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哪个文言文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何处

网友提问:

历史上“水至清则无鱼”有怎样的出处典故,下半句又该是什么?

优质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是句成语,意思是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要求别人太严了,就没有伙伴。现在有时用来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这句话语出《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这话是封建时代对治理普通百姓的标准,并非治理官员吏的标准。而现在却成为现在某些官员自我开脱的理由,实在是混蛋。国家公职人员和官员的自我约束力和惩诫力必须也一定高于普通民众,二者不能混为一谈。而现在恰恰相反。

这句成语前半句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中必然存在食物链,也就是大鱼需要吃小鱼,小鱼需要吃更小的动物,最小的水生物需要吃水藻。后一句是指不要太较真,遇事不要太苛刻,看问题宽松一些,否则,没人愿意与之打交道。对于你我而言(普通人哈)太精明肯定不行,让人觉得你太苛刻,容易让别人对你产生隔阂。而自己会养成猜忌成性的心理。职场之上缺乏伙伴和朋友也难有发展,自身也陷入孤立无援之境。国家公职人员和官员则不然,必然要做到人至察。这两句话中,都有一个最关键的“至”字的“至”字,至就是极端,到头了。国家公职人员必须做到“至”。就是一个权利的界定问题。

人至察则无徒”从反面来说,个人太精明了就会没有朋友,但是这里的“精明”,并不是我们说的原则和情商,反而是让人你斤斤计较小肚鸡肠。你我都是芸芸众生,谁也不肯能将人情世故,利害关系划分清楚,趋利避害的社会必然选择。刻意追求交往中的绝对清澈和公平是不存在的,最好的结果只能相对公平。有些人优点与缺点一样明显,有些人优点与缺点一样不明显,我们都应该是用其长避其短。过于求全责备苛求或者求根问底,会让人觉得你斤斤计较,以后也职场上难成大事,自己也许会被对手甚至是抓辫子穿小鞋。

我上面说的都是职场好和社会而非其他,我们如果拥有的权利,只能限定在履行职责范围内,对于小毛病可以避而不见可以容忍,但原则性的问题。大问题明则必须面对,责任明确。博大的胸襟是我们必须要追求的品质之一。和而不同才是君子的处世之道。毕竟做到水至清和人至察几乎是做不到的。说白了就是个度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行。你我皆凡人。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有出处典故,下一句是“人至察则无徒。”

出处典故:

01:《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宫篇第六十五。原文摘抄部分:

“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故古者冤而前旒,所以蔽明也;流綐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02:《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第三十五。

原文摘抄部分:

“君子道其常,小人计其功。《诗》云:礼义不愆,何恤人之言?故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03:其它出处

南朝.梁元帝《金楼子.立言篇上》:

“周公没五百年有孔子,孔子没五百年有太史公。五百年运,余何敢让焉。但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斯言至矣。”

宋.李攸《宋朝事实》卷一六:

“吕蒙正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小人情伪,在君子岂不知之,若以大度兼容,则万事兼得。”

晋.郭璞《皇孙生请布泽疏》中言:

“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04:释义

水清到极点,鱼就不能生存,因为鱼没有躲藏的地方,又没有可吃的食物;人精明得过分,你就没有交往的人,因为是人都有畏惧感,他不敢和你亲近。

告诉人们,对人对事要从大局出发,顾及到别人感受,不要事事洞悉,对别人明察秋毫,横加指责,不给予包容的态度。

05:延伸义

随着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才知道干净的水里鱼为什么不能生存呢?原因是缺少生存需要的氧气、腐殖物质和其他微生素等营养。

但是古代人能总结出“小至清则无鱼”这句警示语,使当代的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聪明智慧!

“水至清则无鱼”的下一句是:

01:“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中的“察”是明察秋毫,十分严厉的意思,而“徒”不是指徒弟,是指伙伴即朋友的意思。

整个句子意义是你对别人的要求太严格了,不允许别人有一点过失的话,你这个人也不会有朋友的。

02:一个禅学故事

古代时有位老禅师,在某一天晚上院内散步时,突然发现墙角处有一张椅子。他知道是有和尚违反寺规翻墙岀外了,于是,他移走椅子,自个儿在原处蹲下。

过了一会,果然有个和尚翻墙而入踩在他的背脊上。当双脚落地的和尚发现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老禅师时,一时间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想不到老禅师不责罚他,反而平静气和地说:“夜深天凉,快往多穿一件衣服。”

凡事不计较过多,责怪他不如包容他,给他一个安慰,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03:富含哲理

“人至察则无徒”,明确告诉人们,世事虽无常,但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说对错,只是站的角度不同而得到的认知不同,若能换位思考,想想你责备别人,他能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才行。否则的话,不如不罚,重在容忍体凉!

