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临近,由于疫情所困,很多原本要回家祭祖的人士,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行程,蜗居在家,期盼疫情早日结束,生活回归正轨,但一片孝心可昭日月,心中有所想,泉下亦有知。
清明节来历
相传在春秋战国时期,晋文公没有登基之前,被晋献公的妃子骊姬陷害,为逃避追杀而饿晕在路旁,当时追随晋文公为数不多的人之内,有个叫介子推的谋士,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烤熟之后喂给了晋文公。
聊城晋文公雕像
励精图治的晋文公取得政权以后,就开始论功行赏,但唯独忘记了介子推,这时经人提醒晋文公才恍然大悟,就差人到介子推家中去请,介子推明知晋文公会亲自来,就背着老母亲躲避到深山之中,晋文公寻访不遇,郁郁不乐,有臣就献策到,不妨放火烧山把介子推给逼出来。
山西介子推忠孝祭奠仪式
于是满山的大火,只留有一个出口,可等到大火燃尽,也没有等到介子推,晋文公等就在山中寻找,终于在一颗大柳树下发现抱住柳树而被烧死的介子推母子,巧的是介子推胸前的衣服却保存完好,在上面却留血诗一首:“割肉献君奉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只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介子推墓
晋文公看后大受感动,就差人把介子推母子安葬在已烧枯的柳树之下。谁知来年,柳树却发了新枝,来祭奠的晋文公就把每年的三月初五定为“清明节”,并时常把血书藏在袖子中,牢记介子推之言,成为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祠
清明节祭祖
清明祭祖成为华夏五千年的文化民俗,无论从《史记》、《孝经》还是《论语》都对清明节有着比较重要的描述。在传统的除夕、清明、重阳、中元这些祭祀先人的节日里,既可以达到饮水思源、生不忘本的自省传统,又可以缅怀逝去的亲人和追思故人的丰功伟绩。
传统的清明祭祀是以宗祠为中心,兴师动众、惊官动府,但随着新社会、新风尚、新文明等祭祀习惯的推广,多数都是以家庭为单位,到先人墓前追思、献花、敬酒、上香,同时完成一年一度的清扫墓地工作。
现在的人们更是利用清明假期的时间,来完成清明祭祀、扫墓、踏青等相对休闲以及亲近一下大自然的心情放逐。古人有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可见在清明时节,大多数人对传统的祭祀习惯是相当认可和尊崇的。
清明祭祖的讲究
清明节祭祖的时候,不适合带着小孩子,一是小孩子喜欢口无遮拦,虽说童言无忌,但还是要防止祸从口出;二是清明时节天气温差较大,小孩子自身抵抗力较弱;三是小孩子眼神清澈,容易看见大人看不见的东西,有很多孩子祭祖回来之后就容易高烧不退,民间多采用烧香祈祷的方式,据说很好用。
在祭奠祷告完之后,就是为先人添土、锄草等之类的修缮工作,这时取土是有讲究的,墓地的左侧、右侧都可以取土,唯独后侧不行,所以这个方式一定要牢记。
其次,就是要避免穿新衣新鞋去上坟,尤其是一些大红大紫的鲜艳衣服,既不显得肃穆和庄重,也不能表达现有祭奠先人的哀思,新鞋与“信邪”比较接近,所以,为了能取的老祖宗保佑和一个好的运势,尽量避免。
再就是要尊重其他人的墓地,切不可信口雌黄和践踏,你的祖宗是祖宗,别人的同样也是,也不要多嘴给自己招来无妄之灾。上供的贡品在完成祈祷仪式之后,也可以带走、也可以不带,对于这点,各地风俗不同,说法不一。
结束语:清明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民间自古就有“清明祭祖先、好运会翻番”的说法,这既是教导活着的人要不忘先贤,更期望自己以及子孙能得到庇护的美好愿望,但根本的核心还是突出了一个“孝”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