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古人又说

网友提问: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你怎么看?

优质回答:

《杂感》·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诗人愤愤不平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不被重视和生活的穷困、苦闷、无奈之情。而在当下的知识社会,没有真才实学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让自己的知识和社会需求接轨,是书生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其他网友回答

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纸上谈兵,泛泛而谈。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可能100个人之中才有一两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才。

二:墨守成规,不思变通。古代读书人大都脱离实际,甚至对实际狗屁不通,却自以为满脑子聪明才智,实际上使人更蠢,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时刻受到书中观念的误导,老祖宗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

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范进中举后为啥那么激动,因为他的世界彻底变了,他有了很多特权,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跟傻子又有什么区别。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话用在战乱不断的古代也许适用,不过那也仅仅是针对战场之上书生的手无缚鸡之力,若是放在朝堂之上,武将可不就一定能比得过书生了,武将自古几乎很少玩死文人的,但文人玩死武将的事情,史不绝书。

百无一用的只是会读死书的书生,所谓马上打天下,安能马上治天下乎?庙堂之上,文人是必须存在的,任何一个国家发展都需要读书人来传承,武将和文盲可以打天下,但依靠他们来治天下,是完全不行的,所以,真正百无一用的,是只知道满口理论,不顾实际引经据典的书呆子,而不是所有的书生。

其他网友回答

书生们,一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

二要把书读透,读活。心会惯通!

三要古文今用。

切记狼临终遗憾。它说,……,像这样的书呆子没有被我吃掉,是我终生的遗憾!

其他网友回答

单纯解读“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断章取义,是大错特错的。

脱离原诗谈体会,就是断章取义耍流氓。 在中国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些被人断章取义的名言。“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其中一例。这句萦绕在中国人案头的“醒世格言”,时常被拿来伤害读书人的阅读兴趣,传递灰色情绪。 事实上,从古到今中国人一直将读书传家奉为至上家训格言。

该句诗的出处和解读

这是清代黄景仁的《杂感》诗中的一句。

全诗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全诗句句有典故。

首句说他一无所成,第二句“不平鸣”出自韩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一般都明白,这是黄仲则没考上。

第二联,泥絮,典出苏轼”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面”薄幸名“就是杜牧那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是落拓江湖漂泊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不是黄仲则憎恨天下读书人,而是自嘲愤激,再说一遍,自嘲愤激。古来自嘲诗太多了,陆游还”此身合是诗人未“,苏轼还”我为聪明误一生“呢。别当真,情绪话。所以黄仲则自己都回答了。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诗简单翻译如下:我没考上;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读书不见用,真惨啊……但是:不要因为诗卷就愁,我还是找愿意听我的人,给他鸟鸣春,虫鸣秋吧。

虽然有自我宽怀的嫌疑,但黄仲则这话说得多好。他先自嘲,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句话带情绪。但是:鸟都可以鸣春,虫都可以鸣秋,何况人。你未必功名见用,却依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来交流。黄仲则自己不得志,但就这么春鸟秋虫,也成为有清一代大诗人了。

古代读书人的地位

在古代读书是一个比较奢侈的事情,因为没有义务教育所以想去读书就要花钱,孔子那个时候就提倡花钱读书,一般不是用钱这种低俗的东西,大部分就是送一些生活用品或者食物,还要看老师心情,觉得你有天赋不收钱,觉得不行给多少也不要。科举制度虽然很早就陆陆续续有了,不过比较完善的还是在唐朝,所以读书人地位还要从唐朝说起。在唐朝,因为科举制度刚刚开始,所以许多有梦想的人就抱着考试当官的态度,虽然古代文盲很多,一个读书人最多是被尊敬,因为读书人的数量其实也不少,如果考上状元之类的回来那肯定是风光无限,要是只是一个单纯的书呆子反而还会被人嘲笑,毕竟在古代种田才是实业,商人地位最低,士农工商的排序,虽然士在农前,但大部分的读书人还不算士。在宋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个就很明确了,宋朝的读书人地位是最高的,甚至比一个当官的人都高,这也是为什么唐宋八大家中6个人是宋朝的。那个时候的重文抑武,所以文人的社会地位很高,就连宋太祖赵匡胤还提出祖训:不杀文人。

在古代时期,只要是家里有小孩能够成为书生,那将是整个家族值得炫耀的事情。因为只要有那个能力能够考取功名称为状元,那么他们整个家族就从百姓变为官家,而宫中给予的福利非常的多,不仅有一套大房子,而且不愁吃不愁喝,一人成功全家跟着享福。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宁愿读书读到老也要考功名的原因了。

而书生要是考取了功名,那么他们是要去朝廷做官的,这官一当,就要处理国家政务了。换个说法也就是他们步入了统治层,地位更是高,谁敢不待见他们呢?另外就是,古代人是非常热衷于学习的,他们觉得学习是无比高雅的事情,而且非常尊重老师。所以读书识字一直都被官宦皇室家庭所推荐。