俗话说,人无完人。哪一个人没有缺点或遗忘,要求别人跟你一样,顺从你意是不可能的。正如有人言:我们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与生俱来就有缺陷。所以说,朋友的缺点要容忍,伴侣的不足要宽待,家人的分歧要以和为贵。

总之,“水至清则无鱼”是事实,而“人至察则无徒”并非铁律。是人皆有思考,团结友爱人人皆大欢喜。我们追求完美,但不要过分,要容忍别人或自身的缺点存在,走“求同存异”的道路。正如有眼耳鼻舌各司其职,才能以完美示人!

其他网友回答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此语都知出自《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篇。其文正语则出自增广贤文的注释篇了:水太清则无鱼,人太察则无谋,知者减半,愚者全无。为完整之意句。

其大意为:沟河中的水太清澈就不会有鱼。为什么呢?正因为水太浅而太清亮了,一眼可看透水底,这样清亮的水中,鱼儿怎敢游去?鱼是很聪明的。它若游到那里生活,则不够喂鸭,鹅,鱼鹰,大鸟和狼,狗,熊的肚子。所以凡存在清亮明水的地方,是不会有鱼来往的。

人太察则无谋。人过分的聪明,办事过分的认真。对看待问题太过敏感和洞察的人,因为他太过执着而一劲子,且直板,不容易格班子,不容易被人接受,容易待罪人,这样的人还有谁愿意和他共谋共事呢?

知者减半,愚者全无。是说世上聪明过分的人如果能减少一半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愚笨的人了。有人愚笨,是有太多聪明人的缘故啊!

其他网友回答

人至察无徒。就是完全按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去衡量和要求别人做的或想的必须和你一样是不实现的,会没有朋友。

其他网友回答

历史上“水至清则无鱼”有怎样的出处典故,下半句又该是什么?

人至察则无徒。

事不可绝对化,清澈无比的水,不会有一条鱼,一个人看的太明白就会太另类。

难的糊涂,知道不一定说出来,水里有一点杂质,也不影响水的纯洁,水依旧是纯洁的,只是人们看到了杂质。

这个世界是美好的,莲花出自淤泥而不染

水的意义在于滋养生命,而不是杂质

察的意义在于辨别是非,不是指人是非

古语还说,察见渊鱼者不祥(大家揣摩一下。)

出自西汉末礼学家戴德(世称大戴)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

原文为:故君子莅民,不可以不知民之性,达诸民之情;既知其以生有习,然后民特从命也。故世举则民亲之,政均则民无怨。故君子莅民,不临以高,不道以远,不责民之所不能。今临之明王之成功,而民严而不迎也;道以数年之业,则民疾,疾者辟矣。

故古者冕而前旒,所以蔽明也;统絖塞耳,所以弇聪也。故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故枉而直之,使自得之;优而柔之,使自求之;揆而度之,使自索之;民有小罪,必以其善以赦其过,如死使之生,其善也,是以上下亲而不离。

故惠者政之始也,政不正则不可教也,不习则民不可使也。

译文:

因此,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如果不了解民的本性、民的心理、他们与生俱来的感觉和后天养成的习惯,就不能统治民,这样民就可以完全遵守你的法令。 因此,如果国家治理得好,人民就会爱你。

因此,一个有学问、有道德的人不应该把理想定得太高,把目标定得太远,也不要责怪民做不到的事情。如果你用古代圣人国王的成功理想要求人们立即到达它,恐怕人们会敬而远之,不敢欢迎它。 你告诉他们未来的长期目标,老百姓做的痛苦,当他们受苦时,必须避免。

因此,古代皇帝的王冠上挂着玉串,垂挂着一串串的玉,正为着警惕自己,不可看得太明察了;用棉絮塞耳,是为着警惕自己,不可听得太精细了。

所以如果水太清澈,没有鱼能存活。如果你太聪明,没有人会成为你的伴侣。 因此,人们应该改正他们的错误,让他们感到安心。以宽容和温柔的态度引导普通人,让他们追求自己的完美;衡量人们的能力,并根据他们的才能进行教育,以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未来。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俗话,源于《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汉书.东方朔传》也有同样的用法,后人多用此告诫人们指责人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然而,现在总有一些人喜欢偏离这句话的原意,为了说服人们不要把一切当回事,原谅别人,原谅别人,甚至当他们看到损害别人利益的人或事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应该承认,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可能是因为它具有积极的意义,建议人们不要苛求,要宽容。

殊不知,这种“同情”不仅不能赢得大多数人的青睐,以换取所谓的“受欢迎”,而且很容易让人反感。

纯手工作答,如果博而化易的回答对大家有帮助, 欢迎大家点赞、转发分享和关注博而化易来支持我吧!朋友的一评一转都是对博而化易最大的肯定和支持,感谢伙伴们的支持!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