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13将士归玉门 十三将士归玉门,这是历史典故

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十三将士归玉门”后汉章帝的做法?

优质回答:

在远离国土的塞外,数百人孤立无援,断粮断水,面对数百倍之敌,坚守1年。最终等来援兵,冲破重重包围,把他们拯救回国。数百人中幸存者13人……他们之中,史册上留下名字的只有4人,其余全是无名英雄。

这值不值得拍成一部战争大片?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

1、记住一个名字:耿恭

一切,要从东汉永平17年11月开始讲起。这一年,汉明帝决定对车(jū)师国开战。

车师国自汉武帝时,就充当匈奴帮凶。汉匈大战,车师摇摆不定,是典型墙头草角色。此后,汉宣帝设西域都护,汉元帝设戊己校尉,车师归附于汉。西汉末年,车师反叛归顺匈奴,至汉明帝时通过兼并邻国,扩大疆域,已拥有常备兵力近万人,成为东汉边关一大隐患。

汉军兵出塞外,车师望风而降。西域都护、戊己校尉重新设立,汉将陈睦为都护,耿恭、关宠为戊己校尉,分别屯田金蒲城、柳中城,各领兵数百。据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前朝陈汤所述,1个汉兵战斗力抵5个胡兵,数百汉兵战斗力应是1X5,耿恭和关宠相当于领兵近千人。

耿恭,将门之后,扶风茂陵人。耿氏是东汉初年旺族,从耿况开始,耿弇(yǎn)位列云台28将第4位,其弟耿舒、耿国、耿广、耿举、耿霸均有战功,耿恭则是耿广之子。史载,耿恭“少有才侠”、“多谋”。

2、记住另一个名字:疏勒城

变故,发生在东汉永平18年3月。2万匈奴兵,在左鹿蠡王率领下进攻车师国。耿恭派司马领兵300人“救之,皆为所没”。让主管军需运输和供应的司马率300人对打2万,耿恭太不把匈奴当回事了,全军覆没。匈奴打败车师国,转头攻打耿恭。

耿恭亲上城头,用毒箭射击,“这是汉家箭神,中箭者会有怪事发生。”什么怪事?中箭匈奴的伤口,犹如被开水烫过。这时又天降暴雨,汉兵趁雨杀出,匈奴惊恐中哭爹喊娘:“汉兵神,真可畏!”于是撤退了。因为疏勒城边有水源,可长期固守,耿恭就率兵占据了。

7月,匈奴再次出兵,包围疏勒城,堵绝水源。耿恭令人在城里挖井,深达15丈仍不出水。官兵焦渴,靠挤榨马粪汁解渴。耿恭又亲自挖井,不久“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耿恭让士兵城上泼水,匈奴看到认为神明相助于汉军,就又撤走了。

3、坏消息不止一个:这里成了孤城

暂时守住疏勒的耿恭,很快发现:这是个孤城!早在1个月前,降而复叛的焉耆、龟兹两国围攻陈睦,陈睦全军覆没,匈奴又把柳中城团团围住。直接领导被灭,唯一友军被围,可坏消息不止一个:1个月后汉明帝驾崩,国内大丧,无暇顾及耿恭,也派不出救兵。

车师国再次反叛,合兵匈奴攻打疏勒城。围攻数月后,疏勒城中军粮耗尽,“乃煮铠弩,食其筋革”。耿恭和士卒同生共死,赤诚相见,全军上下全无二心,最后汉军只剩下数十人。匈奴单于知道耿恭已身陷绝境,派出招降使者:“只要投降,就封白屋王,送美女做妻。”

耿恭的回答是:壮志饥餐胡虏肉,谈笑渴饮匈奴血。把匈奴使者在城墙上杀死,做成人肉烤串吃掉。匈奴单于大怒,增派援兵,持续近1年,仍攻打不下疏勒城。是什么信念支撑耿恭和他的士兵?我们不得而知,也许是不屈的灵魂,也许是民族的自尊和顽强……

4、数千里之外的决策:救还是不救

18岁的汉章帝即位3个月,终于要讨论救援的事了。新任的司空第五伦(姓第五)不同意派救兵,司徒鲍昱表示反对,远离疏勒城数千里之外的一项决策,因这段话而改变:

当初派兵深入危难之地,如今弃之不顾,“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如抛弃他们,以后边关无事还好,若匈奴再犯,谁去抗敌!耿恭、关宠有兵数十,坚守不被攻克,说明匈奴远没有想象中强大。建议命敦煌、酒泉太守各率精骑2000人,虚张声势,日夜兼行,40天之内可救回塞外汉兵。

