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如何评价金庸的成就?为何去世后大家都在缅怀他?
优质回答:
金庸先生作古,表明一个武侠时代的结束!
自古以来文学就分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传统“纯文学”就是阳春白雪的,“通俗小说”就是下里巴人的。因此在这一评价标准下,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就归类于“下里巴人”的行列。很有意思的一个事例,前些日子一位文友对笔者说:我终于开始看金庸的《笑傲江湖》了。我疑惑地问:《笑傲江湖》早就出版几十年了,为什么现在才看?文友说:因为金庸的作品都是通俗小说,格调不高!——这其实是很多“传统文学”作家普遍存在的一个认识。
文学的意义是什么?几千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追问。有人说文学是“载道”的,有人说文学是“消遣”的。这些说法都很对!但无论“载道”还是“消遣”,有一个前提不能忽略,那就是我们的作品必须有人看、有人读,大众普遍能够喜闻乐见,只有这样的作品才是“好作品”!反之,一部作品如果单纯追求“格调高雅”、“阳春白雪”,看不起“下里巴人”的审美情趣,那它一定不是好作品!尤为主要的是,文学发展到今天更需要拷问一个“存在价值”的问题:我们写这个作品有什么“存在”必要?放在更大“历史维度”来看的话又有几何价值?
2005年,“世纪文学”评出了20世纪中国具有影响力的前60位作家,其中鲁迅评分第一,张爱玲第二,沈从文第三,金庸位列第15位。这一方面表明,金庸的武侠小说不仅在民间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在庙堂上也获得了积极评价。不能不引起足够重视!那么,金庸武侠小说的价值何在?
金庸的武侠世界不能仅仅当做“武侠”来看。主要在于,金庸把刻画的人物放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上,形成一种波澜壮阔的景观:历史并非完全由大人物书写,其中也有普通人参与,不乏慷慨悲歌之士。一如金庸所说:“时代越不稳定,人民生活越痛苦,这主题越是突出。‘人在江湖,身不由己’,要退隐也不是件容易的事。”《越女剑》写的是春秋战国;《射雕英雄传》发生在南宋;《碧血剑》是明末;《鹿鼎记》写得是康熙年间;《书剑恩仇录》是乾隆时期。
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人”就与国家、民族,有了紧密联系。侠义之士纷纷在激荡的历史大潮中上演一幕幕悲喜剧:郭靖舍身赴难,追求“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刘正风追求艺术自由,想金盆洗手而不得;令狐冲追求个性解放,放浪不羁;任我行独断专行而最终堕落;岳不群为达目的不择手段;而一班侠女就不仅仅与江湖联系在一起,而是还有个人“感情”:任盈盈喜欢在洛阳城里隐居,过一种琴棋书画般的生活,唯一看重的是爱情;令狐冲钟情于岳灵珊,但岳灵珊却痴情于林平之……人生在世没有什么圆满!
在家与国、情与义、理与势、历史与现实、虚无与价值之间的纠葛中进行灵魂拷问,是金庸武侠小说独有的魅力。一如在《笑傲江湖》的后记里,金庸写道:“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通过书中一些人物,企图刻画中国三千年来生活中的若干普遍现象……只有刻画人性,才有较长久的价值!”——人性,是解开金庸全部武侠小说密码的总钥匙!
正是建立在“文学是人学”这一基础上,金庸笔下的人物才具有了鲜活生命力,成为一个个“典型”:崇高的郭靖;可爱的黄蓉;崇尚霸权的左冷禅;虚伪透顶的岳不群;唯我独尊的东方不败;老顽童、灭绝师太、冲虚道长,几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独特而复杂的个性,脍炙人口!
别林斯基在谈论“典型人物”时认为:没有典型化就没有艺术,唯有通过典型化才能把生活真实变为艺术真实。塑造典型是艺术的创作标准之一。典型不能脱离环境,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
金庸的武侠小说几乎都是“大部头”。《天龙八部》和《鹿鼎记》有150多万字,《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也有100多万字。如此大的规模,如此繁复的故事情节,没有一种掌控全局的笔力是绝难写出来的。以《笑傲江湖》为例,里面有名有姓的人物近200个;大故事里有小故事:大结构里有小结构;语言半文半白,通俗易懂;故事节奏明快,行云流水。不仅塑造的人物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各项美德和各种缺陷,更在艺术形式上夹杂了很多诗词曲赋,这种写作手法是源自《红楼梦》的!而金庸小说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不仅实践了曹雪芹写作是“悦人耳目”的通俗理念,更实践了“满纸荒唐言,谁解其中味”的正统“载道”理念!