还有在古代时期,老百姓的经济条件不是非常好,能够读书的都是家里有钱的人,所以老百姓都认为书生是非常金贵的。也有很家中条件不好的人,他们自学成才,长大后考取功名他们整个村的人都会变成别人眼中羡慕的对象,但是这种事情少有,毕竟想要自学考取功名可不是已经容易的事情,有的人考了一辈子都没有考中。

而家中条件好的,可以花钱请先生来教书。有了先生的指导和帮助,自然能够受益更多的知识了,这样的家庭出来的孩子有更大的几率会考上状元。即使是皇家的子孙,请来的先生长辈们都要敬三分,这样以来书生能不是个受人待见的人群吗?

而还有一点就是古代人非常迷信,他们广间流传这样一回事,只要是哪家的书生能够连续中帮榜三次,那么这个书生将来一定是皇帝。要知道在古代皇帝对于百姓来说就相当于天上的神仙,有的人这一辈子都见不到皇上一眼。所以说人人都是非常尊敬书生的。

所以说在古代读书人的地位非常高。

当今读书的重要性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二、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三、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总结

个人的一生中之所以能不断提高,与其始终如一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知识是没有穷尽的,坚持学习让人始终处于不败之地。反之,没有知识的不断补充和积累,人便会落后于时代。歌德说过,谁落后于时代,就将承受那个时代所有的痛苦。特别是在现今的年代里,不能接触新的知识便会被时代所淘汰。

最后,让我们大家共同坚持学习读书吧,学习读书可以改变我们的命运,学习读书可以谱写我们的更广阔的未来!

其他网友回答

这是自古至今对书生的最大否定。

也是自古至今对书生的最大肯定。

“百”指的是三百六十行,工农士商医卖浆贩茶烙饼无不成行,古人也有民主平等思想,说行行出状元。劝人不要轻视自己的工作,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在自己从事的领域融会贯通,成为领袖和霸主。

一书生做的最好的便是考取状元,一被皇帝亲睐者可做附马,成为乘龙快婿。”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那种人生得意是何等的令人羡慕嫉妒恨,也是全天下书生梦寐以求的人生归宿。读尽天下文章,卖与帝王家。读书的目标很明确,考取功名,赢得富贵荣华,光宗耀祖,更是上升仕宦阶层的最好的敲门砖,中进士至少可做县令,这在今天来说很难做到。

我们今天读到的许多文人佳作,好多都是中过进士的人写的,韩愈、柳宗元、王安石、王阳明及苏门父子三人等等,他们都是会读书之人,是天下书生仰视的人物,在读书这一行当里,他们是最大的人生赢家。

“用”便是使用运用,把知识由内化到外化的过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力的过程。

譬如武大郎会做炊饼,他的炊饼阳谷县闻名,人人喜欢吃,这便是最高境界,会射箭的百步穿杨,会做房子像鲁班者,是建筑行业翘楚,别人难以超越。书生读书如久不售,像蒲松龄《促织》中的成名,久操童子业就被人看不起。范进中举后疯了,他老丈人的一顿啐吼救了他,这二人皆是苦尽甘来,享受到读书的福利。最惨的是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想读书没钱买便去偷,被人发现打折了腿,那日子没法过了,他是书呆子,读书虽多没有用武之地,又不会营生,人家读书有一用至少能考取功名,他是毫无一用是书生,真正的让人唏嘘泪目。

但在我看读书对孔己还是有用的,你看他穿长衫站着喝酒,就是骨子里有读书人的清高和架子,只是他所处的时代不好,他便有那样的结局。

古代人生活较为单一,一个人活着要有多种本领才能存世。书生肩不能扛,手不能提,所谓”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孔子在周游七国时落难,他的学生跟他丢了队,寻找孔夫子时便遭到了农人讥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何谓夫子?”,农人们的嘲笑不无道理,一个人光空说不能让大道理变成五谷杂粮的人,又有鸟用?连孔子也成了百无一用之人,在特定时段被人吐槽。其实孔子是会读书的书生,书射礼仪乐皆是好手,在文化上又是大师,但在农夫们的眼中,他是没什么用的,这可能是古代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一个最让人不舒服的故事。

能文能武是古代最全能的书生。岳飞会打仗,也能怒发冲冠抒平生,辛弃疾会谋略,总为复兴吟长短,李白仗剑游天下,自信不是蓬蒿人。这几位都是书生,且都是有志的书生,自诩能治国安邦的书生,从他们的人生征途中,你大概能窥见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深意了,是鼓励是鞭策甚而有点嘲讽了。这是我的一点浅见,恳望能引起你的共鸣。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