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是中国古代的军事防御工程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

网友提问:

长城在古代战争中真的起到了防御作用吗?求具体战例?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长城是预防战争的手段,长城的防御体系以城墙为主线,以关卡为支撑点,点线结合,在长城沿线地段军事地理位置上形成缓冲地带,同时具备了望,传送信息,召集部队,反攻作战的作用。根据当时的历史环境,长城确保了边防的巩固和国家的安全,给中原国家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提供了一个稳定的环境。西汉时,卫青,霍去病等出击匈奴,都是以秦,赵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明朝戚继光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十余年,他创造性的在长城上修建空心敌台,进可攻,退可守,是极好的军事防御工程。明朝未年,山海关阻挡清军二十多年,若不是吴三桂献关,清军恐怕就不会那么顺利地入关了。

其他网友回答

山海关以及前哨宁远就抵挡了清军很多年,对于古代人数不多,希望速战速决的骑兵和步兵还是有作用的。

其他网友回答

一直到明代,长城都能发挥它的防御作用。其实中国古代北方边界的防御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镇守的武将能力如何:武将善战,即便无长城边界也似铜墙铁壁;武将平庸,长城修的再好也是摆设。

其他网友回答

长城在古代战争中起到的作用有四个:第一就是预警。驻扎在长城堡垒的士兵由于长城的登高望远可以及时发现敌情通过放狼烟等方式来给中原政权示警。这就给中原政权足够的时间部署作战计划。

第二个作用就是防御。长城的修建有很重要的军事意义,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并非简单孤立的一线城墙,而是由点到线、由线到面,把长城沿线的隘口、军堡、关城和军事重镇连接成一张严密的网,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长城的防御作用不是一般人以为的“不被攻陷”,其真正的用处在于入侵者或许能集中力量偶尔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但只要整段长城还驻守有强劲的军队,入侵者就始终面临被阻击、伏击而无法回家的危险;尤其是,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游牧民族的骑兵纵然破关而入,但只能对内地实施骚扰,而他们的后勤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故而无法在内地立足、从而动摇中华帝国的根基。癣疥之疾再重,也侵入不到膏肓,这是长城存在的根本意义。大家都知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游牧民族的粮草主要是牛羊。长城挡不住会翻墙的人,但他们的牛羊和战马就没那么容易过得了城墙。唯一的办法就是攻其一点。到马刀用来杀人还好使,用来当铁锹用,等长城扒完,手里的武器也废得差不多了。这样的例子很多,最典型的就是袁崇焕利用关宁防线挡住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几十年的进攻。要不然吴三桂放清兵入关,顺治帝是不会这么顺利问鼎中原的。

第三个作用是进可攻退可守。当匈奴骑兵大兵团来攻时,它可以起到消耗、迟滞敌人,争取时间,保障纵深主力集中、展开的作用,从而粉碎敌军速战速决的企图。假如没有长城,匈奴骑兵大兵团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长驱直进,深入腹地。又由于骑兵机动性强,匈奴军往往进行大规模流动劫掠、袭扰,汉王朝难以集中兵力捕捉、歼灭匈奴军。有了长城及防守部队,汉军进可攻,退可守,基本居于主动地位。再者,当汉军企图实施出击时,它可以起到进攻出发阵地及后方基地的作用。假如没有长城及其戍守部队,则匈奴间谍及侦察人员,可任意潜入内地搜集情报。汉王朝集中兵力和向边陲地区机动时,匈奴贵族统治者,可以迅速及时地得到情报,改变战略或转移。在战与不战或如何作战等方面,匈奴军完全处于主动地位。汉军则因难于隐蔽行动企图而相对处于被动。有了长城及其戍守部队,匈奴间谍及侦察人员,通过关卡或潜越长城,都比较困难。汉军不仅可利用长城反侦察,而且可利用长城凭高瞭望,军队发起进攻时,长城因靠近敌人并便于隐蔽而成为良好的进攻发起点。

长城的第四个作用就是给后方的农业社会提供一个稳定的和平环境,老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农业社会能够生产发展不被骚扰,长城的作用至关重要。

没有长城,或许中原文明早就被强悍的游牧民族给灭了。中华文明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古老文明,长城起到很大的作用。愿长城永远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

其他网友回答

没有考证过具体战例,但游牧民族南下成功经历并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可以认为这一防御工事是成功的。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