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 檀道济 自毁长城

网友提问:

宋文帝为何要杀檀道济,自毁长城?

优质回答:

自毁长城的典故的确出自檀道济,檀道济被宋文帝所杀之后,刘宋堪用名将丧尽,南北朝逐渐形成了南弱北强的局面,刘宋甚至被北魏军队南征到建康江北的瓜步。

而之所以宋文帝明知道是“自毁长城”,为何依旧选择杀掉当时刘宋重要的名将檀道济呢?

01担心檀道济权势过重,威胁到刘宋政权的延续

檀道济是跟随刘宋开国皇帝刘裕征战的老臣,并且曾经帮助宋文帝清除权臣徐羡之、谢晦和傅亮,奠定了宋文帝统治的基础。但檀道济的这些功绩,都造就了他在刘宋朝中的权势壮大,这引起了宋文帝的忌惮。

尤其是等到等到刘宋元嘉十三年,宋文帝刘义隆病重,当时彭城王刘义康掌权。刘义康担心在刘义隆死后,当时的司空檀道济会趁机谋反作乱,便假诏传檀道济入朝。

等到檀道济一回到建康,就被刘义康派人抓起来,檀道济知道自己的结局,便大声喊到:“你们这是自毁长城”。之后,檀道济及其十一个子嗣和众多亲信,都在建康被处死。

刘义隆及刘义康的担忧其实是合理的,但当时檀道济并未贪图刘宋政权,而是驻扎寻阳域外。得知檀道济被杀之后,北魏兵将弹冠相庆,可见当时杀掉檀道济是刘宋统治者的一记昏招。

02宋文帝为了巩固皇权的目的,对于权臣的忌惮素来有之

需要知道的是,宋文帝在任期间,并非只杀了檀道济,还包括其继位之初的徐羡之、谢晦和傅亮等人。这是宋文帝刘义康出于巩固皇权的目的,清除权臣对自己皇位的威胁。

宋文帝的继位过程可以算是颇具戏剧性,当时宋武帝刘裕死后,由跟随自己打拼天下的功臣徐羡之、谢晦、傅亮和檀道济辅佐新帝,也即刘宋的第二任皇帝宋少帝刘义符。

不过徐羡之、谢晦、傅亮和檀道济,不满这位宋少帝,便发动政变废掉了宋少帝,并杀掉了刘义符。之后原本继任的是刘义符的次弟刘义真,但徐羡之依旧不满,又将刘义真变为庶人。

徐羡之遍观刘宋王室,看中了时镇荆州的宜都王刘义隆,刘义隆这才得以继位称帝。

从刘义隆继位的过程来看,刘义隆是受到当时徐羡之等权臣的控制才称帝,因此等到刘义隆登基稳定了自己的势力之后,便有心想要摆脱徐羡之等人的控制。

刘宋元嘉三年,宋文帝刘义隆宣布了檀道济、谢晦和傅亮三人的罪行,联合檀道济等人,击败荆州谢晦。徐羡之自杀,傅亮被捕处死。

由此,宋文帝清除了当时刘宋朝堂最具权势的三人,实现了自己对刘宋朝政的掌控。从这个过程来看,宋文帝的统治手段当中,对于权臣的忌惮素来有之,而为了清除对皇权的威胁,对过于强大的权臣进行诛杀,符合之后檀道济被杀的结果。

03东晋王朝的皇权积弱,是刘宋皇权过于忌惮权臣的溯源

檀道济的被杀,虽然是刘义康推动,但却离不开当时在位的宋文帝的默许。甚至等到宋文帝在檀道济死后十五年之后发动北伐之时,依然认为当时檀道济“养寇自资”,足见当时宋文帝对于檀道济的不信任。

那么,到底是什么导致了刘宋皇室对于权臣过于警惕,动不动就诛杀臣子的“惯例”呢?需要知道的是,在宋文帝之后的数任皇帝当中,登基就诛杀朝臣的惯例频生,这种皇权对权臣的过于忌惮的溯源在哪?

