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建文帝有没有死在靖难之役中?
优质回答:
谢谢邀请!
明代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的下落,是个历史之谜,《明史》称其为自焚,野史笔记称其逃逸,没有定论。
在海军史、航海史研究领域,则另有一种观点。即燕王朱棣夺位后,实际上对建文帝究竟的下落也没有准谱,所以才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活动。
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活动并不是商业举动,也不是开疆拓土,而是一种政治巡视或示威,同时寻找建文帝的海外下落。因为当时有传闻建文帝的余党在南洋地区集结反叛势力,明王朝通过这种“巨舰外交”,威慑南洋诸国不要支持叛党。而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也确实曾在南洋剿灭过一些规模很大的“海盗”势力。
如果这种推论能够成立,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郑和船队几下西洋后,其航海图会被销毁。因为这种航海图如果存世,就给了后人寻找建文帝余党的路线图。
其他网友回答
说点不一样的,说一下阴谋论!
建文帝朱允炆死了,而且是被朱棣所杀!废话少说直接从建文帝削藩开始,建文帝削藩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对他们的叔叔们流放,打入牢狱已是常事。这不是削藩,这是削头,燕王朱棣自然也知道这一点,他不会坐以待毙,只能放手一搏。
耿炳文是太祖朱元璋时期的老臣,十分擅长守城。在耿炳文率军平定燕王之前朱允炆专门找过耿炳文谈话,其他的不重要,主要的是其中的一句话;勿要使朕背负杀叔之名!这句话看表面意思看似朱允炆尚且念及骨肉之情,其实不然。这句话有两个意思;
一、就是表面意思不要让我背负杀掉亲叔叔的名声,就是说可以放他一条生路,免得背负千古骂名。
二、就是不要让我背负杀叔叔的名声,在战场上就弄死他,反正我是仁至义尽了,拍拍屁股关外何事!
耿炳文是怎么做的呢?
耿炳文是按照第一种意思做到,与朱棣交战中真的就不惜一切代价遵守这道“御令”。
耿炳文是不是真的没明白建文帝的意思?
当然不是,耿炳文也不是傻子,朱允炆削藩时的所作所为他又不是不知道。难道他耿炳文真的傻到真的以为你朱允炆会顾及骨肉亲情?别闹了好吧?大家都是成年人!
耿炳文为什么还是遵照表面的意思做呢?
耿炳文老奸巨猾当然不傻,你朱允炆不能背负杀叔这个骂名,我耿炳文难道就能背负杀皇叔之名吗?说一千道一万我耿炳文是臣,你们是皇亲国戚。 就算我真的背负了杀明朝亲王之名,他日你朱允炆能放过我?到时候还不是箩筐一甩帽子都扣我耿炳文头上了。所以,“懂”,装“不懂”才是对自己最有利的结局。
建文帝去哪里了?
燕王大军攻破南京不久就把建文帝处死了,当然这不能被人知道。所以建文帝只能因乱而死或者失踪。但失踪对朱棣来说才是最好的结果。结合朱棣“清君侧,靖国难”时的种种作为和夺取帝王后对待建文帝前臣的作法来看朱棣肯定不会对他的亲侄子心慈手软的。
朱棣攻占南京后,左佥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朱棣下令夷其九族,尽掘其先人冢墓。又籍其乡,转相攀染,致使村里为墟。后遂泛指朱棣穷治忠于建文诸臣之举。如方孝孺被灭十族,谪戍者八百七十三人,外亲坐死者复千余人;练子宁之死,弃市者一百五十一人,九族亲家之亲,被抄没戍远方者又数百人;陈迪之死,远戍者一百八十余人;司中之诛,姻族从死者八十余人;胡闰之死,全家抄提者二百七十人;董镛之死,姻族死戍者二百三十人;卓敬、黄观、齐泰、黄子澄、王度、卢原质等之死。《邢台县志》记载,“靖难兵起,传檄征响,秀(邢台地方官方秀)抗不应”。由于各地人民的大力抵抗,燕王的军队连受挫折,引起了燕王的极大愤怒。于是每攻一地,便屠其城,赤其地,残无人道地屠杀百姓,即所谓“燕王愤甚,燕京以南,所过为墟,屠戮无遗”(《南宫县志*兵事篇》)。另外战争期间人民大量外逃,也造成河北人口急剧减少。史书上记载“青燐白骨,怵惊心目”,“长淮以北则鞠为草莽”。当时景状之惨,可想而知。
当朱允炆出于劣势时成派人像朱棣乞和,却被“清君侧”的朱棣果断拒绝了。说明朱棣在起兵的那一刻起就认得了不是你死就是我亡。而朱棣夺取大位后也废除了建文朝的年号,更把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
之后朱棣派遣三宝太监郑和下西洋,对民间放出的消息是“皇帝猜测建文帝逃到了海外,名义上派郑和扬我国威,和各国建立友好关系,其实就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帝王愚民在历朝历代是再正常不过了,可朱棣愚民是把天下百姓糊弄后还人天下人以为自己很聪明。可谓是把愚民之术发挥的如火纯青。可见朱棣城府谋略比建文帝可不是高出一筹。退一万步说即使前几次真的是派郑和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那又怎么会会大张旗鼓?要搜拿朱允炆还唯恐朱允炆不知道?这也说不过去。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明史·成祖本记》
朱棣不是一个好人 ,但他却是一个好皇帝!好人是难做好皇帝的!好皇帝不仅只是雄才大略之人更是极其厚黑,擅长诛心之人!
