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唐诗宋词,在古代音像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是怎么流传至今的呢?
优质回答:
虽然不发达,但还是有纸笔书简之类的可以记录和流传,而且诗人在游览古寺山川时也会即兴题刻,那是永久的“朋友圈”。
比如武汉的黄鹤楼,唐代崔颢就写下了: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李白登临此楼,也是诗兴盎然,当他发现崔颢的这首诗后,连称“绝妙”,于是写了四名打油诗:
一 拳 捶 碎 黄 鹤 楼,
一 脚 踢 翻 鹦 鹉 洲,
眼 前 有 景 道 不 得,
崔 颢 题 诗 在 上 头。
便搁笔不写 , 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即是李白搁笔亭。 后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
其他网友回答
唐诗宋词,在古代音像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下,能够流传至今,自有它的诗词魅力和文人雅士、市井群众、民间文人学士的口口相传、手抄笔录之功。
唐诗宋词,内容丰富,阳春白雪者有之,田园山水者有之,边塞战场者有之,宫廷乐府者有之,村居耕田者有之,黄发垂髫者有之……
唐诗宋词深受各个阶层的喜爱,一是文人雅士比较悠闲,相互串联多,聚会多,饮酒作赋,诗歌对联,均为聚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李白斗酒诗百篇,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凡有聚会,皆吟诗作对,逗乐成趣,一些诗词就这样流传出来。
二是唐诗宋词的内容博大,精炼,深刻,接地气,深受普通百姓喜爱,老百姓口口相传,这些诗词才得以流传甚广。
三是相对宽松的文化氛围助推了诗词的流传速度和广度。唐宋时代,高层领导也有一大部分是文化学者,诗词、对联、书法、绘画均达到了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上层社会引领风尚,所以诗词创作者众,传播广泛,出现了一大批具有经典意义的佳作,永久流传。
其他网友回答
是用以下方法传下来的:
唐朝有个叫唐球的隐士很喜欢写诗,但山里难找到同好。诗写好了没人看,多郁闷呀。
亏他想出了个办法,把诗作藏到葫芦里,让它顺着溪流而下:找你们的读者去吧。
他几乎日夜祈祷:“斯文不沉没,方知吾苦心。”
唐球找读者,其实是唐朝诗人遇到的普遍性问题。
唐诗那么好,唐朝却没有便利的“发表”条件。那么,诗写好了应该怎么晒,才能让更多人读到呢?
一首唐诗要流传出去,必须找到一个关键人。
唐球的做法很有创意,但很笨。他这么做,也是在找关键人,只是相当于用诗买了彩票,中奖概率太低太低。
不过,唐球他是方外之士,又不是狂僧,其他诗人能找的关键人,他却不能去找。比如歌妓。
唐朝狎妓成风,权贵们还私人蓄养歌妓。文人官员召妓不单为了做不可描述之事,主要是为了搞文化娱乐活动。比如听她们唱唱歌,弹弹琴,跳跳舞。
妓院于是成为名流出没的公共场所。一首诗谱了曲,由当红名妓唱出来,那感觉就像今天的流量明星出道。
刘采春是当时一名色艺双馨的女艺人,擅长演述诗歌。她唱过100多首诗歌,无一不是当时的才子佳作,很多诗人因此爆得大名。
她的女儿周德华也不遑多让。周德华唱歌极好,又极有个性,只唱那些她认为高雅的诗歌。
以写艳诗出了点小名的温庭筠和裴諴找到周德华,想让她唱一唱他们的诗,好把他们捧出来。周德华以他们的诗规格不够为由,严辞拒绝了。温、裴两人以头触墙,羞愧难当。
写完诗后主动请歌妓赏脸唱一唱的,在当时都是名气一般的诗人。诗名很盛的诗人待遇就不一样了。他们的诗写出来后,立马有人开高价买走版权,不愁没有读者和听众。
因为整个社会重诗,一些酒店、妓院为招揽生意,专门培训歌妓来吟唱这些牛人的名诗。比如,王之涣、李益的诗很畅销,一写出来就有乐工买了去谱曲,供歌妓传唱。
更出名的个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一问世,就被谱了曲,从江南传唱到塞北,尤其是在吃散伙饭的时候,铁定要点的曲目。流行程度就像1990年代初期,广东到处都在放的《潇洒走一回》。
