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清晚期光绪皇帝如何才能挽救大清行将灭亡的命运?
优质回答:
光绪的死穴:管理靠权威越来越不行了。
光绪皇帝遇到的第一大难题是什么?就是大家不搭理他的圣旨 ,一百多天他发了那么多份圣旨要变法,而封疆大吏面对圣旨都跟耳旁风似的,觉得这是小屁孩在胡闹。所以光绪皇帝痛感自己没有权威。这时康有为就给他出了一个主意,叫大誓群臣。康有为说:“想变法,行!得把所有的臣子聚起来。问大家国家还要不要好,要不要奋发图强?如果要,来跟我喊口号:变法!变法!”这种试图通过权威把想法统一起来的方法在光绪身上是行不通的。清朝在地方上本来有套精巧有效的分权制衡机制,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等地方大员,各司其职,互相牵制。但是随着太平天国起义,湘军、淮军要和太平天国打仗,要招募军队,要筹集经费,要快刀斩乱麻地处理各种事务。没办法,总督只能一元独大,大权独揽。所以,地方上的权力,就渐渐围绕着掌握军权的总督集中。四大衙门互相牵制的权力布局,就不能为继了。所以光绪时期中央本就权威不足,再加上他一直处于慈禧的阴影之下,亲政时间不长,能有多少权威。
如果在今天这个互联网时代,光绪就会知道,你想做一件事情,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大能量,而是有多少人在心底里打心眼里就愿意去帮助你,不管你的地位有多高,都是这个规律。
慈禧就知道这个道理。她在和恭亲王奕訢共同主持洋务变法的时 候,遇到阻力跟戊戌变法的时候是一样的。很多老臣那个时候的观念比1898年的时候还要腐朽、陈旧和保守。当时慈禧和奕訢商量要在京师设立同文馆,这是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高等学府,主要以正途出身的新榜进士或下级官员为招收对象。消息传出后,士大夫们大起非议,作为内阁大学士兼同治的帝师,倭仁的反对声最为激烈,他上奏说,“天文算学为益甚微,西人教习正途,所损甚大”,又说:“立国之道,尚礼义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以倭仁的 声望和文才,那些守旧派士大夫们将此奏奉为经典,广为传诵。
不过,恭亲王抓住倭仁折中的这样一句,“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何必师事夷人”,说倭仁既然认为不必师事夷人,想必有这样的洋务人才推荐,于是他故意上奏慈禧太后,让倭仁保荐精于西学的中国教师,并请倭仁来主持同文馆。
慈禧太后当时在洋务事业上和恭王颇有默契,她似乎也想有意为难一下老夫子,于是半认真半戏弄的批准了恭王的建议。这下轮到倭仁傻眼了,他当时不过随口说说,他哪里知道什么洋务,又哪有什么人才可以推荐呢?倭仁反被弄得焦头烂额、狼狈不堪。同为帝师的翁同龢在日记里记述了倭仁窘迫与尴尬,试录几条:三月二十二日:倭仁辞职未获批准;二十四日:倭仁再辞职仍不批准,他和恭亲王谈了几句,几至拂衣而起;
二十五日:倭仁无法辞职,只得受命而出,当时老泪横流,把同治弄得惊愕了半天;
二十九日:倭仁上马眩晕坠落,靠坐轿才得以回家,回去后痰迷心窍,几至不语;
四月十八日:翁同龢去看倭仁,见其“颜色憔悴,饮食甚少”;
五月十二日:倭仁请开缺,慈禧太后命“赏假一月,安心调理”,仍未批准辞职;
六月十二日:倭仁再请开缺,慈禧太后这才“准开一切差使,仍以大学士在弘德殿行走”。翁同龢最后在日记中说,倭仁听到这个消息,“为之额手称庆”,总算是长出了一口气。你看她对这么顽固的保守派就用这一招,我让你自己知难而退。
但是很可惜啊,三十多年后的光绪皇帝不会这一招。按照光绪皇帝的办法就是叫过来训话,骂一通,要求你一定要跟我上下同心。
那么光绪应当如何做呢?