原创内容,感谢阅览!如有误笔,烦请斧正!
其他网友回答
根据正式的历史记载来看?建文帝朱允文是下落不明生死不知。由于听信了朝中文臣的蛊惑,建文帝朱允文酣然下旨明令削藩,致使燕王朱棣在北京(当时称北平)起兵造反史称靖难之役。经过二年多的战争,最后是燕王朱棣兵临应天府(南京)。打败了建文帝朱允文,就在朱棣的兵马进入到南京城时,南京城里的皇宫突然起火。等到大火被扑灭后?建文帝踪影不见了,有人说死于大火,也有人说建文帝借着大火逃遁了。总之这是建文帝朱允文最后一次出现在正式的官方历史记载上,就是朱棣的兵马进入南京城的时候。
其他网友回答
建文帝即明朝的第二个皇帝,是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因其在位时年号建文,故后世称之为建文帝,庙号神宗,后又被改为惠宗。其实他应该算是一位励精图治的皇帝,在位期间增强了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不过,他运气不太好,在位没几年,就因为削蕃,他叔叔朱棣就反了,并很快的杀到南京夺去了他皇位。关于他后来的去向,正史说他被烧死了。
“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
实际上找出的尸体已被烧焦,并无法确证是建文帝的尸体。但朱棣抚尸哭了一气,认那就是建文帝的尸体,还厚葬了他。不过,后世大多数认为这是朱棣在作秀,因为建文帝不死,他想登基做皇帝就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于是民间就有了各种传说,说建文帝逃出去了。我归纳了一下,流传较广的有以下两种说法:
1建文帝逃到云南武定狮子山
在云南武定的狮子山上有一座惠帝祠,相传建文帝曾逃到此处为僧。惠帝祠,供奉有建文帝朱允炆的塑像,祠中有很多据传和建文帝有关的遗址。整个祠为皇宫式的建筑样式,楼阁建在一个高8米的石砌平台上,平台正面无阶梯,而是由左右两侧仅容一人通行的石阶“九龙口”,登上围有花板石栏的丹(土犀);石栏栓头上有一只石雕望天猴,这是皇宫前华表栓头上才有的那个石猴;台下有九个高低不一的平台,这是按官职品级大小跪拜的“品级阶”。
惠帝祠中有一幅对联,更被认为证明建文帝曾在此为僧。
僧为帝帝亦为僧 数十载衣钵相传 正觉依然黄觉旧叔负侄侄不负叔 八千里芒鞋徒步 狮山更比燕山高福建宁德是建文帝的最后归宿
近些年的考古在福建宁德发出了一座古墓,专家经考证后认为是建文帝墓的可能性最大。一是,该墓的样式及其装饰来年,该墓的前面两边各有一条闭嘴龙,这是典型的明代墓标志。墓塔下有莲花座撑起,这跟和尚有关。墓的规格明显不是一般百姓甚至普通官员所具有的,应该为皇帝墓。墓的朝向为座正北朝正南,这是皇帝的墓才能取的方位。二是,发现墓所在的村中有姓郑的人家,人们怀疑是和建文帝一起逃出的大臣郑洽的裔,他们世代在此为皇帝守墓。三是,在宁德的支提寺发现了一件袈裟,该袈裟上有九条龙的图案,典型的明代款式,明太祖朱元璋曾做过和尚,此袈裟应为朱元璋之物,可能是建文帝出逃时披走的,否则,它怎么会流落到福建宁德呢?
第二种目前相信的人较多,但历史是严肃的,在没有更多的证据来证明的情况下,还应该只能是一种推测。相信今后更多的考古发现,会还历史一个真相的。
我是静笃,打字不易,记得点个赞哟,亲。
其他网友回答
目前看来历史悬案,除非考古有重大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