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成像仪是医院必备的一种检查设备,也常被用于心理学研究。一提到“核”,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原子核以及各种所谓的“射线”,甚至还会关联到切诺尔贝利核电站事故,从而对之产生莫名的恐惧和抵触心理。所以即便是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越来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也常常听到有人问,“做核磁共振成像辐射大么?” “做核磁共振成像对身体有损害么?”“做核磁共振成像疼么?”
为帮助大家解除这些顾虑,我们首先澄清2个基本事实。
第一:在地球上,处处都有辐射存在,天然来源的如宇宙射线、紫外线、装修用的石材(所谓的地壳物质)释放出的射线;人造来源的如收音机电波、手机电脑的辐射波等等。但是我们在日常情境下接触到的辐射基本都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第二,依据照射后的效应的不同,辐射可以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两种,而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只有“电离辐射”才是致癌因素。
1
核磁共振成像和“核”及“辐射”又有什么关系呢?
答案是,核磁共振成像其实没有“核裂变”,也没有“电离辐射”!
核磁共振成像的“核”其实指的是氢原子核,与核裂变、核聚变没有一丁点关系。人体的70%是由水组成的,而水是由氢原子以及氧原子构成的。氢原子核带正电,具有自旋,会形成电流,从而产生磁场,因此每一个原子核都像一个小磁铁。
把物体放置在磁场中,原子核与外磁场发生相互作用,处于不同自旋状态的原子具有不同的能量;用适当频率的电磁波(这种波,本质上也是辐射,但并非电离辐射)去激发它,当这种波的能量等于不同状态的原子核的能量差时,原子核与外加的电磁波发生共振,从低能状态“跳跃”到高能状态;去掉外加的电磁波后,处于高能状态的原子核又会回到它的原始状态,刚才获得的能量,又以电磁波的形式发射出去。通过对发射返回的电磁波的检测,就可以得到磁共振图像啦。
因为“核”字容易引发使用核素材料的错误联想,为了打消大众的顾虑,早在1984年,为了突出这一检查技术不产生电离辐射的优点,同时与使用放射性元素的核医学相区别,放射学家和设备制造商便把“核磁共振成像术”简称为“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磁共振成像采用静态磁场和射频场对人体组织进行成像,全过程没有放射性元素的参与,因此确实是没有电离辐射危险的。
2
那,做磁共振成像会“疼”么?
磁共振成像中高频梯度磁场振幅转换速度非常快,这可能在神经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在身体外围产生周围神经刺激症状(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ion, PNS),有些人因此会在皮肤的某些部位出现轻微的“刺痛”,程度大概相当于被小蚂蚁夹一下。而在扫描过程中,保持双手双脚平放的姿势,能大大减少周围神经刺激症状的出现。顺便说,这种刺痛,可能是磁共振扫描中唯一的“伤害”了。
所以,就本质来讲,磁共振成像仪其实是一台超大型照相机。不过,它使用的工具不是可见光,而是磁场和电磁波。既然是拍照,那么在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就需要尽量保持被拍摄的部位不动,不然会导致成像模糊,就可能需要重新做一遍了。
END
最后,送上一组用磁共振成像仪拍摄的“照片”,以不一样的视角审视我们身边的普通事物,大家一起来猜猜看这些都是什么吧~
磁共振成像中心实物拍摄
答案如下,您猜对了么?
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来源:中科院心理所双生子研究平台
▼往期精彩回顾▼麦格克效应的双生子研究|科普评估青少年的抑郁时,该听谁的?一图读懂:健康中国行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行动方案(2019—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