汉章帝同意了。命令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和皇甫援,调张掖、酒泉、敦煌和鄯善7000人兵发柳中城。汉军旌旗所到,连战连捷,车师再度投降,匈奴大败而逃。胜利来得就是这么快!但是,一切注定不会这么简单收场。

5、不放弃不抛弃:最后的决战

包围解除,关宠战死,无人相信离柳中城千公里之外的疏勒城还有汉兵在战斗,王蒙打算率兵回国。一个人站出来反对,他叫范羌,曾是耿恭手下,也许直觉告诉他:我曾经的战友还活着!他坚持去疏勒城一看究竟。王蒙妥协了,分兵2000人:要去你去,我们只想尽快离开这鬼地方。

这是建初元年正月,大雪封山,积雪最深达一丈,塞外寒冬里似乎处处隐藏敌情。2000名汉兵在范羌率领下长途跋涉,精疲力尽到达疏勒城下。夜晚大批兵马临城,耿恭以为匈奴援军来了,准备做最后的战斗。范羌则在城下大喊:“我是范羌,汉朝部队来迎接耿校尉了!”

疏勒城中一片万岁声,城门打开“共相持涕泣”。次日,耿恭与救兵回国。匈奴紧追不舍,汉军护送耿恭边战边走。2个月后终于抵达玉门,清点人数,当初离开疏勒城的耿恭等26人只存活13人,他们“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幸存士兵惨状,史书记载只有这8个字!

6、这不是故事:气节比肩苏武

拥有不屈灵魂和坚强精神的玉门十三将士,气节比肩苏武。有人认为,相较于苏武的广泛颂扬,耿恭等人被忽视了,回归后尽管被称誉“不为大汉耻”,没有使大汉蒙羞,耿恭也仅被任命为骑都尉,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范羌为共县丞,其他9人只授了羽林之职。

这样的封赏是不是太低了?其实不然!骑都尉掌控羽林军,是皇帝贴身警卫部队的首领,秩比二千石。仅次于万石、中二千石、真二千石、二千石官职,相当于后世的五品。从边关中下级校尉,1年内升为五品大员,汉章帝的封赏相当高了。

原比耿恭职位更低的石修,越级提拔成相当于京城洛阳的副市长,秩一千石;张封成为掌管全国军需运输和供应的长官,秩一千石;范羌虽只是共县的副职,秩八百石,但共县隶属河内郡,是东汉最重要的军事战略物资基地。其他9人在羽林军中任职,待遇自然不低。

十三将士归玉门。从据守疏勒城那一时刻起,他们的命运看似已被注定,其实只是他们通向辉煌人生的开始。

只要心中有坚定信念和不屈操守,命运也会向你低头。

这不是故事!这是真实的历史!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其他网友回答

感谢邀请。

风雨千载,唯江山犹在,唯汉魂长存!

支持网上的意见:十三将士归玉门,是最值得拍摄成电影的,中国历史上最英勇悲壮的故事。

图二:伤痕累累的身躯下,是刚烈忠诚的大汉之魂!(油画《十三将士归玉门》)

事件简述

耿恭,字伯宗,东汉名将,扶风郡茂陵(今陝西省兴平县东北)人。云台二十八将耿弇弟耿广之子。少孤,慷慨有将帅才。

汉明帝时,他为戊己校尉,驻守车师后王部金蒲城,有屯兵数百人。

永平十八年(75年)三月,北匈奴进攻车师,攻金蒲城,耿恭以毒箭击退匈奴。五月,耿恭以疏勒城有涧水可以固守,移兵疏勒。七月,匈奴再次围攻,城中粮尽,煮弓弩、铠甲,吃其筋革,和部属坚守不屈。章帝廷议救援西域耿恭、关宠,司空第五伦以为国家新君初立,国事未定,不宜劳师远征。

图三:汉弩、以及汉家儿郎的不屈意志,是匈奴骑兵所需面对的最大挑战

司徒鲍昱说:“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又二部兵人裁各数十,匈奴围之,历旬不下,是其寡弱尽力之效也。可令敦煌、酒泉太守各将精骑二千,多其幡帜,倍道兼行,以赴其急。匈奴疲极之兵,必不敢当,四十日间,足还入塞。”

建初元年(76年),酒泉太守段彭、谒者王蒙、皇甫援率领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军队共计7,000人,赴西域救援,耿恭率领坚持到最后的26人和援军会合,又奋战3个月。到玉门关时,所部仅剩13人。时人称之为节过苏武。

当时的悲壮景象会关宠已殁,蒙等闻之,便欲引兵还。先是恭遣军吏范羌至敦煌迎兵士寒服,羌因随王蒙军俱出塞。羌固请迎恭,诸将不敢前,乃分兵二千人与羌,从山北迎恭,遇大雪丈馀,军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以为虏来,大惊。羌乃遥呼曰:“我范羌也。汉遣军迎校尉耳。”城中皆称万岁。开门,共相持涕泣。明日,遂相随俱归。虏兵追之,且战且行。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衣屦穿决,形容枯槁。中郎将郑众为恭已下洗沐易衣冠。朝廷的评价与封赏上疏曰:“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及恭至雒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雒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首先汉章帝给出的评价并不低:

“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

个人认为这已经是皇帝掏心窝子的表扬了,何来题目中的平淡之说?

