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算文明祭祀 如何文明祭祀为什么文明祭祀

网友提问:

怎样算是文明祭祀?

优质回答:

大家好,医学院大学青年教师前来答题。

又要到清明节了,关于祭祀其实不仅事关风俗习惯,也是医学人文领域会探讨的问题之一。首先,我们澄清一下,传统祭祀习惯中,有些行为不够文明,有些行为不够环保。但并不是所有的传统祭祀行为都不文明。例如在家中摆放先人遗照、逢年过节小范围内纪念先人;既不影响他人也寄托了爱思,是我们所提倡的。

那么,什么是文明祭祀?文明祭祀的手段有哪些?

多个网络云祭祀平台已上线

第一、疫情期间,多个地区政府纷纷出台政策,提倡“云祭祀”。

近日,山东省济南市发布关于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的通知。当地民政部门发出倡议,呼吁市民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选择“云祭祀”等文明祭祀方式。……祭祀活动同样应该重于心而不拘于形,通过网络献一束花、上一炷香、点一支烛,颂读祭文来寄托哀思,一样可以达到祭奠先人、追思哀悼的目的。(光明网–时评频道)

所谓“云祭祀”就是通过微信等平台视频和直播的方式,由公墓管理人员代为进行祭祀活动。海外华人也建立了“云祭祀”网站,通过微信扫码在线创立“烛光纪念馆”即可寄托哀思;并且能够实现全球统一祭祀。无论身在何处,只要打开网站,就可以为自己逝去的亲人、爱人点亮一盏爱的烛光。

“云祭祀”改变的只是祭祀的形式,并不是改变祭祀的内核。在特殊时期采取特殊方式,不改变追终慎远,不忘先人的心情。

大数据、全息影像和人工智能技术为新型祭祀提供了可能性

第二,通过大数据、全息影像和人工智能技术寄托哀思。

这是一种比较新锐的方式,现在仍在讨论阶段,并未大面积投入使用。我简单总结一下,以飨读者。

早在2011年日本大地震时,日本科研人员通过收集遇难者生前的声音碎片,模仿逝者的口吻写了遗书,并且通过语音合成技术,还原出逝者的声音并且读给家属听。有些家属听了颇为感动,于是走出内心阴霾,决定重新认真生活。当然,也有些家属听了悲痛欲绝。这就是这项技术的争议所在。

随着科技发展,现在已经有项目组可以通过逝者生前留下的大数据、照片及视频资料,结合人工是能技术,还原出逝者的全息影像,并可以与家属进行简单对话。如果给你一个机会见到逝去的亲人,你会选择见面么?听到逝去亲人的声音,到底是好是坏?作为医学人文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我也相当关注这项技术的伦理研究进展。

但是,没有疑问的是,如果这个项目技术完善、伦理审查通过,将来会成为“文明祭祀”的主流。

越来越多家属选择海葬方式纪念先人

第三,种一棵树、出一次海、看一看天空。

越来越多的家属选择将亲人的骨灰撒向大海;也有国外的商家提供将逝去亲人的骨灰埋在盆栽中,让植物伴随家人的生活。还有的人,选择将亲人的骨灰撒在大山里,随风而去。

每到节日,盆栽、大海和群山,就是他们寄托哀思的对象。这种祭祀方式,既新颖又浪漫。逝去的亲人并没有与家人切断联系,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守护着这份亲人之爱。

以上这些,也只是“文明祭祀”的一部分;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相信我们会有越来越丰富的方式,缅怀先人。毕竟,“爱就是永远不不忘记”;“不被忘记的人,就永远活着”。

《寻梦环游记》爱,就是永远不忘记

大家好,我是不长胖。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学老师,专注医学教育、科研和信息传播。欢迎关注留言互动,感谢阅读。

其他网友回答

建议带上枝梅花儿去吧。唉!慎终追远: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啊![玫瑰][祈祷]

其他网友回答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的根本是什么,孔子说:“你的问题意义很重大啊!礼,与其追求形式上的奢华,不如简朴一些;治丧,与其在仪式上办理非常妥当,不如在内心真正的悲痛。”

可见提倡孝悌之道的儒家宗师孔子,在做过主持国家典礼的大司寇以后,在面对这个问题上,主张尽心。丧事的形式自然有应有的流程,但不能因为种种形式,忽略了内心应尽的义务,祭祀的意义在于对故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心里有了对先人的感情,就不必过多追求做给外人看的形式。

其他网友回答

文明祭祀,这个话题由来已久,那么,什么才是文明,如何做到文明祭祀,就需要探讨一番了。比如过去的烧纸祭祖,磕拜之礼,燃放鞭炮之类,随着时代发展,都不能算是文明祭祀了!我们可以像古人那样,书写祭文,然后在相关场合深情的朗读给先祖去听就可以了!或者说,进行网上祭祖,更加文明进步!

其他网友回答

用蜡烛

即可照亮自己

又可照亮他人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