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孔子是伟人吗 孔子后人评价伟大的什么什么

网友提问:

孔子的生平到底有多伟大?为何世人都如此称赞孔子?

优质回答:

这位圣贤的出生有些巧合。

他的姓氏源自某个君王后裔,但那个王国已经灭亡许久,以至于王家血统成了耻辱。他父亲是在六十岁时生下了他,那时候他母亲不到二十岁,自己带着他回到老家,独力把他抚养长大。她母亲的老家叫做曲阜,很多年后,人们把那个地方当做他的家乡。实际上,他出生的地方距离那里很遥远,要越过许多的大山和大河。

他没受过什么正规教育,因为母亲的身份并不高贵,不足以支持他进入贵族子弟的学校。他游历了许多地方,结交了许多朋友和老师,也做过许多的事,包括他一直鄙夷的体力劳动。传说中,他曾拜访了同时代的一个老师,但那位老师对他却不怎么看得上。他虽然有些闷闷不乐,但还是努力探索与求学中。他向学问高的人请教,也请教学问低的人,他至始至终都这么好学。

他二十岁时结婚生子,他很开心,给儿子取了一个鱼类的名字。他现在有家庭要供养了,所以就去大贵族家当侍从。他做什么事情都很认真,叫他做什么都毫无怨言。让他管仓库,他就把东西记得一清二楚;让他牧羊,他就把羊儿养得又肥又壮。他一直都是个踏实的人,他也是这样教导他的弟子的。

他的收入比较微薄,为了养家他开始从事副业,有时候帮人做丧事,有时候给人做家庭教师,但更稳定的做法是收学生。他教课的费用并不算高,只要一年送他十束肉干就够了,再加上他讲课详细又认真,好多人慕名前来做他的弟子。传说他有三千个弟子,但这并不准确,大多数人只是听听课罢了,或许连肉干都没送。

他的这些弟子里,有贵族、有农夫、有工匠、有艺人、有盗贼、有无产者……但他丝毫不因身份而区别对待,只要弟子们想学,他就教,弟子们想学什么,他就教什么,包括那些不甚高尚的知识。他的弟子里,有的年龄比他还大,有的地位比他还高,却毫无例外地尊敬他,崇拜他。

但他并不满足当一名教师,他想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改变世界,他想给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所以他开始周游列国。这个时候他三十岁了,他抱着理想走走停停,经过一个又一个国家,拜访一个又一个君王,一次又一次地兜售他的理念,又一次一次地受到拒绝。

他吃了很多苦头,被强盗抢走财物和车辆,被困在一个小地方,三天三夜没有饭吃,但他却没有回头。他被很多人嘲笑与侮辱,甚至连小孩子都在讽刺他,但他却没有任何动摇。他的弟子有些离开了他,有些选择了避而不见,但还有些始终跟随着他。但无论遇到何等情况,他都不喜不怒,不偏不倚,用一种理性的方式待人待物。这种精神被后世总结为两个字——“中庸”。

在四十岁的时候,他的思想越发地成熟了。他总结了游历所得,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政治理论,鼓励君王与人民和谐共处,相互保障对方的利益,他将其命名为“仁”。但实施“仁政”的前提是,你要么是一位君王,要么让君王执行你的主张。他并不是什么君王,虽然他祖上有王室血统,但那个王朝已经随风而逝。所以他毕生都只能走最后那条路,那是条充满荆棘之路。

他当了郡长之类的小官,他在这个职位上做得很好,所以很快他就提升到更重要的职位上,他后来又当了工程部长、司法部长,虽然他的才能的确可以胜任这个岗位,但却与当时君王受宠的某位权臣赏识不无关系。他一直拒绝承认这种说法,但我们却可以理解他,因为那是他已经五十岁,不能再错过机会了。

他当司法部长时,把治安管理得很好,为此他杀了很多坏人,也杀了一些好人,但他认为这是必须付出的代价。他开始受到君王的重视,他一步一步地升职,直至被任命为首相。他终于可以一试身手了,他也毫不怯场。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临近的敌国退还了强占的土地,丢在路上的东西都没人捡,男人与女人各自走在一起。

他觉得时机到了,他开始推行自己的理念,把自己的学生安排进政府,把国家分成四份来治理,把大贵族的城墙拆低。他做的事情越多,招致的反抗就越强,批评他的声音就越大,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被孤立了。赏识他的贵族开始不理他的书信,信任他的君王不给他分祭祀的肉,他很识趣地辞职了。 在知天命的年纪里,他重新开始周游列国。

他已经没有以前的精力了,他头发花白,双目混浊,驼着背,奔走在一个个国家间。他身边的弟子越来越少,很多人都选择了自主创业。有的人成为大律师,有的人成为大富豪,有的人成为外交家……他的弟子们各自都取得了各自的成功,但他却依旧没有见到理想的曙光。

他很惶恐,也很无奈,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般流浪着。为了宣传“仁政”,他可以忍受不屑的眼神、傲慢的话语、虚伪的客套,甚至与一个不名誉的女人同乘车辆,只是为了接近她的王兄。但他却不愿背叛自己的理念,以迎合君王们的喜好。所以他一次又一次碰壁,一次又一次失败,直到他老得动不了身,再也无法继续旅行了。

