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床是什么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是睡觉的床吗

网友提问:

“床前明月光”的“床”,真的是屋里的床吗,为何地上会有霜?

优质回答:

床是屋里的床。人家不是说疑似吗?就是诗人看照进屋子地下的月光,那就像是一层冰霜一样洁白柔亮。。。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应该是屋里的床,李白是唐朝人,那个时候建筑业也不是很发达。房屋的墙体都是泥土堆砌的,房屋也很窄,我记事的时候农村的房屋还都是一丈五尺宽(也就是五米),满外的,去了墙屋里面积就很窄很少,床前就是窗户。房矮窗低,满月的时候月光就可以照到床上的,当然床前的地上也会有月光的。地上没有任何装饰品(砖制品),当时作者不咋富裕。月光撒在地上,就像秋末下的一层霜。不知道有没有道理,请各位老师指正!

其他网友回答

我想床并不是单指诗人在屋里的床上,也可以说是在窗前或者庭院廊前。这样理解,明月当空,银光尽洒,诗人思乡之切,长夜难眠,俳徊廊前,看着满目的银光,感觉象凝霜一样清冷,凄凉。诗人把思乡的忧愁用明月和霜,举头与低头完整的表达了出来,的确再绝妙不过了。

其他网友回答

太白《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的“床”,传统的解释是睡觉用的床。可在有些资料上把“床”解释为“井栏”(古汉语中确有其解),说古人用井代表家乡,人与井是不可分离的,有个成语叫“背井离乡”。有这种说法后,认为这种解释更合理一些。有一位教师说:“我觉得应把‘床’释为‘井栏’。因为井都是在屋外的,诗人在夜晚,站在静静的院子里,看到井栏旁明月的光辉,就怀疑这是地上下了一层霜(霜是不会下到屋内的),所以才会抬起头来望明月,低下头去思故乡。”

我赞同对“床”字的传统解释,“井栏”之说可视为一家之言,但不宜引进我们的课堂。

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辞典》上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所描写的是客人深夜不能成眠、短梦初回的情景。这时庭院是寂静的,透过窗户的皎洁月光射到床前,带来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诗人朦胧之中乍一看去,在迷离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铺了一层白皑皑的霜……月色不免吸引他抬头一望,一轮娟娟素魄正挂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的明净!这时他完全醒了。”(马茂元)

这里有一个关键字:疑。如果把它理解为“怀疑”,那么整个诗句就不大好解释了,诗人怎么会怀疑起床前的地上有霜呢?马茂元先生解释为“好像”是有依据的。《汉语大词典》在“疑”字条中,有一个义项即解释为“类似、好像”。例句是王勃《郊园即事》诗:“断山疑画障,县流泻鸣琴。”(县:悬挂)李白诗中还有一个“疑”字也作“好像”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这个“疑”字解释为“怀疑”就更加说不通了。

“疑”字在与小学语文第三册相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中,解释为“好比、好似”,也即认为前后两句诗连起来构成一个明喻。这样解释起全诗来就觉得合情合理了。

把“床”解释为“井栏”,并非无懈可击,那个“前”字就不好落实。“井栏”四周的方位不是论前后左右的,“井栏旁”“井栏周围”都好讲,“井栏前”就不好讲。月光是照在“井栏”四周围的,这个“前”字恐怕就否定了把“床”释为“井栏”的说法。

其他网友回答

“床”字到底如何理解?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

1.床指“井台”或“井栏”;

2.床指胡床,类似于今天的小板凳,小马扎;

3.是睡卧之床。

我本人还是比认同第三种看法。

《说文》中讲,“人所坐、卧曰床”,说明床具有坐、卧两种功能。

一个更关键的字,就是“疑是地上霜”的“疑”字,这个字说明李白产生了错觉,一开始真的把月光当成了霜。

如果李白是站在井台边、或者坐在小马扎上,说明他的意识是非常清醒的,一个清醒的人在月光下又怎么会产生这种幻觉呢?

“霜”也不是指真正的“白霜”,而是如水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霜一样。

所以,我认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大概是:

李白夜半突然醒来,迷迷糊糊的,不知身在何处,看到窗外地上白白的一片,还以为自己睡在荒郊野岭,突然的睡意全无,定睛一看,才明白,原来是月光洒下……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与我一起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