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在古代,人们是怎么知道时间的?
优质回答:
古时计时工具有许多中,常见的有两种,一是“日晷”,二是“漏”。
日晷是以太阳影子移动,对应于晷面上的刻度来计时。日晷也是通过观测日影计时的仪器,主要是根据日影的位置以确定当时的时辰或刻数。
在中国古代汉朝以前已使用日晷,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日晷一直是通常使用的计时器。
北京故宫里就有日晷,主要部件是由一根晷针和刻有刻线的晷面组成,随着太阳在天空运行,晷针的投影像钟表的指针一样在晷面上移动,就可以指示时辰。
但普通老百姓想了解具体的时间很难,在城里有打更的,但是也是2个小时报一次时间;地位更高的有沙漏等工具,但也不常用。
普通人判断时间主要还是靠经验,古人对不同季节太阳的位置和每个月不同时间月亮的位置都很清楚,大概几点在什么位置,总之都是靠经验来判断;如果下雨或没月亮的时候就很难了,基本上靠感觉。
晚上只有1到5更,而没有分的更细,就是因为时间不好确定。
沙漏和日晷也不是谁都可以用的工具。
古代的时间,完全不准确,所以就是个大概时间。到清朝中后期,西洋怀表进入中国,对时间准确度是一个大的进步。
觉得不错,帮忙点赞喔!关注我的头条号有更多精彩的内容等着你.
其他网友回答
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
中国古代人对于时间观念没有像现代人一样,时间精确到秒,一天24个小时,没有那么具体的时间概念,但是总要有时间观念才能够有效的开展生产经营等社会活动,那么古代人是怎么做到的。
最早的时候,是抬头看太阳,也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是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对时间的一种判断,但是只能说粗略判断,不能达到精确化,古人很聪明的,于是发明了日晷,简单说,就是一个晷盘,中间有一根晷针,上面标有刻度,通过对太阳光线照射,晷针就会在晷盘上产生投影,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就会像钟表的表针一样移动,就可以达到计时的效果。中国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也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但是这种计时方法公家用的多,有钱人用的多,白天可以用,晚上呢?百姓怎么计时呢?
不得不说,古人智慧无穷尽,除了上面说的,还有用滴漏计时法,就是用最少两个以上的铜壶,把壶开小孔,梯次摆好,上面的水壶注入水,滴入下边的受水壶中,受水壶里有一根竖着的立箭,箭上标注了时辰刻度,当水注入以后,立箭慢慢升起,就露出了箭上的时辰刻度,就可以知道是多少时辰了,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们,晚上都会有公家的打更人根据观察到的时辰按时出来打更报时,百姓就可以知道是几点了,这个在影视剧中可以看到。
另外还有沙漏法,灯漏法等计时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我是金风,点击右上角关注,欢迎评论,一一回复!
其他网友回答
古代人用影子计时,太阳出来为 ̄天的开始,日落为结束,所以早晨叫旦,上面代表太阳,下边表示地平线,说文解字上说,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所以把这时定为早晨的开始,又把太阳下山称暮,指的是太阳下山没入地平线,以后经过摸索,按气侯特点,日照长短,分为春夏秋冬,所以又叫季,用年计时,日后又发明了天干,地支,六+花甲子记时辰,最后发明了一年+二个月,公历,农历慢慢地总结出了一天二十四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