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一定要繁体字吗 书法必须繁体字吗

网友提问:

书法一定要繁体字吗?

优质回答:

没有必要一定用繁体字,或者是繁简分用。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书写习惯,有的人习惯了繁简并用,有的人可能就喜欢使用繁体字,也有只能用简体字的,我认为随个人的喜欢,只要使用没有错误就行。

有些人提倡使用繁体的,一定需要全部使用繁体,而使用简体的必须都写简体,这样能说明什么?能体现什么?我看只能是作为某些无能之人挑他人书法毛病的借口而已,就像诗词的格律一样,弄来弄去的只要看到古体诗,先拿格律格一下,试问这类人你还有没有别的能耐了?或许是除了格律别的真的什么都不懂,就靠格别人的律在诗坛混!书法如果这样规定,也会诞生一些靠繁简体混日子的家伙!

书法不是考究繁简体的艺术,是考究书写能力,以及书法审美能力的艺术,在技能与审美上谁做得好,做得妙,才是考核的标准,一定要弄出来个繁简来,我看有本末倒置的嫌疑!

其他网友回答

书法不一定非要用繁体字,但最好用繁体创作书法作品,这没有什么特别的“一定”和“必须”,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则,如果用繁体看起来就讲究,否则就感觉不讲究。

中国的汉字实际上在经历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现在所说的繁体字应该是第一次简化字之前的字体

我国的汉字从产生至今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如果算上那些象形符号可能更早。为了书写和使用的方便,汉字从产生以后一直在经历着不断简化的过程。由象形文字到大篆是一种由图形到符号的简化,从大篆到小篆是象形符号到完全文字化的简化,而小篆到隶书则是笔画的简化,从隶书到楷书和草书是一种书写方式的简化。

如果从书法文化史的发展来看,汉字在唐代经历了一个很大的简化过程,很多汉字在唐碑里有现代正在使用的简化字,比如颜体楷书里就有“仙”、“卫”字等,至于有些书家将草书楷写,那样的情况就更多了,比如这个“为”字,很多楷书都不写繁体。到了明清时期汉字简写的情况更多,只是没有得到官方的统一认定而已。

汉字简化真正被政府作为一种文化事件来推动,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版本。现在的简化字主要是立足当时中国文盲人口多、解决全民识字的问题而做的,汉字简化的原则主要以草书楷化为主,比如刚才说到的“为”,还有“实”“贝”“买”等等。也有的是纯粹处于简化的目的,使用了一些代表符号,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比如“刚”字等里边用的这个叉叉,很多字使用。但也有一些字简化的莫名其妙,还不如不简化,比如“爱”字等,就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简化得不算成功了。

其实汉字在七十年代还经过一个短暂的简化过程,是在现有简化字的基础上又进一步简化,我的印象是使用了一两年的时间就自生自灭,不再实行了,可能是对汉字破坏得太厉害,受到专家的抵制而停止了。

书法创作尽量用繁体来写,而且写什么书体就要尽量用什么时代的繁体字

书法作品是一种传统文化艺术门类,最好用繁体来书写显得比较讲究。我感觉还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用什么书体创作作品就尽量用其对应的时代的字的写法。尽管现在沿用的简化字以前的字都是繁体,但每一个时代的繁体也不一样,有些字的写法在一定时代之后就再不存在,但在早一些的时代却是通行的写法。比如用汉隶写“教”字,上边的“土”加一撇的写法是以后的,在魏晋以前是用“爻”字代替的;再比如“庙”字的隶书繁体写法,是“广”字头下边加一个“朝”,而那个“月”却往往写成三个横,实际是个“舟”字,很多这样的情况,不一而足。所以,在写隶书时尽量用这种古体字来写。

2、尽量用古人沿用下来的书写方向写字,也就是从上向下、从右向左。现代很多书家创作书法作品采用从左向右、甚至完全按现代书写方式横向排列,这当然未尝不可,但看起来却不讲究,不伦不类的。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书法可用繁体字,也可用简体字,但要注意:一幅作品中,若用繁体字,整篇都得用繁体字;若用简体字,整篇都得用简体字。切忌简、繁并用。我很多作品都是用简体字写的,甚至有从左往右写的。在形式上为什么不可以有创新呢?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