方法一:利用周边的力量不管是管理,还是平时为人处事,跟他人博弈,只要你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要达到,我们最核心的不是加大自己的力量,而是怎么调动周边的力量。
比方说光绪皇帝就是灯下黑,他最没有看到他最应该利用的力量-慈禧。你想慈禧当权那么多年,全中国几乎所有的官吏都是她一手提拔的,那种政治权威如日中天。而且她是撤帘的太后,此时也不当政,她的位置相对来说比较中立和客观。光绪皇帝第一个应该争取的就是慈禧的支持,而不是让慈禧最后被反对派和保守派给争取走了,所以这是戊戌年间光绪皇帝最大的战略失误。
比如说当时礼部六品主事王照。王照就上书给光绪皇帝讲了这个观点,但是这个上书后来惹出很多事,包括后来的戊戌政变都跟这个上书有关系。这是后话咱们不提,就说这个奏折本身的内 容。王照就说两宫要和,你们得达成共同的政治意愿。甚至有这么一层意思:皇帝你得学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你应该挟太后以令天下,这样你变法的政令就容易推行。王照甚至说,皇帝应该带着太后到东西洋去考察,把全世界跑一遍,然后你们娘俩在路上达成的那些共识,回来后再借用太后的权威把它推行下去,这样变法就容易得多。
但是光绪皇帝怎么做的呢?他像是一个等待老师批改作业的小学 生。我在宫中独立办事,您看这事我能不能办得好。他这种等着太后打分的这种心态就不对了,当然太后没有抓到手。所以在戊戌年间,光绪就应该天天就自己的变法主张一条一条跟太后讲,太后不想听也不行,拽着她的裙角说我们是娘俩,你就得听,你还得给我们出主意,老人家你得给我们把把脉,给我们助助阵等等。但是光绪皇帝好像就没有这根神经。
有人说慈禧守旧,那洋务运动还不是有慈禧的支持。有人说慈禧岁数大了,难免老糊涂。也不对,为什么?1902年庚子事变结束回銮北京之后,她干了什么?是掀起了急风暴雨式的改革,光绪皇帝在戊戌变法期间没搞成的事,她全给干成了,什么废八股,包括成立各种各样的现代部门,包括设立警察,甚至搞宪政,这都是老太太自己发动的。有人说慈禧恋权,但是恋权与光绪冲突其实开始并没那么大。当光绪已经亲政,慈禧在颐和园颐养天年,同时又能对外朝有所掌控。这种母子一体的政治格局其实对他们俩都是最好的选择。
什么叫母子一体?你想,1875年开始,慈禧把光绪那个时候才三岁,接到宫里,那就一直对他非常好,生怕重蹈以前同治皇帝的覆辙,不听管教,所以自己管,包括自己喂吃,自己管他穿衣服。光绪皇帝小时候还有一个毛病,就是那个肚脐上经常淌黄水,所以慈禧太后是自己帮他处理;一旦天打雷,皇帝一害怕,慈禧太后把他抱在怀里,把他养大。所以她自己还写过一首诗,叫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母子感情说实话也是真的。这个母子感情在政治上的体现就是母子一体,所以为什么在1889年的时候,就是光绪皇帝要亲政的时候,慈禧的态度非常坚决,我操劳了半辈子,我也该歇歇,好不容易造个园子,我玩去喽,所以光绪皇帝你反正成人,你就自己干吧。从1889年一直到1898年将近十年,朝廷的办事体制是怎么样的呢?就是大臣的奏折上来,光绪皇帝是可以自己处理的,他有皇帝的全权,因为亲政了嘛。但是在归政的时候,他们母子俩也商定了,你处理完了之后,那个奏折,包括那个上谕,要发给慈禧去看一眼,这叫事后的监督权。这事可以理解吧,对吧?一个老政治家在背后帮你把把关,帮你把把舵,这是一个正常的安排。如果这种母子一体的政治结构往下运行,那是一点问题也没有,可以一直混到慈禧死,光绪自己掌权。
