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看过《道德经》的你有什么想说的?
优质回答:
看过《道德经》后,我想说的是:
一、品德高尚的人,走的是一条正道,是一条前途光明远大的道路。相反,品德低下的人,走的是一条歪道,是一条前途黑暗短小的道路。
二、品德高尚的家庭、家族,走的是一条宽广的、让家庭和家族兴盛的光明大道,这样的家庭、家族,必将有利、有功于社会,家风正道优良的家族,后辈人才兴起,小者贡献于乡邻、社会,大者将立功于国家社稷。相反,品德低下的家庭、家族,走的是一条狭窄的,让家庭、家族走向衰落,甚至灭亡的黑暗绝路。这种家风不正的家庭、家族,必将出现违法犯罪、祸害乡亲,以至国家社会的人和事。
三、品德高尚的国家、民族,是最有前途和未来的国家民族,这样的国家、民族,吃苦耐劳,热爱和平,勇于担当,乐于贡献,这样的国家、民族,富于创造,英雄辈出,和合周边,利益天下,是其它国家、民族的榜样,这样的国家、民族,既便遭遇天灾人祸,因为总是有一大批英雄豪杰战天斗地、视牺牲为光荣,这样的国家、民族,可历经数千年尤可反复强盛。相反,一个品德低下、无视道德的国家、民族,它就不可以长盛而不衰,不可能永远有好的未来。
《道德经》充满朴素的辨证法的思想,因为其朴素,则《道德经》言道、言德才最为真实。《道德经》的核心要义,就是辨证讲清了“崇道而重德”和“贵德而遵道”的辩证关系,即有道必有德,德高必有道。
其他网友回答
贵生贵静贵自然!人类探索循渐进!道无穷人知点滴!观念验证更新中!(题;道之自然探索中)
其他网友回答
天地大道要合乎自然,人道要合乎规则。魔道虽速,不能久矣。天之道,水之德,恒养万物。
其他网友回答
老子著道德径,要在有灵感的地方写作,灵感灵气的地方在哪里?一一河南灵宝函谷关。
其他网友回答
看到这个问题,突然觉得从前没认真想过。仔细想想,要说的很多,想哪说哪吧。
最早接触《道德经》是15年前,突然有了阅读《道德经》的冲动,于是借了一本,滴滴答答看了两天,就再也没看。觉得注家的解释太不可思议,什么“道可道非常道”,解释的那么玄乎,越解释越难懂,就放下了。从此再没看过。
2018年我接手传统文化出版社的文字编辑工作,主要就是道学这一块,于是再一次接触《道德经》。如果说第一次接触《道德经》仅仅是出于不太浓厚兴趣的话,那么这一次则是出于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而主动求知求解。
我找到了所能能找到的注本,逐章逐句逐字地比较学习,深感《道德经》绝非曾经认为地那样简单,但也绝非一些浅陋的注家解读地那么苍白。2019年四五月份,我注册今日头条后,几经反复,最终选择了文化领域,想专做“三玄”,顺便做诸子。没想到至今连一本《道德经》的十分之一也没做完,更别说深刻领会了。
通过做《道德经》,我感觉,要想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正确把握,首先得选对版本。
这是我的切身体会,因为第一次我看到的那种“能说明白的道不是常道”让人十分不解,什么常道不能说明白呢?是道理就能说明白。后来才知道,这个常道不是指日常的道理,而是“恒道”,是那个永恒不变的道。就因为开宗明义第一章第一句没搞懂,害得我十几年没碰《道德经》。
之所以误以为是“日常道理”是因为注家没讲清楚这个“常道”不是日常道理,也没讲清楚,是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而更换的“常道”。可见,初学《道德经》,选对注家,是很重要的,他会引领我们朝着正确的方向理解,而不至于越看越糊涂,让我们的阅读变得索然无味。
最好是多版本同时比较学习。由于《道德经》用词用语古奥,一语万端,很容易造成后人在理解上的分歧,甚至相反。
不管是通行本,还是帛书、郭店楚简本,都不是原本,都是转抄本,转抄就意味着漏、衍、错讹现象,所谓通行本,也就是河上本、严遵本、王弼本、傅奕本等,但都是以河上本为依据进行的注解,这个版本的缺点是距离老子年代较久,后人增删现象明显,有的章句与老子思想不吻合。
但1973年出土的长沙马王堆帛书《老子》和1993年出土的湖北荆门楚墓竹简,同样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陷。
帛书破损严重,书中有衍文、脱字现象,还有误字、误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抄写时间比河上本要早得多,可以起到矫正今本讹误的作用。
