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 半匹红绡一丈绫 卖炭翁半匹红纱还是半匹红绡

网友提问:

白居易《卖炭翁》中,半匹红绡一丈绫,够一车炭钱吗?

优质回答:

云中答题,相互学习。

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卖炭翁》是《新乐府》组诗中的一篇。

文章主要刻画了,一个以烧木炭为生的老人穷苦的生活。通过对卖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并给予有力的鞭挞与抨击,同时,也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高度的社会现实意义。

问题中的半匹红绡一丈绫,是文章的结尾处的一句。太监差役们强行拉走,老翁的一车碳,将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挂在了牛头上,就充一车炭的价钱了。

那么,这半匹红绡一丈绫的价值,够老翁的一车碳钱吗?

答案肯定是不够的。为什么如此肯定呢?我们下面来进行仔细的分析。

首先,这篇《卖炭翁》,是《新乐府》的第三十二首。标题是“苦宫市也”。何为宫市呢?所谓的宫市是中唐以后,皇帝直接掠夺人民财物的一种最无赖的、最残酷的方式。

由太监直接负责办理,经常派几百人遍布各热闹街坊,叫作“白望”。其实也就是白吃白拿。这些人不携带任何文书和凭证,看到所需的东西,口称“宫市”。随意支付很少的价值,不仅要免费送货上门,还要向他们勒索“门户钱”和“跑腿费”。当时这一弊政,对商人和农民造成了深重的苦难。

白居易的这篇文章,就是对“宫市”最真实的写照。因此,太监差役们给老翁丢下的那半匹红绡一丈绫,是远远不值老翁的一车碳钱。甚至还不够“门户钱”与“跑腿费”。

其次,从文中也可以看出,老翁在南山中烧炭,辛苦挣来的钱主要是做什么呢?身上衣裳口中食,只是为了最基本的吃穿。可下了一尺厚的大雪,老翁是可怜身上衣正单,也就是辛苦的挣来的钱,仍然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存。

寒天雪地,碳理当是刚需商品,是可以卖个好价钱的。但遇上了太监差役们,只给了半匹红纱与一丈绫。虽然说在唐代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但价值与货币差远了,就相当于人民币与日元。

一车碳,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老翁万般的不情愿,可又无可奈何。如果半匹红绡一丈绫值一车碳钱,老翁又怎么会不情愿呢?

最后,文章《卖炭翁》的主题,是揭露当时朝廷弊政“宫市”的腐败本质,以及对社会黑暗的批判,对底层老百姓的关怀与同情。半匹红绡一丈绫,如果等同了老翁的一车碳钱的话,那无疑是背离了主题。

尽管老翁身上穿着单衣,但仍然希望天气再冷一些,这样就能将碳卖个好价钱。只是他不幸的遇上了,比天气还冷的太监与差役们。

真正冷的不是天气,是那个黑暗腐败的社会。而生活在这样一个,比天气还冷的黑暗社会里,压迫与剥夺在卖炭翁,这样一个底层人身上是显而易见。所以,注定不可能有优待与照顾,连等价交换也是一种奢侈。

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注:唐朝的“宫市”弊政,直到顺宗皇帝即位,才禁止了“宫市”的做法。但人们向往的生活还远远没有到来。)

大家好,我是云中之笔。欢迎朋友们留言点评,一起交流学习。我在头条里等你,不见不散!

其他网友回答

值,也不值。

先说值。半匹红绡一丈绫,从数量上来讲,不算太少;从材质上讲,绡和绫都属于丝织品,也不便宜。从劳动量价值来讲,应该和砍柴烧出的千余斤木炭价格也大体相当。

再说不值。因为它们不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绡和绫是一种轻薄的丝织品,多做头巾,冒纱之类的饰品,不可以做御寒衣物,对下层百姓来讲没什么用处的,所以在老汉看来不值,而不是物价不对等。

唐时官府控制铜币流通,以货物交易为主。其中很多丝织品,比如绢、绸、锦、帛等可以充当货币使用,而绡和绫是不可以的。这里把这个东西当钱付给卖炭翁,有些强买强卖之意。

说它不值。因为在使官看来,这些东西确实不值什么钱。

因为唐王朝多以实物抵捐税而府库充盈,这些东西也就显得不值钱了。

就像企业不景气,拿物品抵工资发给员工一样。员工当然也就感觉它很廉价。拿夏季用的这破玩意儿,来换冬天里的急需物资,当然是捡了便宜。

综上所述,这个值与不值,应该从各自需要出发来看,而不能仅仅从劳动价值量计算了。

其他网友回答

半匹红绡一丈绫够一车炭钱吗?

我没有去查当时炭价若何,半匹红绡一丈绫又能值几何,但《卖炭翁》的内容,已经告诉了我们答案。

首先,卖炭翁需要的,不是绡不是绫。

该诗一开头,形象描述了卖炭翁烧炭、卖炭的辛苦后,就自问自答地说了:”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也就是说,卖炭翁希望用他烧的炭,换来能买来衣食的钱。他需要的是御寒的衣物、和充饥的粮食。结果,他遇到了亳不讲理的太监(即宫使),衣、食、钱一样都没得到,只给了他旣不能充饥、又不能御寒的绡和绫。

其次,半匹红绡一丈绫,远远不够一车炭的价值

白居易说的是:太监们”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牽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宮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值”。显然,太监们根本不问价,更不讲理,把卖炭翁不需要的绡和绫向牛头一糸,就算给钱了。请注意”宫使驱将惜不得”七个字,特别是那个”惜”字。这说明,半匹红绡加一丈绫,远远不够千余斤木炭的价值,实质上是被公开掠夺。卖炭翁深感可惜,却又无法可惜、无处可诉。

其他网友回答

够一車炭钱或不够,要想知道,必须了解当时经济状况,不然讲不清。

老师讲课时,都是一种解释,是说绡和绫不值钱,官宦蛮横,少付款,卖炭翁不敢反抗,没能力反抗。比如别人不买,只有皇宫人来买,:碾着雪路走来,,必要卖出的。不过哪个教师:也不会讲,宫院人仁慈,多给的。建国来,没人这样讲课的。

我在这里讲个笑话。皇帝和太监到集市看热闹。見一个卖糖人的小贩,――糖人是用糖制成各种动物,如小兎子,公鸡,另外是彩色的,有红的绿的。皇帝说买两个观赏。便问小商人多钱一个,商人举起三个手指,意思是三文银钱一个,。这时,太监伸手打了卖糖人一个耳光,并说,糖制的值那么多钱吗?怎么能要三十两银子,给你十两。你知道是谁买吗。其实皇帝和太监都穿的农民衣服,卖糖人的小贩根本不知是谁。

小贩摸了摸脸很痛,没言声,当接十两银子时,非常高兴。因为他的所有糖人也不值十两银子。

其实那个太监心里很明白是要三文银。打他一掌,是偏向这个小商贩的。

其他网友回答

半匹红绡一丈绫,肯定是远远不够一车炭的价格的,此句出自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卖炭翁》全诗如下: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这个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虎豹出沒,荒无人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的“伐薪”一窑一窑的“烧炭”,好不容易烧出“千余斤”,每斤都渗透着老人的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可是,“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绡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人民劳动的残酷和腐败的社会本质。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