结合南朝刘宋王朝之前的江左政权东晋来看,东晋王朝的皇权积弱,可能便是刘宋皇权过于忌惮权臣的溯源。

东晋时期,皇权不振,士族门阀的权臣压制皇权,知道东晋末期陈郡谢氏谢安出镇之后,皇权和司马氏相权才得以伸张。直到刘裕崛起终结了东晋王朝,代表着士族权臣压制皇权的彻底终结。

等到刘裕建立刘宋之后,便有心杜绝东晋权臣压制皇权的情况出现,因此刘裕启用寒门庶族,压制士族门阀的发展。而等到宋文帝继位之后,包括后来诛杀檀道济在内的一系列诛杀权臣的活动,其为了巩固皇权的目的十分明确。

而刘宋紧接东晋王朝而立,为了让自己的王朝不再步东晋皇权被限制的后尘,对于权臣的过于忌惮也就可想而知了。也正是这个溯源性的原因,才导致了宋文帝时期诛杀了已经过于势大的权臣檀道济。

04出自寒门的刘宋皇室,尚未经积淀,就急于巩固皇位

除了东晋皇权被制的溯源性原因之外,刘宋皇室本身出自寒门,本身并未有较强的积淀就急于巩固皇位,这是檀道济被杀的又一原因。

结合刘宋王朝的发展来看,刘裕出身行伍,本身也是庶族出身,对标刘裕的先祖,同为寒门出身的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尚需要历经数代人的积淀,才开创了文景盛世、汉武扩疆。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充满了异姓王叛乱,宗室作乱等情形。这一个王朝的发展所必经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而如果像刘宋王朝那般,北方尚有北魏强敌窥伺,自身刚刚建立王朝十数年,就为了巩固自己的皇权,先后诛杀了替自己开疆守土的数位功臣,这是刘宋王朝之所以迅速败亡的重要原因。

徐羡之和檀道济等人,都是刘宋的开国功臣,尤其是没有明确作乱意图的檀道济,被宋文帝和刘义康所杀,这的确是刘宋王朝的“自毁长城”。

如若宋文帝刘义隆真有汉景帝之魄力,敢于接受像“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这样的削藩策略,节制当时的权臣,或许刘宋王朝开启的南弱北强的局面将有很大不同。

不过,与汉景帝经过汉高祖刘邦、吕后和汉文帝的积淀不同,宋文帝登基之后面对的是积淀尚不足的刘宋王朝,权臣掌权、强敌窥伺,这也造成了积淀不足的宋文帝时,刘宋权臣檀道济的被杀。

最后

从檀道济被杀的过程来看,刘宋皇权对于檀道济过于势大的忌惮,是其被杀的主要原因。而之所以宋文帝等皇室对于权臣过于忌惮,根源于东晋王朝皇权被压制的历史,同时刘宋皇室立朝尚短并无积淀,也造就了宋文帝选择对檀道济采取诛杀的措施,以巩固自己根基尚浅的皇权。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檀道济卷入了臣子弑君的乱局之中,成了牺牲品。

422年,刘裕去世后,是他的长子刘义符继位,他继位时,只有16岁,刘裕只当了两年皇帝就去世了,没来得及培养太子的势力,这样太子显然没办法坐稳皇位。

当初刘裕病重不起临终托孤时,谢晦与护军将军檀道济、司空徐羡之、仆射傅亮等人一起,受命辅佐少帝刘义符。

两年后,也就是424年,文武将官徐羡之、檀道济等人带兵杀入,将酣睡中的刘义符抓了,收取了他的印玺,以萧太后的名义废其为营阳王。不久被杀,时年仅十九岁。徐羡之又派人杀了他弟弟刘义真,后立刘裕三子刘义隆为帝。

刘义隆实际上是权臣造反拥立的皇帝,跟汉文帝刘恒一样,而拥立刘恒的周勃,下场也不好。

同样的,檀道济等人杀了皇帝,拥立刘义隆,刘义隆自然不可能放过他们了,他们有实力杀皇帝,能杀了刘义符,自然能杀了刘义隆了。

史书檀道济记载的是谢诲等人想废立皇帝,而檀道济并不知情,只是被骗去,裹挟着造反的。

其他网友回答

檀道济被捕的时候,说了一句流传后世的名言:乃复坏汝万里长城!檀道济作为一代名将,他对于刘宋王朝的作用恐怕是谁都知道,宋文帝刘义隆更不可能不明白这一点。那么,刘义隆为什么会自毁长城呢?

