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仓颉造字以前,人们是怎样交流的?
优质回答:
文字出现之前,人们交流基本方式是语言(包括歌曲)、形体表情(最多的用手势)、物示、简单符号(文字雏形)。
文字,是社会生活需要的产物,是人类特有技能。在长期演变进步中,应该都经过抽象、简化、约定俗成、部族干预、国家法定这样的过程。
我们的汉文字,也基本是形声形意,最大程度保存了字本义。
其他网友回答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动物是怎么交流,动物不能说话,他们靠肢体语言,行为语言,声音语言,不同的动物有只有他们自己能听懂的叫声,向同伴发出不同叫声,用其独特的方式表达不同的意思和不同的方式,同伴根据叫声,判断出对方叫声的唅意去行动,由于地域的不同及是同科同种类的动物,叫声和表达的方式也有隔离。
人类也是一样,虽然有文字就可以无障碍交流,但是,直到今天,我们也没有丢掉动物的本性,肢体语言,行为语言,声音语言,还在继续延用,看看世界各地同是人类,虽然语言和文字上千种交流起来也是各唱各的调,还要有翻译才能正常交流,有些种族没有文字他们用语言交流,不是照样幸福的生活着吗?
可以肯定的说,先出现的语言,后出现的文字,在仓颉造字以前,人们是靠语言交流的。
其他网友回答
传说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时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比较聪明伶俐,做事又尽心尽力,很快熟悉了所管理的牲口和食物,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仓颉经常琢磨,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来计量数目。但时间一长,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理的东西。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
黄帝见仓颉踏实能干,叫他管的理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他管理。仓颉又犯难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
有一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上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飞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后来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
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万,这些符号的用法,在整个部落全面推广开了。原始文字就这样形成了,人们从此改变了交流的方法。
其他网友回答
仓颉并不是创造了文字,而是对当时中国的文字进行了整理和规范,让文字系统化。类似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书同文。
那在仓颉造字以前,人们怎样进行生活交流的呢?
1 是结绳记事。在文字产生之前,古人先是通过肢体动作也就是肢体语言和简单的发声来进行沟通和交流。为了帮助记忆,便以绳子打结的数量来记录事情的轻重性。
2是物件记事并协助彼此交流。物件记事是用实物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如用一块牛排表示友好和希望联合,用一根砍断了的牛肋骨表示断交,苦果表示同甘共苦,藤叶表示永不分离等。这种借实物音、义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后来成为“会意”、“假借”等造字方法。
3是以刻画符号的方式来记录和辨别事情。古人在生产和生活中,为了对区分劳动合作和收获的实物分配的记录,于是创造出许多符号,刻画在不同的物件上。所以这种记事方法有广阔的发展余地,同时也使彼此的沟通和交流也更直观、吏清晰、更明了。
其他网友回答
很高兴参与这个话题讨论。在我看来,在没有文字之前,人类同许许多多的动植物一样都存在生物语言的交流,只是更加单纯直接而已,就如除了汉字,还有其他文字一样,文字只是进一步丰富和加强了交流,促进了合作与进步,即我们常说的生产力的提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