在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到了东汉,赵岐在《十三经注》中阐述了他个人对于孟子这段话的理解:“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这才将“无后为大”曲解成为今天普遍理解的意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

其中不孝有三为: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第一种不孝:阿意屈从,陷亲不义

对父母无条件的屈从,容忍父母做不义的事情,这是第一大不孝,在今天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孔子的弟子曾参就问孔子:“子女一味顺从父母之命,这可以称作孝吗”?孔子答道:“这是何话!这是何话!当父母有不义的地方就应该婉转指出。如果父母错了也一味的听从父命,那怎么能称为孝呢?”

从孔子和弟子曾参的这段对话可以看出,孟子所说的不孝和孔子的思想是相吻合的。

第二种不孝: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家庭非常贫困,父母年龄都大了,不能干工作了,也不能做事的时候身为人子,不能努力学习做官,拿俸禄养家,是不孝,现在是努力工作,挣钱养父母的意思。

现在社会的年轻人,就知道和父母要钱,现在给这些人起个名字,叫‘肯老族’不思进取,游手好闲,结婚了还花老人钱,现在太多这样的事了。

第三种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对于第三条,不少人认为是封建社会的糟粕。

但是在古人眼里,到了年龄不娶妻生子,不为祖先传递香火,断了祖宗的血脉,是大不孝,改革开放这些年,出现了很多女强人,女企业家,为了工作,也没有成家,是不孝的一种。

不孝的行为有很多,没有尽到传承后代的是大不孝。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人伦道德,孝是人道的第一步,“孝顺子弟必明贤”就是告诉我们,孝顺的人,一定是明白事理,懂得圣贤教诲的人。

《孝经》中说,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意思是告诉我们,天地都有它的规律,也有它的自然法则,人在天地之间,人类是世界的创造者,最为重要,而人行为,没有比行孝道最重要的了。

从我们出生,一路的成长,都是父母一手陪伴呵护长大,生病,读书,成家立业,什么事都操心在前,当我们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回头看看父母,已经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他们的一生都奉献给我们儿女身上了,到老了该是我们尽孝道的时候了。

其他网友回答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到底古时不孝有哪三?

不孝有三如下:

1: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一味顺从纵容,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和引导其向善向正向进步,继而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2: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境清贫,父母年老,自己却贪图安逸享受,不去努力奋斗入仕途,用正当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3: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繁衍,这是第三种不孝)。

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三者中无后为大。

这三不孝,是让人们向正、向善、向勤劳的正能量。看看我们现在多少人啃老、怕压力、辛苦、考核,而不去工作?或工作的时候都逃避这些?而对父母的过时、过气、跟不上形式的观点,能否用温和合理的方式帮他们提醒、修正呢?对待婚姻和子女,我们有承担了榜样作用多少呢?

其他网友回答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古人云:人之行,莫大于孝。

确实是这样,如果连生养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好好去对待,那还怎么去好好做别的事情呢。

所以说百善孝为先。

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那么这三个不孝,都是什么呢?

今天来一起探究一下。

“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原来是孟子说的。《孟子离娄上》有记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也有一些争议。

有人认为,孟子说的无后,就是字面意思的没有后代。但是如果这样解读的话,后面的“舜没有告诉父母,就自己找了个媳妇”,似乎无法解释,毕竟不管是自己找的,还是父母给介绍的,安前面的不孝前提,只要有后代就行了呗,说什么不孝。

之后就有人解读,这个无后为大的意思,应该是没有尽到作为后代的责任和义务。毕竟找媳妇这个事情,是一家的事,以后一家人要生活在一起的,不能自己说决定就决定了,不给父母商量一下。

孟子在这篇中,也没有说不孝有三的另外两个是什么。

汉代赵岐在《十三经注疏》中,对这三个不孝做了自己的阐释。

分别是:

一、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二、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第一个不孝,就是知道父母做的不对的地方,而不去指出来,让父母陷于不好的外界评价中。

第二个不孝,就是不好好工作赚钱,让父母年龄大了还受穷。

第三个不孝,就是没有子嗣。

有一个问题就是,孟子说的无后,真的就是没有后代吗?