但是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梁启超等弄出个帝党、后党。康、梁对于高层政治的那种理解,和高层政治的真实状况之间有着巨大的话语系统上的反差。后来有的历史学家就嘲笑康有为这一派说:康有为那种对政治观点的认知,基本上就是一个农村土老帽的乡村绅士看了几本小说、戏曲之后对于宫里政治的理解。所以康有为最终异想天开的想“围园杀后”,实在不足为奇。中国几千年的政治运行到清代后期已经是一种定型的方式了。皇帝一定是以孝治天下。皇帝和自己的父母之间关系不好的例子在宋代以后的历史上,我们几乎没有看到过。比如说如果父母还健在,即使你是皇帝,你也要去每天请安,去陪他吃早饭;看戏的时候你要陪着。这几乎都是皇帝的法定义务。那光绪皇帝靠几个小臣通过一场军事政变把老太后给抓起来,这件事情在当时的舆论界是根本接受不了的。所以说两宫之间的政治立场的协同,其实远远超过了外人的想象。但是你不能拦着康有为这些人一厢情愿的继续想象。康、梁所谓传闻“荣禄定计要在太后和光绪在天津检阅新军时实行政变”,慈禧真的要废掉光绪有那么费劲吗?后来慈禧闻悉“围园杀后”之事,大怒之下发动戊戌政变,慈禧一还宫,直接把光绪皇帝和几个亲近大臣叫来,然后把这个儿子数落一顿,然后宣布训政垂帘,哪还要借什么军队和荣禄之手?
方法二:借助底层的力量任何改革,你想要做一件事 情,重要的是所有人的意愿跟你一样。那怎么达成一致?就是要造就一个跟所有人意愿不一样的落后分子,你用各种方法让这个落后分子自己去显形,最后让所有人都觉得对这个人反感的时候,你把他剔出我们的队伍,你就可以达成你要的那个方向,并激发大家的热情了。这就是利用底层的力量。
光绪皇帝当时也应该这么干。我们变法,然后在各个省每个月都排名次,看大家变法的成效怎么样。然后有一些人老是不行,你就给他机会,再给他机会。皇帝天天干活,累得满头大汗。这个时候有一些忠君爱国的分子就会出来说,你看看你们这些人,没有天良啊,皇帝天天为变法这样,你们还落后。这个时候你再给他处罚,大家觉得,原来这个事儿是真的,落后是要挨打的,大家就会跟上这支队伍。所以这也是光绪可以利用的力量。
方法三:利用中层之间的协作力量
还有一种力量是中层和中层之间的协作力量。说到这个话题我就要给大家推荐一本书,就是台湾曾仕强先生写的《中国式管理》。对比针对光绪皇帝当年面对的情况,曾仕强就举了个例子。一个公司有两个职业经理人,王经理和李经理,都很强势很能干,都是你的爱将。但是有一件事情,他俩总是谈不拢,意见总反着的。比方说王经理提了一个方案,李经理不同意,身为总经理的你怎么办?你明明是支持这个方案的。开会的时候,你能把态度亮出来吗?你亮出来,对不起,你只是一个打分者,你是一个是非的评断者,这个目标你还是达成不了。因为就算这个方案对又如何?李经理不支持,他就会捣乱。有的人成事不行,但是给你捣捣乱让你这个目标达不成还是可以的。
所以即使你支持他都不能说,因为这和你的根本利益冲突,你要的是目标而不是是非。那作为总经理怎么办?开会时你就说:你看你们俩意见不统一,这个事怎么办?那就再商量吧。会议停止。
所以很多人说中国人开会太拖拉,老是议而不决,这跟中国人的人际交流的特色——大家都不愿意当面伤面子有关系。那接着怎么处理 呢?把王经理叫到办公室说:“小王啊,你这个方案呢,我是同意的, 我甚至很偏向。但是呢,我要批评你。你看人家李经理为什么不同意 呢?你要争取他的同意,你什么时候争取到李经理的同意,我什么时候就公开支持你。”你看这也光明正大吧。
你就等着王经理跟李经理去沟通。等他俩沟通完,你再把他俩叫到一块儿坐着。哎呀,上次我没睡好觉,我也没听懂你们俩的矛盾是什么呢?你们俩再说说。你放心,这个时候王经理和李经理会异口同声地 说,我们俩没什么矛盾,我们俩只不过强调了事物的不同侧面,实际上我们俩是为了把这个事想得更周到而已。
