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的章邯 秦朝将领章邯

网友提问:

章邯是秦末名将,为什么司马迁不给他作传?

优质回答:

和《二十四史》里面的其它史书不同,《史记》是一部通史。在跨度这么大的年代里,《史记》却只有一百三十卷。和《宋史》四百多卷、《明史》三百多卷相比,《史记》的篇幅太少了!

在这么有限的篇幅里,司马迁必须对人物做出取舍,不可能给每个人都立传。即便如此,在秦始皇、项羽、刘邦、陈涉、韩信等人的传记中,章邯的事迹记载得非常详细。

可以说章邯在《史记》中所占的篇幅并不少!司马迁在章邯身上花费的笔墨,甚至还超过了某些已经立传的人物。

既然章邯在《史记》中所占的篇幅一点也不少,那么司马迁为什么不给章邯立传呢?

由于《史记》通史的这个属性,司马迁选择立传的人物时,就牵扯到人物在历史上定位的问题。

章邯这个人很复杂,前期为秦朝力挽狂澜,中期却又变成了反秦的诸侯,后期又是再与刘邦作战。像这么样的一个人物,要给他立传的话,恐怕是要单独立传吧!

给陈涉单独立传,是因为陈胜首义的功绩摆在在那里。最重要的是,刘邦称帝后,派三十户为他守陵,到了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还在享受祭祀。

以章邯的功绩来看,显然不够单独立传的要求。

把章邯按照名将来写吧,章邯还没到白起、王翦、廉颇、李牧等人的级别。即便是那些名将,也都是几个人一起的合传。

勉强把章邯看做和他们一样,把章邯与其他人写个一起写个合传。问题又来了,把他和那些名将一起合写,章邯的档次与他们还差一截子。把章邯和司马欣、董翳一起写,司马欣和董翳又不够章邯的档次。何况司马欣死后又被刘邦枭首悬挂于栎阳。

既然这么不好处理,还是不要单独立传吧!反正我觉得司马迁这么写章邯就处理得挺好!

如果非要给章邯立传的话,我觉得应该把赵括和章邯合写一个列传。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坑杀”二字,四十万赵军、二十万秦军都被坑杀!

这种惨剧,既有他们个人的原因,也有对手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有自己君主的原因!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其他网友回答

秦朝人物,始皇帝本纪,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王翦与白起合传。

与蒙恬、李斯和王翦相比,章邯算不了什么名将强臣。

《史记》一百三十篇,就安排了三个半秦朝人物。

你让司马迁去选,他为啥要选择章邯?名望、功业以及影响力都不行。

先是为秦平叛,结果自己投降了,无功;后是与项羽为伍,这是明显站错队了。

章邯就这种人设,还能有啥启示后世的东西?

1.《史记》列传要记录什么样的人物

本纪,章邯就别想了,就是得当了皇帝天子的才能本纪一下。但是,有两个人特殊,一个是项羽,他是失败的王者;一个是吕后,这是一个女主。

至于为什么把这两个人加进去?我也想问司马公,确实琢磨不透。

戏谑地说:一是为了凑数,非要凑成十二本纪;二是任性地喜欢,司马公对项羽满满地都是爱。

“既科条之矣”,这句话算是一个理由吧。就是从三皇五帝到汉武帝,必须得承认有过一个项羽时代、有过一个吕后时代,这是历史的框架,所以得本纪一番。

世家,章邯也别想了,得是股肱之臣,“忠信行道、以奉主上”的,起码得在历史上干过大事情的,比如儒家鼻祖孔子、比如反秦第一人陈涉。

而列传呢,列传得是: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列传之人都是仗义而行、倜傥风流,能抓住时机、立功天下的。

2.秦朝人物为什么如此得少

首先是因为短暂,这段时间太短了。立国也就是十几年,所以不可能列叙太多人物。

其次是因为交汇,上承战国人物、下接汉初功臣,这前后得有好多人物要叙述,不能让秦人占得太多。

第三是因为意义,列传某个人物都能讲出意义,要么破坏极大而给出警醒,要么功德无量而给出榜样。而秦朝,讲讲李斯、讲讲始皇帝,差不多就够了,这个时代也就可以了。

再一个就是《史记》也得讲政治正确,秦也算是被汉取而代之的,你讲秦朝人物,是好是坏,该怎么讲?

感情丰富的司马公如果任性用事一把,可能直接把汉朝的合法性给颠覆了。所以,关注历史趋势是第一位的,至于历史细节,该一笔带过就一笔带过吧。

所以,秦朝人物就不能说太多。

3.为什么不给章邯列传

首先章邯根本就不符合“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的列传标准。

匡扶道义,章邯匡扶了什么道义?

