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北洋水师的覆亡,谁才是千古罪人?
优质回答:
李鸿章。
其他网友回答
北洋水师的覆亡,相当多的人应该担负责任。主要责任人应该是慈禧太后,其次是李鸿章。
慈禧太后认为既然已经有了铁甲舰,而且吨位战力皆是亚洲第一水准,那么后续的海军建设就没有继续努力的必要了。因此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和其他消费。
这是慈禧的认知错误,毕竟是封建思想不开放和对新生事物认知度不够造成的。一个被封建思想教育下的老太太,并不能期望她有多高的理解和参透。维护皇权和自身地位的巩固这才是她所考虑的事,但她是决策者,应负有领导责任。
李鸿章虽然是一代名臣,创立北洋舰队也是他洋务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北洋的后续建设没有给出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这是他失职的地方。这也包括了诸如军火的添置和遴选,对敌人实力的发展和评估,及对应办法等等。这些责任是推卸不掉的。
丁汝昌作为主管领导,对敌人动机和意图做出错误判断,这也是重要的失败原因。在高升号出航前就应该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做出相应预案。指挥协同上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安排,因此导致甲午海战北洋的仓促上阵。无论他后来如何壮烈,但是他的责任并不能忽略。
战端一开,各方面,各兵种的协调也不到位。有迟到的还是鱼雷艇临阵脱逃的,这些和平时部队的训练和思想教育都不到位。北洋之败是各种因素掺杂的失败,无论刘步蟾邓世昌这些名将有多么能打,但是结局却早已确定。
装备落后是怪慈禧,北洋多艘主力舰围攻吉野号都没有打沉,可见那个时候的北洋舰队已经落后了。北洋用的是重炮,日本人是速射炮,这样的情况在海战中几乎等于武器的代差。打不赢不奇怪。
中国人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现代海军,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诸多名将,在这次海战中几乎一战尽殁。也正是因为这场海战,打的中国人近百年都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这些人不是责任人,是民族罪人。
其他网友回答
再粗壮的大树,如果根烂了,它一定会死掉,只是时间问题。等它死了,一个小小的外力就能把它推倒,这还是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乾隆皇帝要对北洋水师的失败负责,因为他是皇帝,帝国的掌舵人。方向错了,大船撞冰山就不可避免,一样的道理。实际上清朝的衰败正是从乾隆开始的,只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到北洋水师的光绪年,已经是濒死状态。可能有人不同意,没关系,个人看法。
北洋水师成立于1888年,共有大小作战军舰25艘,其他兵力若干。刚成立时,在亚洲妥妥的第一,在世界也不差,那可是清朝把家底子都豁上了,连买带造建立的。1891年5月,北洋水师的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六舰到访日本马关、横滨,那时的日本海军刚刚起步,他们深受刺激。从此,日本励精图治,不多的时间,就建立了更先进的海军。1894年~1895年,清朝在黄海海战中惨败,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他们为什么输得这么彻底这么惨?以下原因。
1、没有建立自己的工业,或者说没有进入工业化;而日本则搭上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末班车;
2、国力虚弱,没法购买、建造更先进的军舰、武器;
3、清王朝沉醉在虚无的中央大国的梦里,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但北洋水师覆灭,清朝自己也很快就覆灭了。
这一切就是开始于乾隆朝的。乾隆继承了一个强盛的王朝,外忧内患基本可控,国家财政充盈。但乾隆不思进取、沉浸在天朝大国的虚荣里,耗光了国家的财富,伤及发展根本;奢侈糜烂,养成了贵族糜烂的生活习惯,整个国家没有一点尚武精神;自吹自擂,拍马屁的人说他是英明大帝,他自己也说自己是十全老人,以致后来的主政者不敢改革;利益既得者也反对改革。乾隆时期,特别是后期,清朝已病入膏肓,后来只是在苟延残喘罢了。
