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有人说清朝皇帝个个勤政,那清朝为什么还会灭亡?
优质回答: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啊。
如果这个问题可以成立,那么:很多人每天都注重养生,为什么还是不能长生不老呢?
这个设问的意思,“静夜史”想说明的是:任何王朝都有兴衰,时间或长或短,皇帝勤政只能一定程度上延长这个王朝的享国时间。但是,绝对不会让这个王朝长生不老。
因为,很多历史规律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就是九五之尊的皇帝都不行!
所以,清朝的灭亡是必然事件,即使祥向天再借五百年,也是会走向灭亡!
所以,这和清朝皇帝的勤政,真的关系不大!
那么,清朝皇帝为什么这么勤政呢?“静夜史”认为只有一个答案,那就是“专制集权”!
中国的封建专制集权在清朝走向了顶峰,1727年,雍正帝准备对准噶尔部用兵,并于1729年正式出兵。为防止泄密,雍正帝在隆宗门内设置设立军机处,协助他处理军务,这是军机处的由来。
军机处的设置打破了明朝以来的内阁制度,起到了架空内阁的作用。此举使得皇帝的权力空间加强,专制集权达到了顶峰。
1737年11月,乾隆再次设置军机处,进而成为清朝定制。
因为是皇帝的秘书处,因此军机处在收权后,大小事物都要经过皇帝的亲自裁决。
所以,皇帝必须亲力亲为。
加上皇帝天生的猜忌心理,更不放心将权力交给外人,所以大小事务都需要皇帝一人处理,所以皇帝成为天底下最忙的人。
这就是清朝皇帝个个勤政的真相,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只能劳烦皇帝亲自处理,雍正皇帝在位13年,平均每天只睡4个小时,除了过生日,全年无休,这是相当可怕的。
不得不说,相比于明朝皇帝的懒,清朝皇帝确实很勤奋,这有利于高效处理军国大事,不至于延误时机导致严重后果。
但是,因为权力高度集中,所以对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随着时间的发展,环境的优化,以及近亲结婚的影响,清朝皇帝的个人素质一代不如一代,所以国家衰落也就更快了。
从这一点上来说,正是由于清朝皇帝的个个勤政,才导致了清朝在乾隆之后的迅速衰落!以至于亡国!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皇帝个个兢兢业业?这得有多大的胆子多厚脸皮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呀?乾隆六下江南干什么去了?同治皇帝是得什么病死的?慈禧为啥跑到西安?中国最后一个傀儡儿皇帝是谁?如果这就是兢兢业业,我们只能说连每天在垃圾堆了找糠渣菜叶的猪也是敬业典范了。
近来颇为流行一个说法,叫做“清代只有庸君而无昏君暴君”,似乎穿上长袍马褂留个小辫子就变成慈祥的小老头了,这实际是一种跪久了就站不起来的表现。即使跪着给清朝皇帝磕头的辫子们,也承认清朝多庸君,不肯承认清朝有昏君,这已经是砖家们在秀下限了,现在居然又出了个“兢兢业业”,看来即使把这四个字减掉一半他们都不合格,因为他们后来因为近亲结婚,连孩子都生不出来了。
说清朝没有暴君,那得先问问扬州和嘉定的老百姓答应不答应,还要问问“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是真的还是假的,更要问问“跑马圈地”是怎么一回事。 到了晚清,几乎可以说皇帝个个都是混蛋,最后那个不让说了,咱们就往前说:光绪所谓的变法,其中有一项就是把西北四省区作价十万两白银卖给沙俄,谭嗣同、康有为都是这一提法的大力支持者。
同治皇帝“亲政”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花一千万两银子给他妈修颐和园,谁劝都不听,而且同治皇帝是咋死的,大家都心知肚明,即使是那个幽会李师师的宋徽宗,也没得他那种病。
再往前就到了道光皇帝(中间隔着一个咸丰,为了节省文字直入正题,咱们忽略咸丰)了,这个被人称为“苦命皇帝”的道光,博得了很多人的同情:生不逢时,赶上了鸦片战争。这其实是一种很荒谬的借口,处在同一时代,列强纷纷崛起,为什么只有他领导下的清王朝天天挨揍?