孟子在《离娄章句下》也有自己对不孝的进一步解读:一、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

二、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

三、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

四、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

五、好勇斗狠,以危父母

这五条,一是懒惰不好好赡养父母,二是赌博酗酒这些恶习,不顾家庭,三是贪财而纵容妻子,不管父母,四是放纵声色享乐,让父母感到羞辱,五是逞勇好斗,连累父母。

这些都是孟子认为的不孝,并没有“没有后代”的说法。

所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还是值得质疑的。毕竟,不是每一家都有皇位要继承,有没有后代不重要,重要的是很多人想要的是养儿防老。父母无条件对子女好,子女也去体贴照顾父母,就够了。更多历史类原创内容,欢迎关注@历史宝藏。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后半句是说的舜不告而娶的事情。

这句话出自孟子的离娄上篇。但是并没有具体的再讲到到底不孝中的另外两样是什么。

不过在孟子的离娄下中,又出现了个“五不孝”的问题。第一个,四肢懒惰,不养父母。第二个,贪酒好赌,不养父母。第三个,贪财吝啬,只照顾老婆孩子,不赡养父母。第四个,纵情声色,使得父母受辱。第五个,争强斗勇,打架斗殴,连累父母。

但是大家认真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个跟前面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根本扯不上什么关系嘛。

那就对了。孟子的离娄,讲到孝的问题,其实还得找孔子去。

孔子在论语中,先后有这样的表述:在孝方面,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唯其疾之忧。在孔子看来,孝敬父母,最难办到的两个方面一个是敬,一个是色。而孔子认为,连阿猫阿狗都不会不赡养父母,所以认为赡养应该不是大问题才对。什么是敬呢?就是对父母始终如一的恭敬的态度,始终如一的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给先生的思想认识。对待父母要像自己的孩子生病时的心态。

所以孟子后来说的什么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里的无后不是说没有后代,而是说的没有持续下去。

综合来看,孟子在离娄上中还是对孔子思想的一个引申。在离娄下中才是他对当时社会的真实认识。

孔子教育孟子等弟子,做事情贵在坚持。这个坚持表现在学习上,孝道上,和做事业上。所以孟子在知道了舜曾经因为父母没有好好照顾自己而不告而娶之后,认为舜做的很不对,所以有无后为大的说法无后,就是没有继续下去的意思了。

而离娄下中,孟子重点强调的已经不是坚持不坚持的问题了。从他的五不孝来看,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一种状况是只顾自己而忘记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前三不孝都是在讲各种不赡养老人的情况。到了第四个第五个,则反应了当时人们急功近利,贪图财富和物质生活,却经常给父母带来不利影响的行为。

说明孟子的时期,作为春秋末期的整个社会,更加动荡,比之孔子时期还有所不如,才胖孟子不得不把本来要按照孔子思想写下去的东西从新按照实际情况进行了思考和整理。

其他网友回答

这凸显了中国文化中长辈对晚辈关爱的殷切之情。

三句都是对晚辈成长成熟的关爱。

1,长辈做错了事,说错了话,晚辈要指出。要学会主从感的颠倒。小孩初生,一直是受长辈指教,成长到一个阶段,就要学会指教长辈。一直不懂这位置颠倒的人是不孝之一。

2,要会挣钱养长辈。这里养长辈是顺带的,挣了来的钱多数还是自己消费。重点是会挣钱,让自己成长,否则就是二不孝要挨批评。

3,要享受结婚育子之乐。这个不孝是最严重的。说明婚育之乐,即是人类延续的责任,更是人的最大享乐,不可失弃。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古人,用不孝的压力迫使后辈成长成熟、享受人生。用心实在可嘉。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