歌妓这个关键人决定了一首唐诗在当时能传唱多远,但能流行的东西十有八九都是通俗的、大众的、下里巴人的。
毕竟像周德华这样有追求的名妓是少数。
白居易甚至自己养歌妓,把他的诗唱到了老太太都能随口来两句的程度,但他也有甜蜜的烦恼,就是他说的“时之所重,仆之所轻”。那些最能于世间流播的诗,根本不是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
这时候,诗人们更需要另一个关键人。那就是权贵的评议。
唐诗人在名声尚未显赫之前,很多人都曾向当权者投诗问路,希望得到援引和点赞。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间,先后向驸马张垍、广文博士郑虔、左丞丈韦济甚至边廷将领哥舒翰等人晋献他写的诗,乞求举荐。
边塞诗人的名家高适成名前,给李林甫献诗,题目是《奉赠李右相林甫》,把李林甫大肆吹捧了一番。
脑瓜子活络的诗人则会采取一些更深的套路来炒作自己,有点像今天的搏关注。陈子昂在长安默默写诗,默默的,果然没人关注。
不知道怎么回事,有一天他突然开窍,花天价去街头买了一把胡琴,一下子惹起人们注意。
他趁热打铁,广发请柬,说明儿就开个音乐会。把社会名流都引过来之后,他当场行为艺术了一把,把天价琴一摔,来了段表白:我陈子昂就不是一弹琴的,我是一诗人。我诗文都写得好,但你们不知道,来都来了,就一起欣赏欣赏呗。
于是,现场分发资料,推广自己的诗。
经过这场表演,陈子昂“一日之内,声华溢都”。
可见,每一个著名诗人的走红,都相当曲折。也有运气特好的,一步到位找到了终极关键人,想不红都难。骆宾王、卢纶、元稹,这几位的诗,都曾是皇帝点名要读的。
天下人大抵是这样的,皇帝读什么,跟着读什么,就有做一回皇帝的代入感。既然皇帝免费为这几位诗人站台打广告,他们的诗自然不愁找不到粉丝。
唐诗传播的第三个“关键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个关键人其实不是人,是“壁”。
李白经过武昌,顺便参观著名景点黄鹤楼。黄鹤楼上面写满了“到此一游”类的诗,作为著名诗人,李白抑制不住文思如尿崩,撸起袖子就想来一首。不巧,瞄到了崔颢的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突然就被这不世出的才气吓得不敢吱声。
李白回去后苦思冥想,终归不敢写黄鹤楼,而是写出了《金陵凤凰台》,算是自己给自己挽回了一点颜面。
李白的经历告诉我们,题壁是唐人最喜闻乐见的“发表”诗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新作就近题写于粉白的墙壁上。
由于题壁成为诗人获取粉丝的主要手段,所以在一些公共场所往往刷好粉墙,留待过往诗人题写。前人题满了,还可重新刷过,让后人再题。
据台湾学者罗宗涛统计,唐人题壁诗,除题于墙壁之外,包括题于石壁、石上、雪地、门、户、扉、窗、轩、楹、柱、梁、屏风、诗板、榜子等。题诗的处所遍及宫、省、院、台、府、郡、县、驿、馆、寺、观、关、城、自宅、亲友宅、陌生人宅、塔坟等。
其中,诗人最爱在各地驿馆题诗,如同现代商业广告抢占车站、机场的道理一样,诗人把新作题于驿馆的粉墙上,就会被流动的旅客传播到四面八方。白居易曾一路在各地驿馆寻找好基友元稹的题诗,找到了就很开心地和上一首。
风景名胜是游客汇聚之处,在唐代基本都被诗人们攻陷了。看看这些不算知名的景点:巫山神女庙有各家题诗千余首;吴中虎丘山真娘墓,白居易、李绅、李商隐等大咖都题了诗。黄鹤楼、岳阳楼就更不用说了,去晚了铁定找不到地儿。
唐代的好诗人太多,好诗更多。流传到现在的唐诗就有48900首,唐诗人2200名,可想而知,在唐朝的街道上随便扔一块砖头,肯定能砸死俩诗人。像陈子昂这样一流的诗人,不搞点行为艺术,几乎都要被埋没了,遑论那些二三流诗人?
事无偶然。一首唐诗在印刷术未盛行的年代,能够广泛传播,甚至流传后世,它的作者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小心机。
白居易也很聪明。他知道当时人对他的诗的传诵可能都是速朽的,所以晚年编了自选诗集,抄了五份,分别藏于名寺及托付可靠的后人。
其他网友回答
人类与宇宙自然的关系如同鱼和水的关系,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其他网友回答
创作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