其他网友回答
我认为先生之最高成就在于:让60后、70后、80后、90后,甚至00后,接近横跨半个世纪的数代人、数亿人树立了忠孝仁义的价值观。
挽查良镛先生
星陨南庭运数穷,江湖缟素历秋风。
侠之大者酬邦国,情见真章无黑红。
前辈虚弹倚天剑,后人难挽射雕弓。
遗篇莫作消闲睇,识取胸襟大不同。
其他网友回答
他的武侠不仅仅是武侠。更是传承着中国古典文化得美。本人最喜欢天龙八部。将民族大义,个人恩怨,英雄平民描绘的如此生动感人。也可能只有金大师做的到。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他的作品随着时代得发展也会成为经典。最后向武侠泰斗致敬,向这位绝代宗师致敬。惟愿他武侠梦能够实现。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代代想传。
其他网友回答
首先,金庸先生的影响力和一般的作家肯定是不同的,作为武侠小说作家的成就自不用说,在商界,《明报》也算是香港早期的上市公司之一,开创香港了文人经商的先河,查先生还关心大陆改革开放事业,曾受到邓小平接见,私交甚好。热心香港回归,还是香港基本法起草小组的委员,所以不难理解金庸先生的故去会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人、香港政府、新华社、浙大等都有送花圈的。
其他网友回答
金庸先生走了。
世界本已如此荒凉,时光却还要不断地抹去仅存的色彩。
想当初,少年时,相信英雄不老,大侠不死,正如浩然正气,长存世间。这样不真实的信念,却真正切切地建立了几代人。
“只有在梦想中,人才能真正自由,从来如此也将永远如此。”
在《死亡诗社》里,基廷老师用反驳的语气说出了这句严肃的真理。
有些人的存在,就是为了解读人生的真理,比如金庸。
他名震天下,但他从来没有给予我们什么东西。心灵的“自由”是一种生命里的价值状态,一种自己清楚、余人不知的美妙体验,不是什么“东西”。
现在他一个人走了,无数人的心里有一个座位空了。
然而他给我们创造的那个平行时空,还会继续存在。因为曾经有他,我们这些人相当于活了两辈子。
未来还有更多的中国人,总会自觉不自觉地探头进去,感受那个英雄气驰骋纵横的世界。
浪漫主义大师
生活总是艰难的,今天也一样。
不过,从平均水平看,今天是中国人自有文明以来生活得最轻松的时期,我想这应该没有疑问。
智力的发展和道德的产生,让人类超越了自然界,超越了动物性,可以把握自身的命运,不再绝对被自然所支配。
但超越不是摆脱,对命运的把握也始终是有限的。寻找食物,防御严寒,免除恐惧,谋求更好的生活,始终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文明越进步,人就活得越累。
然而正因为人超越了动物,所以果腹御寒、遮风避雨、锦衣玉食、前呼后拥,都不是人生活着的真正意义。
真正的意义在于爱,在于美,在于精神上的幸福体验。
爱、美、幸福,都是浪漫的,然而人世间哪来那么多的浪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文学给予我们的,就是在现实的、轮回式的生活之外,一种想象出来的意义支撑。从想象这一文学的灵犀来源看去,一切文学,都是浪漫的。
金庸就是一个浪漫主义大师。
我们成长的时代,中国已经变轨,现代化开始进入高潮,但物质仍然匮乏,我们的父辈、祖父辈,那就更为艰难。
如果你曾经从土地里刨出红薯,在衣服上擦一擦泥土就大快朵颐,如果你曾经从青纱帐里掰下苞米,连苞米胡须都没来得及清理就放肆地啃咬,你就会明白对于千万百姓,浪漫是怎样的一种奢侈。
金庸这种人,是上天派给中国人的——写到这里我饮了一口酒,敬身在天堂的金庸先生。
上天让他们来,用一种并不奢侈的方式,让所有认得汉字的人们,都可以体验浪漫的感觉。在过去的乡村,你很难找到“正统文学”,但金庸、古龙,却很容易在某一家人的枕头边发现几本。它的封面可能很庸俗,为文学家们所不齿,但它给中国社会的普通人打开的那个世界,神圣、光洁,超过任何赞美诗。
人这一生,难得碰见一个称得上英雄的现实人物,但在茫茫人海,英雄出没。金庸用他的写作告诉我们,你的人生也许很平庸,但没有关系,你也是有价值的,每一个人只要一心向美,知道爱的意义,他就是有价值的。爱与美、正与邪的大道理,有非常深刻和严密的逻辑论证,但你不需要理会这些,也一样可以懂得。
金庸的写作就像在宣示:我来告诉你吧。
他提醒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今天的中国,同样如此,我们可以任由岁月平静,乃至无聊,但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英雄在担当,个人可能无聊,世界并不无聊。
他的小说里有爱有美,区分正邪,同时还有民族、家国,在一种大历史的背景下,讲述人的生存可以达到的极致状态。
郭靖襄阳抗敌;乔峰舍身成仁;丘处机千里追凶。
杨过历尽人间冷暖,赤子之心从未片刻改变;小郭襄被国家敌人绑架,面对血腥战场,高呼“父亲,孩儿不怕!”
……
多少人在阅读中被塑造,多少人在阅读中被点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