陈胜吴广起义,这也是汉朝合法性的来源,结果章邯去平叛了。

项羽是被汉所灭,算是开国皇帝刘邦的敌人,结果章邯站队项羽。

忠君爱国、保秦社稷,这更不能说了,秦人暴政可以不论,但是章邯投降了、还顺带玩死了二十万秦军。

其次章邯的影响力,也就是立功立名,甚至不做道德评判,就是产生的建设和破坏影响。

说章邯的破坏,在于终结了秦帝国,最后一支秦军就是被章邯断送的。但是,这个破坏力得放到项羽和诸侯联军神圣,章邯只能是配角。

说章邯的建设,在于开启了项羽时代,但项羽时代的同时,刘邦时代也开启了,入咸阳受降秦帝国。你章邯开启的项羽时代,不能喧宾夺主吧。

所以,破坏和建设,章邯都不是主角:他不是主动地去发起主要作用。

因此,就是司马迁再怎么矬子里面拔将军,也拔不到章邯了。

但是,章邯毕竟交织了一众秦末风云人物,他是个很枢纽的角色。秦朝堂,有秦二世、有李斯、有赵高;反秦的,有项羽、有刘邦、有韩信,等等。

这个司马公也做了处理。章邯的事迹散见在《秦始皇本纪》、《高祖本纪》、《项羽本纪》,还有《淮阴列传》之中。这应该算是对得起他了,所以就别指望司马公再给他列传一番了。

其他网友回答

章邯是秦末名将,为什么司马迁不给他做传呢?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史记记载了三千年的历史,在三千年历史上,章邯微不足道。

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其中记录重要人臣的列传才七十篇,在三千年能臣武将中选七十人,章邯还真排不上名。秦国人臣中仅有蒙恬列传、李斯列传,王翦与白起合传。可见相对三千年而言,章邯是微不足道的。

二、章邯对历史没有推动作用。

章邯是秦末名将,但在历史中却是历史发展的阻碍着。在陈胜发难时,章邯临危受命,靠临时组织骊山囚徒,击破起义军,后在歼灭起义军中又屡战屡胜。史记作者司马迁站在历史视野看,章邯虽为名将,但其阻碍历史的发展,这种逆向历史潮流的人自然不能立传。

三、《史记》为汉代所书,而章邯在楚汉之争所担的角色名不见传。

章邯骊山组织囚徒,围剿起义军,攻打楚军,巨鹿之战,投降项羽,后被刘邦用计水淹城池,章邯遂拔剑自刎。章邯一直在捍卫大秦王朝,与各路诸侯征战,跟楚国项羽交际较多,跟汉王刘邦交际较少,做为历史书写者的汉王,重点自然在楚汉之争,大秦灭亡上,在这方面上章邯自然是名不见传。

综上所述,史记中没有章邯的传便不足为奇。

其他网友回答

秦朝末年,秦的统治越来越黑暗,底层受压迫的民众也越来越不满,所谓天下苦秦久矣,陈胜吴广趁势率先揭竿而起,反秦之火如燎原之势,迅速席卷全国。

此时的大秦帝国兵微将寡,早已不复当年大秦雄风。就在这时,章邯受命率领,主要由刑徒等组成的军队,迎击陈胜领导的起义军,败陈胜杀项梁,天下义军为之挫,可谓屡战屡胜,战功赫赫。

因内有赵高弄权被疑,外有项羽兵锋正盛破釜沉舟,于是率军降秦,结果秦军二十万被坑杀。其后,章邯被封雍王,结果被刘邦暗度陈仓之计大败之,章邯于是自杀而死。

章邯临危受命,率乌合之师,击天下之英杰,屡战屡胜几挽狂澜于既倒,然终因二世昏庸赵高乱权,使章邯心有疑忌,以至于速降项羽,最后又因兵败自杀,确实让人惋惜。

而司马迁最后没有为他列传,实在是因为章邯生不逢时,为暴秦之爪牙,而杀天下正义之师,且仅以身投降项羽,坑杀二十万秦军,可谓不忠不义,为天下人耻。

其他网友回答

章邯秦末猛将,受命率骊山刑徒迎击陈胜起义军周文部,屡战屡胜,并直逼陈胜遁走,终惨死。后攻杀反秦义军首领魏咎,田儋,项梁。移师渡河攻赵。巨鹿之战被项羽击败,漳纡之战中再次被项羽击败而投降,随项羽入关,封雍王,称王于咸阳以西。

后汉王刘邦用韩信计,从古道回军,袭击雍王章邯,邯兵败。退至好畤。又败,退保废丘。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拔剑自刎。

章邯处于秦汉交替之时,也算是在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尔。可在史记中无一席之地,我想原因有三:

第一,司马迁的《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一百三十篇。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有数不尽的风流人物,不可能挨个记录下来,因此在选择中有一定的倾向性可以理解。

第二,章邯前期击杀各路反秦义军屡战屡胜,遇项羽兵败投降。后于楚汉争霸中最先被韩信用计城破自杀。属汉军败将,故不屑为之作传。

第三,在《刘向新序》中韩信为汉王谋划时说:“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可见章邯三人在当时的人心中是怨恨极深的。故不耻为之作传。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