其次,功利地看结果:从秩比600石的戊已校尉到2,000石的骑都尉,耿恭是高升了

元鼎二年,汉武帝设立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并称三都尉,各职均不止一人。其中奉车都尉掌管皇帝车驾;驸马都尉掌随驾车马。

骑都尉则负责监领羽林骑,羽林骑是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设置的建章宫待卫队)。也就是皇帝的贴身保镖,待遇和地位不消说,安全性也和边防部队不可同日而语。

不要忘了,“余九人皆补羽林”,汉章帝是把这支部队作为自己最值得信任的人,留在了身边。

再看几位副手的新职务

“张封为雍营司马”,雍营(雍县,今在陕西凤翔县一带)属于扶风都尉的驻地,雍营司马虽然还是司马一职,但统率的已经是中央军;

“军吏范羌为共丞”,被提拔为共县(今河南辉县市)县丞;

这个不难理解,以百战余生的老将来带兵,经验是普通将领难以企及的。

需要关注的是另一位司马,石修当上了雒阳市丞,这是什么官?

雒阳市丞为雒阳市长之副,市是指贸易市场,市丞是辅佐市长掌管城中市场的治安及度量衡等事务。

这算是被贬了吗?

我认为不是。

很有可能,石修已经伤残(或已经老迈),无法再承担军职。因此,作一个逍遥的闲官了却残生,是对老兵的一种安抚。

一种夕阳下的温暖。

最后是彩蛋:有理由相信,汉时的男儿血,不仅征服了敌人的兵戈,也折服了他们的心。

云台二十八将耿弇还有一个弟弟叫耿国,有个儿子名为耿秉(算起来是耿恭的堂兄弟),位至征西将军、度辽将军,封为美阳侯,多次征讨北匈奴并获得大胜。

同时,他与南匈奴相处,7年没有任何矛盾出现;死后得到的荣誉,不仅来自朝廷,也来自那无数健儿浴血奋战过的苍茫原野。

秉性勇壮而简易于事,军行常自被甲在前,休止不结营部,然远斥候,明要誓,有警,军陈立成,士卒皆乐为死。永元二年,代桓虞为光禄勋。明年夏卒,时年五十馀。赐以朱棺、玉衣,将作大匠穿冢,假鼓吹,五营骑士三百馀人送葬。谥曰桓侯。匈奴闻秉卒,举国号哭,或至灾面流血。

剺面:以刀割面流血,这是古匈奴人哀悼亲人、长辈、君主去世的一种风俗,表示忠诚及哀痛。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军魂,始于汉朝,中国人的硬气,始于汉朝!

什么叫军人?保家卫国是他们的使命,国家荣耀是他们的信仰,“忠勇”二字是他们毕生的追求。这样的军人,我们在两千年前就有!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耿恭单兵守孤城,十三将士归玉门,不为大汉耻!这个故事,你们应该要知道。

在《后汉书》中曾有这样一段记载:

“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耿恭以单兵固守孤城,当匈奴之冲,对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千百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这个故事虽然篇幅特别小,现代的人知道的也不是太多,但是这一段故事所代表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华夏人敬佩。

其实这个故事,我们需要从一个叫耿恭的人讲起!

耿恭来自于将军世家,这个家族曾经出了很多的将军,其先祖乃是东汉开国名将,汉光武帝刘秀手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耿弇。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了西域都护府,然后任命耿恭和关宠作为当时的驻守官员。

耿恭在西域仅仅用了一年,就立下了很多战功,在第2年春天的时候,他率领数数百人驻扎在车师后国的金蒲城,这一座城池是天山通往北匈奴的要道,如果大汉能够驻扎在此的话,那就能够牢牢锁住匈奴侵入西域的北道。耿恭驻守在车师前国柳城中的关宠牢牢锁住了匈奴通往西域的道路。

在刚刚经历过一战之后,汉朝军队退到了后方,匈奴这是又卷土重来。2万多匈奴士兵将金浦城严密围攻了起来,在随后的战役当中,耿恭牢牢把握住战机,利用很少的人就打退了匈奴。但是虽然坚守战取得了胜利,但是耿恭自己知道,匈奴士兵肯定还会再来的,所以金浦城是万万不能久待的。