这就要从刘义隆上位开始说起。宋武帝刘裕一世英雄,可惜他的儿子刘义符一点没有遗传到父亲的优良基因。即位以后,色犬马,游乐嬉戏,根本不顾外有敌国之忧,内需勤政强兵。

谢晦、徐羡之、傅亮这三位托孤顾命大臣,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他们铤而走险,下了一招险棋,那就是废帝令立。在他们的策划下,檀道济率领士兵,领先百官冲入刘义符休息的地方,杀掉随从,砍伤了刘义符。这小伙子才十八九,皇帝的宝座还没坐热乎,就被送回了太子东宫。

这些大臣们选来选去,认为宜都王刘义隆很有声望,应该是新任皇帝的最佳人选。就这样,刘义隆成了新鲜出炉的刘宋王朝第三任皇帝。然后这事儿还没完,新皇帝即位,废帝就得找个地方关起来吧。

可是这几位曾经被宋武帝刘裕托付重任的老伙计,他们认为废帝活着对新帝就是威胁,于是他们派人前去刺杀已经被软禁在吴州的刘义符。刘义符这小伙子虽然治国方略没学到老爹的一两成,但是武艺超群,臂有神力,这一点还是随了刘裕。在生死攸关的时候,他拼死反抗,竟然突出了重围。可惜最后还是被追兵杀死。

谢晦、徐羡之、傅亮也许觉得自己杀死废帝,是向新帝表示忠心,是一份有效的投名状,是政治站队的最佳表现,但是,对于刘义隆来说,他们几个人,当然包括率军入宫的檀道济,那就是一颗定时炸弹,他们既然能够以为了国家的名义,废掉一个皇帝,就能够以其他什么名义,废掉自己,而且,废帝都不能保全性命。

所以,刘义隆在自己的地位稳固以后,最先做的事情就是除掉这几个胆大包天的权臣。两年以后,刘义隆公开宣布要追究谢晦、徐羡之、傅亮擅自杀死废帝刘义符和皇弟刘义真的罪行。因为有檀道济率军,这三个人不是自杀就是被擒处死。

当然,此时的檀道济不会想到,他也曾经参与了当年的政变,刘义隆对他的信任和倚重,不过是暂时的。檀道济在刘裕在世的时候,就已经有赫赫战功,后来他的左右心腹,还有他的八个儿子,个顶个都是有名的英雄豪杰。

这样的人,刘义隆自己在一天,驾驭起来尚且有力不从心之感,何况当他卧病之时,肯定会想到,万一自己死去,檀道济就和谢晦、徐羡之、傅亮一样,成了可以掌握国家权力的危险人物,甚至比他们几个还要危险,因为檀道济手里还掌握着军权。

刘义隆明知道檀道济对于刘宋王朝是的重要作用,但是他更担心的是,拥有非凡能力的檀道济,一旦忠心不在,他的危险系数直线上升,根本没人能制得住。

对于这样一个危险分子,而且是曾经参与政变的危险分子,刘义隆就是为自己也是为下一任帝王清除隐患。

所以,表面上看,是檀道济功高震主,招致了刘义隆的猜忌和杀心,实际上更深刻的原因是檀道济曾经参与了废帝的政变,在刘义隆的心里埋下了猜疑的种子。这颗猜疑的种子,才是檀道济被杀的真正原因。

