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给我们的道理 从道德经里学到的道理

网友提问:

《道德经》教会了你哪些道理?

优质回答:

谢邀。

看我号里的解读就行了,不再多说。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的智慧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里简单谈两个重要智慧,即不争之争与无为而为。

这看起来相互矛盾的表述是包含大智慧的,首先,不争之争是最高明的争,我们看看周边的成功者,包括企业中得以重用的人,他们常常是不与人争高低,不与人争输赢,只是踏踏实实的把各项工作做的很优秀,我自己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结果他们都陆续被重用,走向领导岗位,实现了不争之争的因果关系。

其次是无为之为,许多人错误理解无为就是什么也不干,这是错解圣人的思想,无为也是随缘的意思,也是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也是凡是属于善行恶止的意思,也是不做攀缘的事情的意思,也是不做贪嗔痴的事情的意思,可见无为的境界是很高的。

我四十岁时才开始学习儒家道家文化,曾经很喜欢《道德经》,甚至熟练背诵《道德经》,五十岁时在北京大学深圳国学班上听到佛法,慢慢学习佛法后,才知道佛法是更高的智慧,从此专心学修佛法。

其他网友回答

通过阅读领悟《道德经》,我学会了谦虚、柔弱、知足的人生道理。

01 做人要谦虚《道德经》第四十章指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意思是说,道的运动是循环的,道的作用是柔弱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也就是说,天地万物无不遵循物极必反的运动变化法则,任何事物发展到极端,都必然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比如,月盈则亏、盛极而衰、寒来暑往、乐极生悲,等等,所阐明的都是物极必反的原理。

既然如此,那么,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始终保持谦虚的姿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不骄傲、不张扬、不放纵,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正如《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所讲的那样:“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

在这里,老子反复告诫我们:只有谦虚低调,才能保全生命、远离危险;只有不自我表扬,才能美名远扬;只有不自以为是,才能得到别人尊敬;只有不自己夸耀,才能彰显自己的功绩;只有不自我骄傲,才能善始善终。

反之,如果“富贵而骄”,就会“自遗其咎。”(《道德经》第九章)也就是说,如果骄傲自大,不可一世,就会自取祸患,招致无妄之灾。

02 做人要柔弱《道德经》第七十六章指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也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僵硬的了。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脆的,死了的时候就变成干枯的了。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的一类。

因此,老子认为,人要想保全生命、远离危险,也必须学会保持柔弱的人生态度。更进一步来讲,柔弱不仅能保全生命,还能够胜过刚强。

对此,《道德经》第七十八章是这样讲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也就是说,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的了,但是冲激坚强的东西却没有能胜过水的。

比如,现实生活中,滴水穿石的例子我们都非常熟悉:水是柔弱的,石头是坚硬的,但就是这最为柔弱的水,却能击穿无比坚硬的石头,这恰恰说明了柔弱胜过刚强的道理。

可见,柔弱不仅能够保全生命,而且还能胜过刚强,因此,对于保持柔弱的人生姿态,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03 做人要知足《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德经》第四十六章指出:“咎莫大于欲得,祸莫大于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意思是说:过分的爱名就必定要付出重大的耗费,过多的藏货就必定会招致惨重的损失;所以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带来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祸患了,也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罪过了;所以懂得满足的这种满足,将是永远的满足。

但是,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知足常乐呢?

有的人贪得无厌、欲壑难填、骄奢淫逸,人心不足蛇吞象,为了权力、金钱、美色和享乐,无所不用其极,最终却因为多行不义,自取灭亡,落得个众叛亲离、一无所有的下场。

这就启示我们:只有知足、知止,才能常乐、常足;如果贪得无厌、穷奢极欲,只会自毁前程、加速灭亡。总之,《道德经》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它深刻的揭示了天道、人世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启发我们:务必保持谦虚、柔弱、知足的人生态度,只有这样,才能远离危险、安享天年。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展示了古人朴素的辩证法,今天看来仍然很有道理。

老子云:“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下之道”人一旦有所胜利就得知足。懂得了功成身退,也就顺应了自然规律。

“上善若水,水善万物而不争”“不争”体现在不要一味的争夺,放眼长远、远大,追求和谐,把握最好的时机去“争”。这才是“不争”的真意。

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就是对《道德经》的最好理解。

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日不敢为天下先”做到这三点保证能成为当世高人。

老子的深意得在实践中慢慢地体会,悟其精髓。

其他网友回答

《道德经》的核心价值观念是,在于教育当时的人物,欲要行走道途上位当官上任,不要一味《聊天斋讲志向异想》,还要学会《孔子雀首东吴南昌飞赴》的过程中,家家户户通过掌握熟悉《道途德行经验》,彻底实现每个家支人性生存《难关念诵经历》的真实内涵。

什么《西周游历记分》又好,什么《水淹浒国》又罢,既要明白从草根阶层一步步登上《红利楼台梦境》成真的过程;无论什么《西泠厢房记载》;无论什么《金陵瓶颈梅柄》;无论什么《白羽蛇牧记录》;无论什么《地底狱吏游历记载》;通通都是那些不听老子的说话,所带来遭遇道德门槛阻拦之下,各种各样当时社会复杂人性弱点的结果!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