思前想后之下,他把剩下的部队带到了疏勒城。地方曾经是汉朝军队修建的一个军事要塞,周围是依山傍水,地势特别的险要,所以非常适合进行防守。

果不其然没过多久,匈奴最终还是来了。由于匈奴心中一直憋着一口气,对方不相信几万人打不过汉朝的几百人,为了能够消灭耿恭所带领的士兵,匈奴采用了新的战术。可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在随后漫长的围城过程当中,匈奴一直没有把疏勒城攻下来。在此过程当中,汉朝皇帝驾崩了,车师国的人也叛变了。

在几个月过去之后,城中可以吃的东西已经不多了,战士们一个一个都已经死去了。但是城池仍然没有被攻下来,眼看着耿恭一直拒不投降,匈奴人开始想起了新办法,那就是给他找了很多的美女来当老婆,但是耿恭并没有就此屈服。耿恭的崇高气节彻底断送了匈奴人攻下疏勒城的决心。

此时局势越来越微苗,汉朝廷方面一直不愿意派兵增援。因为为了这些生死不知的人,劳师远征,实在不划算。但是最终,大汉王朝“不抛弃、不放弃”,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要这些戍守他乡的大汉将士们知道,国家不会放弃他们。

这是汉朝的血性,而下令派兵的那个人,就是汉章帝,可见他不是一个冷血无情之辈!于是,7000援军奔赴西域!

他们赶到柳州城,打败了匈奴与车师国的联军。最后援军不畏大雪高寒,又来到了疏勒城,耿恭他们等来了回家的时候。但是此时疏勒城的守军,能够回到中原的只有26人了。回家的路途当中,这26个人后来又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最终只剩下了13人。

“……吏士素饥困,发疏勒时尚有二十六人,随路死没,三月至玉门,唯余十三人。”

这就是“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

回国之后,汉章帝封赏耿恭一行人!

“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

关于这段历史,后世评价颇高,后汉书作者范晔将耿恭与苏武并列,认为西汉有苏武、东汉有耿恭。

余初读苏武传,感其茹毛穷海,不为大汉羞。后览耿恭疏勒之事,喟然不觉涕之无从。嗟哉,义重于生,以至是乎!以为当疏高爵,宥十世。——《后汉书》

显然,他认为十三将士这样的封赏待遇太低了。从精神影响来看,确实是低了,十三将士所表现出来的忠勇精神,大汉天威,应该要重奖

当然了,从制度而言,汉章帝这样做也没多大的问题,作为军人,为国守疆,乃是分内之事,算不得多大军功。即使精神可嘉,但也不能坏了规矩。

然而,这些都不重要,这段故事,不论是忠勇的十三将士,还是热血救援的汉章帝,那都是极其正面的形象。我们应该去歌颂,而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其他网友回答

其实无非就是赐予赏赐。汉朝将士在外守护。

后来安全回来,皇帝肯定要表扬一下,下旨表

彰。有官职的升官,没有官职给予官职,或者

钱粮。

大概事情是这样的:

公元74年,汉朝重新设立西域都护,任命耿恭和关宠为戊已校尉。

次年,北匈奴单于派兵进攻车师,杀死车师后王,转而攻打耿恭驻地,将其围入城中。

汉兵粮尽,陷入困境。他们煮铠弩食其筋革,拒绝匈奴的招降,坚守城池。

直至章帝继位,才出兵战败匈奴。当援兵来到耿恭守城时,城中仅余26人。

待随汉军回至玉门关时,仅剩了13人,

而且衣服洞破褴褛,一路病死不少。

玉门关守将感动得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

汉朝将领不畏强敌,坚决不投降,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表扬。

几个月过去了,城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把弓弩上用动物筋腱做的弦和盔甲上的皮革等都统统煮了吃了,战士们一个个死去,但要塞仍没有陷落,幸存者宁死不降,汉军大旗高高飘扬。

守城中郎将并给皇帝上疏为13勇士请功:

“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

恭至洛阳,鲍昱奏恭节过苏武,宜蒙爵赏。于是拜为骑都尉,以恭司马石修为洛阳市丞,张封为雍营司马,军吏范羌为共丞,余九人皆补羽林。恭母先卒,及还,追行丧制,有诏使五官中郎将赍牛、酒释服。

这是一种气节 一种不服输的气节,值得赞扬。

图来自网络,侵删。

其他网友回答

家天下的缺陷是不管是智者还是蠢货都可以坐龙椅。一国家要想立于世界不倒就需要人民舍生忘死去护佑,就需要英雄做为旗帜、路标。汉章帝的做法并没有给与英雄们太多的褒奖,做为一个国君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