你看当他们同心合力的时候,也许一个不太完美的方案,往往因为这种更强力的协作,可以得以推行得更加顺利。这才是管理者、当政 者、对目标负责的人应该有的策略;而不是公开地打一方拉一方。光绪皇帝当时也没有这样的智慧。
方法四:为人处事的策略
我们在社会上跟他人相处,你非要用自己的力量去跟他们博弈吗?这种博弈,因为你可能是弱势,可能环境的偶然因素,会让你的博弈失败的。
最好的博弈方法是什么?调动周边因素、周边的人、各种民意,各种有权威的人,甚至是未来的力量,能用的力量你都可以调动起来。
最近我听一位企业家讲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解说。他说“唾面自干”这个词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我们过去说唾面自干,就是别人唾你一口唾沫,你擦都不擦,让这唾沫在脸上干掉,说这个人实在是太委曲求全,太怂。当别人唾到你脸上一口唾沫,我们最正常认怂的举动是什么?擦掉就算了。什么叫唾面自干?我要让所有周边的人都看到,你把唾沫唾我脸上了,我等着它风干,我不动。虽然我的姿态非常低,但是要知道,周边的情绪正在酝酿。当所有的人都知道他没理,他在欺负你的时候,你其实已经获得了反击的力量,只不过反击的时机由你控制而已。所以唾面自干,比唾到脸上擦掉是一种更为强硬的姿态。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光绪皇帝没有强大的治国能力。
现在,设想这个问题,若光绪想要救清朝于水火,延长寿命,可以做以下措施:
第一,软禁慈禧,保守派官员一律不用,革职查办,推动维新变法,消灭一切阻碍力量,既是变法,一定要从上而下带动变法。
第二,培养自己的亲信,重用维新人才。
第三,重用留学人才,大力发展科技,不可简单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同样是以科技兴国,但要有自主研发的科技。
第四,农商同样重视,不可一味地重农轻商,刺激经济发展。
第五,废除八旗军制,改学现代军事,敢于同国外列强作斗争。
第六,查贪腐与无为官员,不养蛀虫,严厉惩治腐败分子。
其他网友回答
1、掌控军权:枪杆子里出政权还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没有军权,其他什么都是空的。慈禧为什么能够掌控朝局,很大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手里有兵的荣禄支持她,袁世凯就是荣禄手下的兵。
2、掌控政权:争取满族中进步的大臣的支持;同时争取进步的汉族大臣的支持。慈禧后期对汉族大臣打压严重,卖弄平衡术,是可以利用的点。而不是靠在朝中无根基的康有为等人,在地方上也没有官员支持,变法中发布了很多政令,基本没人遵照执行。
3、徐徐图之:先争取朝臣支持,许以利益,慢慢建立自己的威望和权力。天下熙熙,皆为利往,变法会触动很多人的利益,要恩威并施,拉拢一部人人,打压一部分人,慢慢变法,徐徐变强。同时掌控舆论,为变法造势,争取底层的支持。
4、重视外交,摒弃自大或者自卑的心态。西方列强也并非铁板一块,互相之间的矛盾也是可以利用的点。但是弱国无外交,运用外交可以争取一定的空间,但是本质还是要强大自己,但是强大也非一朝一夕能够办到。
5、积累到一定程度,转变政体,制度是根本,只有制度改变了才会真正强大。中国有一定的战略纵深,前期让出去的再一点点的夺回来,拳头大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