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你看过和听过哪些原创的打油诗?
优质回答:
最早听到的打油诗是咏雪“打油诗”,写作课上老师讲得太生动,一下子就记住了。
据说“打油诗”起源于唐代,当时财阳有个姓张的穷秀才,名叫“张打油”。张打油喜欢舞文弄墨,但没有什么名气。
有一年冬天,下了一场大雪,张打油坐在家里,眼望窗外一片雪白,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咏雪诗”:
江上一笼统,井上黑窟窿。
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先看写景角度:全诗没有一个“雪”字,对雪景却描绘得很逼真;由远景写到近景、由静物写到动物,观察角度很全面。
再欣赏用词:“笼统”,形容一片白茫茫的世界。雪片飘洒大地,但盖不住井口,它自然是个“黑窟窿”。黄狗身上披雪,变成了白狗;白狗身上披雪,身子显得臃肿。一个“肿”字,非常形象,显示出作者对生活观察很细致。
但是,由于张打油在诗界没有名气,再加上这首诗没有寄意,诗文内容仅仅止于表层,没有咀嚼的内涵,当然也就没有欣赏的亮点。
后来,人们就把这种随口押韵、没有寄意、诗意诙谐的滑稽诗称为“打油诗”,“打油诗”一词带有一定程度的贬义。
不过,“打油诗”在一些比较随意的娱乐场所具有非常好的调节气氛的作用。
生活中印象深刻的一首打油诗,是早些年参加人代会,听大家调侃农村发展养殖业的一首“打油诗”。
远看是只猴,近看是头牛;
两个不够挑,三个不配头。
这是湖北、河南、山东等地农村发展高质肉牛养殖业的时候,农民调侃养牛的“顺口溜”,意思是养殖户养的所谓高质肉牛是体型小的类似“猴子”的小牛。
当时很多地区大力发展肉牛生产,计划养出高质肉牛(可生产花岗岩纹理牛肉),目标是每斤牛肉可售200元左右。
可惜牛的品种、养殖技术、气候条件都达不到要求的标准,养出的牛比猴子大不了多少,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这种夸张却很好地反映了现实。
养殖业“打油诗”续集:据说湖北、山东有的地区的高质肉牛养的特别好,于是就有了赞美富民政策的“顺口溜”。
一年养5头,花钱不用愁;
一年养10头,当年能盖楼。
这首“打油诗”意思是养殖户养的是体型大、肉质好的品种改良牛。
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打油诗”,它们也许没有更多的文学价值,但却是能够反映生活原貌的、能够调节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文学样式。
朋友们,生活中的某些场合你们会应景写“打油诗”吗?
其他网友回答
打油诗,语言简练,通俗易懂,贴切必真,朗朗上口,风趣幽默,喜闻乐见,让人喜爱。我看到听过的打油诗不少,有的记忆犹新,不会忘记。比如:
有水便是溪,无水也是奚,去掉溪边水,加鸟便是鷄。得志猫儿胜过虎,落魄凤凰不如鷄。
有衣便是裙,无衣便是君,去掉裙边衣,加羊便是群。志同道合聊微信,兄弟姐妹交流群。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夕阳最怕乌云,人老最怕无人,孤独最怕长夜,独酌最怕消魂。
我喜欢打油诗,有时也凑合几句顺口溜或打油诗。比如:
我的家乡在河南,大美寿乡夏邑县,无山无丘有好水,一马平川是平原。
城湖赏景,柳下纳凉,累了歇歇,别总瞎忙。
岁岁月月混人生,不知不觉成老翁,两眼不闻窗外事,睁眼还是东方红。
等等……
其他网友回答
民国时期,学校教师有轮流到学生家吃饭的常规。
这一日轮到学生甲家里给老师管饭。学生甲的家长很是热情,高规格备了一桌好饭菜。学生甲的老师丁见到甚是感动,于是想在家长面前表扬表扬学生甲。
老师丁一抬头,见门外大雪纷飞,于是开口道:
天上下雪
白如纸
下到地上
变成雨
不如
下些雨
转而面向学生甲,示意其表现表现,于是学生甲面对丰盛的饭菜,随口道:
老师吃饭
白如纸
吃到肚里
变成屎
不如
吃些屎
听后全场讶然!
其他网友回答
我到此必诗词多:天上人间任我说:一对新人拜天地:四言八句讨酒喝:郎才姣娃笑个多:鸳鸯帳内魚水乐:来日送子门前过:养个儿子去补锅:
其他网友回答
打油本是随口诌,
诌来上口就算油;
谁还要分上流和下流?
若嫌下流,
你只管住口;
你住口,
另谋高就;
不愿听来也别上头,
你高居庙堂去上流,
不愿听来也别骂球。
阳春白雪,
你正襟危坐四平八稳在上头;
下里巴人,
他沆瀣一气自甘堕落往下流,
乐个够!
上流别盯着下流的粗口,
不怕丑来不怕羞,
气出来个脑溢血可要手术要开头,
成了个植物人,可就——万事皆休!
——几年前不知道在哪读到的了,可能与原诗不太一样,就记得这么几句了。
很有打油诗的感觉,汪洋恣肆、挥洒自如。打油诗就是随性发挥,想到什么写什么,押个韵读起来更舒服一点。
为防侵权,如原作者看到可与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