其他网友回答

南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忠君报国骁勇善战文武双全屡立战功,他与历史上其他冤死名将一样,一生勇猛令敌丧胆又忠心耿耿却遭君王猜忌,最终难逃被宋文帝刘义隆冤杀的宿命。一生之功却遭君王以图谋不轨之罪冤杀还被灭门,一代名将屡立战功落得含恨而死的悲惨结局。

其他网友回答

刘宋一朝内斗是主旋律

刘宋一朝宗室内斗,诛杀功臣的情况可能是历朝历代里最严重的,这和当时的背景有关,当时门阀政治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南方,东晋朝廷长期就是门阀和皇权两种力量在相互制衡借用,王瘐桓谢四大家族依次执政,控制了东晋一百年的国运,无论哪个门阀试图更进一步,必然会遭受其他家族的抵抗排斥,王敦、桓温多次让司马皇帝危机感爆棚,可都在各大家族的协助下消除了危机,可在淝水之战后,情况发生了些许变化,一是北府军的创建,这个派系里诞生了后来南朝宋、齐、梁的三位皇帝。二是五斗米教的起义,这场持续十二年的内乱,让东晋门阀伤筋动骨。北府军的崛起,长期的内乱,刘裕草根出身凭借平定内忧外患的军功,走到了权力的巅峰。这个变化破坏了长期以来的平衡,刘裕上台后,大肆提拔寒门,其中就包括檀道济,寒门的崛起,形成一股新势力,门阀政治正式宣告结束。门阀政治结束,不代表它没有影响了,之所以刘宋内斗这么严重,多是因为寒门在和世家的权力斗争中的体现,这种局面一直到侯景之乱后,世家话语权被再一次削弱,才打破这种胶着。

檀道济势力单薄

寒门真正要形成影响,除了军功卓著,在当时是没有其他渠道的,因为经典的解释权在世家手里,特别是儒学、玄学的解释权,檀道济这样的武将出身,是寒门,根基太浅,又参与了废刘义符的军事活动,刘义隆猜忌心重,在元嘉中期,刘义隆身体不太好,刘义庆、谢灵运也曾被一贬再贬,对于这个军事大臣,是极其不放心的。这要是谢家或者王家有这样军功卓著的人,我估计刘义隆也不敢动他。但从后期南朝再也没有大门阀来看,南朝皇帝对这种情况的出现也是严防死守的。

北魏强大又温柔

到了南北朝,北方在北魏三代雄主的统治下蒸蒸日上,拓跋焘横扫北方,更饮马长江,刘宋本应该更器重军人,但北魏并非穷兵黩武,泰山压顶点到为止,檀道济在和北魏的对抗中得不到优势,北魏又没有“狂轰滥炸”,檀道济自然会得到朝内轻视,要么怎么说是自毁长城呢!长城的作用来自于防御,而防御是经常被人忽视的。战国时期,赵国廉颇保守防御被纸上谈兵的赵括顶替,才有了后来长平之战的惨败,所以说,檀道济是时运不好。

檀道济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

檀道济的“长城”作用毋庸置疑,也仅限于此,在当时北方大洗牌,北魏统一北方,政局稳定的背景下,经历祖逖北伐、桓温北伐、刘裕北伐这三次最有机会成功的北伐失败后,南方已经没有太多的反抗余地了,从宋末刘勔和宋明帝的一段对话可知这种局面的复杂性。

臣窃寻元嘉以来,伧荒远人,多干国议,负担归阙,皆劝讨虏,从来信纳,皆贻后悔。境上之人,唯视强弱:王师至彼,必壶浆候涂;裁见退军,便抄截蜂起。此前后所见,明验非一也。”

什么意思?就是说总有北方汉民乞求王师北伐,南方也多次采取积极行动,王师到了就提壶携浆,王师退了就乘火打劫。所谓正统的概念已然悄然替换了,没有民心所向,南北对抗不再是收回故土,而是一种侵略,对檀道济的期望没有祖逖、桓温那么高了,何况檀道济并不是非常善于攻城掠地,真正厉害的是王镇恶和沈田子,可那两位在内斗中都死了,檀道济能成为一哥,也是矮子里拔高个。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