说到鸦片战争,我们不能不说他下的一道奇怪“圣旨”,由于标题字数限制,不能写全,那道“圣旨”还有其他一些文字:“不许进兵,并不许擒斩零夷,有兵勇杀一黑白夷,即行正法,并治官弁之罪。”
这是他的侄子被洋人打得全军覆没之后下的,同时另一道“圣旨”是安慰他的侄子奕经:“断不可因偶然失利,自隳锐气。”对丧师辱国的侄子大加抚慰,但是对准备一雪前耻的前方兵将可是毫不客气,洋人来打,不但不能抓,更不能杀,杀了要偿命,而且还要“追究领导责任”。
笔者知道,有人会破口大骂着要证据,那么请去翻看一下魏源所著的《道光洋艘征抚记》,抛开“睁眼看世界”不说,作为道光时期两江总督裕谦的幕僚,魏源也没有胆子“假造圣旨”。
这两道圣旨出自一场惨败之后,而这场惨败也是奇葩得可以跟宋钦宗用神汉郭京受汴梁并列。
那是在道光二十一年到二十二年,也就是1841年到1842年之间,三元里老百姓取得抗英胜利——跟清军没有一毛钱关系,但是奕山(道光的侄子)在派余保纯出面为英军作保解围(当时英军已经被老百姓包围在四方炮台即将歼灭)之后,却上报自己对英军“横杀痛剿”,而且英军在“逃跑”到大海上,又被海风把船都刮沉了,“夷尸蔽海”。
一看侄子的“捷报”,道光“莫名欣慰”,马上下令:赶紧拿二十支大藏香到庙里去“谢菩萨”,奕山手下数百“有功人员”全部升官,林则徐、邓廷桢全部发配伊犁,告诉两江总督裕谦马上撤兵。
但是道光的“嘉奖令”墨迹未干,英军就又打过来了,厦门、定海丢了,镇海、宁波也丢了。于是道光在谴责了壮烈殉国的裕谦(后纠正,追赠太子太保,谥靖节)、重赏了挂白旗的余步云(后来被揭穿,处斩)之后,又起用了另一个侄子奕经(协办大学士、署理藩院尚书)——晚清皇帝生儿子不行,但是侄子还是蛮多的。
这个奕经跟奕山一样废物,却比奕山更荒唐。这个奕经不知道从哪听来的“妙计”:用缎子代替铜铁做了八百门“大炮”,又把一些老虎骨头扔进大海,希望“激怒龙王”,让海浪掀翻“夷船”,然后就梦见洋人纷纷“弃陆出海”。摆酒庆贺之后又去庙里求签,结果求到了“虎头人”箴言,并确认寅年寅月寅时(道光二十二年正月二十八日寅时),也就是凌晨三到五点是出兵的“吉时”,因为“老虎在此时最猛”。为了不吓跑老虎,奕经命令全体官兵一律不准携带火枪火炮,全部拿着大刀长矛弓箭,兵分三路杀向宁波、定海和镇海。
结局不用说,大家都猜到了,奕经狼狈淘回杭州,然后就接到了皇帝叔叔的慰问信,还有那个“兵勇杀一黑白夷,即行正法”的圣旨。
这样的奇葩皇帝,用这样的荒唐懦夫,还有人大言炎炎地说“清朝无昏君”“兢兢业业”,那么我们只能这么理解:清朝的有些皇帝,用“昏君”二字已经不足以形容,应该叫昏蛋或者没蛋才对……
其他网友回答
清朝的皇帝,从努尔哈赤算起,到溥仪退位,清朝共有十二位皇帝,对于这十二位皇帝,有人说他们都不是昏君,还说他们个个勤政,可为什么清朝还会灭亡?
皇帝的勤政并不代表能拯救这个王朝,因为清王朝的时候,是封建统治的余晖,就算皇帝再勤政,制度的落后,社会矛盾的激化已经不能靠皇帝的勤政改变了。而且清朝皇帝勤政也是无奈,因为这个时候的君主专制已经到了鼎峰,所有事情都是皇帝一揽子全包,皇帝不得不事必躬行,就算他有军机处,那也只是他的咨政机构,并不会减轻皇帝的工作量。况且清朝皇帝的勤政,也只是为了巩固他的统治,并没有想到社会的发展潮流,他作为一个封建的最高统治者,怎么会想到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怎么会想到去开眼看世界,怎么会想到改革制度,这就是清朝皇帝的局限性,他们生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超前的思想,所以皇帝就算勤政,也不能把清王朝带出落后的沼泽。再者一个王朝统治过久,内部的机构就会慢慢腐化,成为一堆破铜烂铁,皇帝就算勤政,也改变不了一个国家机器的破败,皇帝想要强大,只能来一场彻头彻尾的变革,要不然解决不了清朝的弊病,但他们肯定不会这样做,因为这威胁到了他的统治基础。
而且皇帝的勤政并不见得是件好事,就拿美国汉学家孔飞力写的《叫魂》为例,本来叫魂事件在民间是一件流传已久的巫术,可是乾隆觉得剪辫子是威胁他的统治,于是他小题大做,用自己隐秘的通讯手段命令地方官员彻查清楚,而这搅得全国上下鸡犬不宁,他这样做就为了抓住叫魂的幕后者,但结果证明这只是一件空穴来风的事。所以说,皇帝的勤政并不是好事。
封建制度已经是大厦将倾之势,就算清朝皇帝再勤政,也阻止不了它的土崩瓦解之势。
历史百家争鸣团队成员:小木
其他网友回答
方向不对,越努力越尴尬——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坐井观天闭门造车装傻充楞混吃等死。
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努力』,而是正确的选择。满清十三朝高开低走,没有跳出宿命与轮回,奈何……
其他网友回答
和兢兢业业挂钩的只有玄烨和胤禛 野猪皮打了一辈子工 皇太极忙着算计几个兄弟 福林心理素质太差扛不住事 玄烨忙着收拾烂摊子 胤禛才是楷模 弘历把妹游山玩水养宠物 颙琰费好大的劲把他爹的烂摊子收拾起来不小心翘辫子了 旻宁有恒心没本事干不过女人 载淳一个小娃娃能干啥 载湉一辈子的傀儡到死都无所作为 溥仪困在内城18年 被赶出来就开始傀儡坐牢 然后写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