而楚简属战国中期,是迄今为止,距离老子最近的文本。但郭店本的缺点显而易见:内容太少,仅为通行本的五分之二左右。
所以,诸本皆有利弊,不可偏废,最好综合诸本,同时参阅,才是破解《道德经》的最佳选择。
《道德经》是一部综合的、整体的宇宙观著作。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会发现《道德经》构建的道系十分宏阔,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完善的宇宙观念,每一章节都可独立,但所有章节共同构成了老子的宇宙观,理解任何一章都不能脱离“清净自然”“无为不争”“贵柔守弱”等等一以贯之的思想主线,脱离这个整体思想,任何一章都解释不通。
举个例子,有人解读《道德经》36章“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就完全忽略了老子的“自然无为”思想,把它解读为“我想怎么样,就先怎么样”。
其实老子只是举例说明“事物将要怎么样就会怎么样”的自然发展变化规律。你若非得那样解释,也不错,那只能说明你是权谋家,而老子不是,因为他主张的是“复归于婴儿”,要的是淳朴自然,“返璞归真”,他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反对用心用智,反对虚伪文饰,这样的思想,他怎么会教人取与之术呢,他自己不就是伪君子了吗?
所有经典都不可能是一本孤立的典籍。
任何一部经典作品,都是一扇历史窗口,打开一扇窗,就能看到缤纷的历史过往。他的书中没有提到伏羲、女娲、三皇五帝,也没提到周王、齐桓公、商鞅、墨子、韩非子、孔子、孟子、庄子、鬼谷子,更没有提到董仲舒、二程、朱熹、王阳明等。但是老子是周王室的最高历史和文化管理者,他的学说在春秋战国,诸子中不学习借鉴老子思想的几乎没有,当你查阅老子资料,帮助领会章句的时候,一定会涉及到这些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政治主张、学术见解,一定会上溯中国文化的源头去探寻老子思想的形成脉络。经典就像一条主线,将这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串联在一起,放大作品的坐标系,加深我们对作品时代背景和作者思想的融会贯通。
学习《道德经》等经典,会让我们感到自身的渺小,加快我们成长的进程。
我们总以为自己很了不起,看看道德经给我们描绘的世界是多么宏阔无极限,而这个世界的一切无不出于“道”,人类在寂兮廖兮的“道”面前是那么渺小和微不足道。同时“道”无始无终,人在它面前“,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语)”,只是一瞬间,争什么名,比什么高低?
人们为什么要争呢?“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就是因为患得患失,总想着自己的名利得失、面子荣誉,放不下,丢不掉,心浮气躁,得寸进尺,咋能不累?
人还喜欢扬己之长,说人不是,岂不知越是扬己之长,越是对自己黑暗面的展现;越是讥议他人,越能显现出自己的偏狭,须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美恶同出,是非同源,异名而已。你以为好的,可能正好是别人眼中的恶。
《道德经》是一部可以伴随终生的经典。
以前以为,不就是一本五千言的道论吗?读懂了不就那么回事吗、其实不然。我读《道德经》快一年了,越读越不敢发表意见,越读越加深对经典的敬畏感,许多人读一辈子也没说读懂。马云包里的书常换,唯独《道德经》不换。大哲们对道德经也有类似看法。
尼采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他说:《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这就是说,老子的思想丰富而永不枯竭,随时满足你的需求。
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甚至认为:有了《道德经》,我们可以焚毁掉所有的书籍。可见《道德经》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和影响是多么崇高伟大!
关于《道德经》的话题,很多,先说到这里吧,与诸君分享。欢迎提出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