清朝从1644年开始算的话,乾隆朝是中间阶段。在他父亲雍正时期严酷的统治下,康熙后期的国力凋零、官员腐败都改变了许多,西部边疆也稳定不少,只剩下一些比较弱的分裂力量等着乾隆去建功立业。一开始,年轻的乾隆也的确有所作为,在雍正朝的基础上干了不少实际的事。
乾隆中期以后,变得好大喜功、生活奢华,他要展现天朝上国的光辉。在他的带领下,全国奢侈风气大涨,各地大兴土木,官员又开始贪污腐败。反观同时期的沙俄的彼得一世,却在励精图治,有远大的眼光。虽然沙俄的土地比清朝多得多,但彼得一世还是心向大海,摸索发展工业。这与天天沉醉在制造繁盛巨典的乾隆简直不在一个层次。如果这时的乾隆可以像初期那样有所作为,清朝也不至于到后期那样可怜。
从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康熙到雍正,这些皇帝还真没有忘本,八旗军队还是很能打仗的。但到了乾隆时期,也许是天下太平,清朝的军队逐渐成了摆设。王公贵族们天天提笼架鸟、眠花宿柳,他们祖先的尚武精神在就随着老一辈的离去,也远远的不见了。后来八国联军,清朝的八旗军没有一个能打的,倒是蒙古的莽撞王爷僧格林沁还有点拼死的血性;太平天国,一个简单的农民起义,偌大的清朝八旗军居然望风而逃。一个没有骨头的王朝,从乾隆朝开始。
到了乾隆晚期,他专宠权臣和珅,国家腐败不堪,“一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就是从此而来”(“州县有千金通融,则胥役得乘而牟万金之利;督抚有万金之通融,州县得乘而牟十万之利” ),国家的根本也是从此坏了,财富枯竭,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在吃老本,而这个老本还不是很雄厚。吏治腐败、国力空虚,农民活不下去,国内矛盾空前激化,但国家却关着大门,得过且过。这是乾隆晚期的特点。而同时期的世界,美国已经打了独立战争,产生了“宪法”,英国已经发明了蒸汽机,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到来。
要命的是乾隆还非常看不起外国这些东西,谓之“奇技淫巧”。实际上,如果他是个睿智的人,一定能看清这个世界大势。但是他不是,他津津乐道于自己执政时间最长,还虚里冒套地提前退位,当起了太上皇。他还封自己是“十全老人”,这就是给后代立了一个样板,任何和他那个落后思想冲突的东西都是不对的,搞得他的子孙不知道怎么办好,再加上他的几个后代也不很争气,国家就这样,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
说什么“康乾盛世”,实际是“衰道之始”。一般的人不会影响国家的命运的,问题是皇帝。正是乾隆时期国家系统性的“闭关自守、不思进取、奢侈糜烂、尚武尽失”,清朝走上了一条不归路。即使又来有什么“洋务运动”,也只是回光返照,没法改变根本,更没法改变农业文明打不过工业文明的现实。
没必要神话某个历史人物,乾隆晚期如果有年轻时一半的作为,后期的北洋水师也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其他网友回答
甲午海战是大家不愿提到的,觉得是一件耻辱的事情,因为我们败给了日本。但是。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有很多值得探究的。很多人喜欢简单的把这个罪责归到李鸿章或者慈禧身上。可是在战争没开始的时候我们就已经处于劣势了。并不是说武器装备其实没有差到拉开代差的地步。而是我们的思想已经处于劣势了。中国的北洋水师将领们其实已经很英勇了,但缺少一定的谋略。对于战争的各种结果预料的不充分。即使战败也。不能够损失如此严重,即使当时有一些撤退的能够保留实力,也不至于让日本海军如此的肆无忌惮。而且日本一直是处心积虑想要打败北洋水师的。他们在做了大量准备之后,是带有一种赌博心态的。当时采用的阵法也是不一样的。而北洋水师本着大国海军的心胸。想要公平的对决。还想用雁翎镇进行大炮对决。结果被对方集火攻击。当时。中国的两艘主力舰。定远和镇远在世界级的海军范围内都是高水平的舰艇。对于现代海军军事战术的缺乏导致了当时北洋方面的思想更加保守。所以对日本的作战。才会输的那么惨。
对等的看,当年英国的纳尔逊。通过剑走偏锋的直插对方T头赢得了海战。走了一招非常险的棋。他成为了英雄,却并不是大英帝国海军的中流砥柱。大英帝国的海军也是在求稳。并不想和敌国进行大决战而是通过自己强大的海军实力和遍布全球的殖民地。进行国力的比拼。
所以,当时和日本进行海上对决本身就被拖入了日本的赌局。只有两种结果,而中国其实都不愿意接受。一种是日本战胜,就是成为现实的甲午海战的耻辱。另一种即使日本战败。日本的地位也不会下降到哪里去?毕竟中间隔着日本海峡,中国也很难对它们进行实质的打击。而且弹丸之地。也没有索取的必要。这就好比一条狗来咬你。你和他打赢了你也不是很光彩。
其他网友回答
中国历来的保守思想。几千年的历史,每次改革总会被保守势力扼杀,皇权至上,既得利益者百般阻挠,新思想总是无法顺利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