他的晚年,年年伤心。夫人去世时,他还在国外不及回来。他最喜欢的弟子、儿子也先他而去,这些他所珍重的人,让他哭干了眼泪。他已经达到所谓的“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年纪,但他却变得一无所有。他是死在自己的家中,但他却没有家,他一生都没有家。

他的家,不是雕梁画栋的宅邸,也不是裂土封侯的国界,而是永存在心中的那个理想。那里有宽容仁爱的君王,有勇武守礼的贵族,有胸怀大志的士人,有安分守己的民人;那里人人遵守道德,崇尚荣誉,敬老抚幼,友爱互助;那里一切都合乎规矩,尽善尽美。

但他已经没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了,他一直在自己的家园外徘徊,像一条流浪的狗。这是他的悲哀,也是信仰他学说的后人的悲哀,更是所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读书人的悲哀。

他这一生,做过大官,但却没做过什么大事;他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财产,但他留下的东西却比任何财产都更有价值。他删改了一些书,他增补了一些音乐,他赞颂了一些词句,他编辑了一些故事。这些都没什么了不起,最了不起的是他教育了一批弟子。

他的弟子们收集了他的言论,将其编成一本书;他的弟子们整理了他的文献,将其归类为五种学说;他的弟子们背负上他的理想,将其繁衍出一个学术集团;他的弟子们继承他的事业,一代一代地把天下抗在自己的肩膀上,无论是蹒跚前行,还是粉身碎骨。

君王们开始轻视他,而后排斥他,但很快便皈依在他的画像下。他们烧毁原著,他们肆意篡改,他们巧立名目,将他的思想扭曲成一种统治术,盗用他的名字奴役人民。但人民却敬仰他、爱戴他,把他视为自己家的长辈,并因此尊重他的弟子们。他的弟子们重复着他的命运,被屠杀、被流放、被改造、被奴役,被打倒在污浊与黑暗中,但却从未改变他们的志向。

大多数时间里,他被抬高到了九霄云外,被冠上了许多令他难堪的美誉与称号,一座座以他命名的学校和塑像纷纷立起,一批批青年人和老年人穿着他的服装,毕恭毕敬地在他像前膜拜。但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宣称信仰他的人越来越多,理解追随他的人却越来越少。

另外一些时候,他又被贬低得不能在低。他被视为压迫人民的帮凶,他的思想被误解为麻醉人民的毒药,他的学校与塑像相继被推倒,他的画像被恶意地涂抹,他的经典被当做古旧废物丢弃,他的弟子们被视为地狱鬼卒而流放,受尽折磨与凌辱。

他遭受了太多的非议,他承担了太多的误解,他背负了太多的责任。

但他的精神却从未磨灭,无论尘世的君王权势如滔天,但始终都不欠缺挑战强权的人。他们是埋头苦干的人,他们是拼命硬干的人,他们是为民请命的人,他们舍身求法的人。即使在最黑暗与邪恶的时刻,仍旧有无数细微的星光在闪耀,而那星光正源自他的精神,那是追求正义与仁爱的精神。

他已经离开了很久,但他从未走远。

不管在什么时代,我们依然需要他,因为他的精神已经融入我们的血脉与经络,成为我们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所追求的理想国,也是我们所有人的理想国,那是根源于这片土地的精神家园,我们共同的家园。

他的名字叫“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叫“克己复礼”,叫“民贵君轻”,叫“文以载道”,叫“理先气后”,叫“格物致知”,叫“知行合一”,叫“天之立君,本以为民”,叫“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而今,无论是在北京、重庆、广州,汉城、江户、河内,还是台北、纽约和圣弗朗西斯科,人们相互行着数千年的礼节,过着相近的节日风俗,写着方块形的文字,追寻共同的价值观,建设一致的理想家园,这一切都在崇敬他,怀念他。

他姓孔名丘字仲尼,人称孔子。

其他网友回答

粪便是肮脏的,但对于农作物来说,却是生命的给养。孔子就如一堆粪便,对于统治阶级来说,可以作为愚弄百姓的工具,于是,就把他奉为了圣贤。其实,那些天天叫喊着圣经的人,真正把孔老二当一回事的,没有几个,喊在嘴上,就是摆个样子给别人看的,以便其自己装逼。不信的话,把其徒子徒孙轮着个拿出来,晒晒他们的为人处世,只要有一个人还有一点人样,有那么一点点真实,就算孔子伟有其名。一种可以做一万种解说的所谓学问,让人知铭善任,言行一致,是个人都该知道,可能吗?

其他网友回答

静下心,放下偏执的自己,不带一点名利之欲!跨越文字的障碍,细细品读,慢慢体会。读古人书与古人谋,有一天你读懂了,那是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流!你会被他所展现的光芒四射的人格所感染,你会不由自主的赞叹不已,敬佩之至!你会想亲近他,追随他,那是不由自主,自己的心声,里面没有名利和杂欲!他让你明白了人生,自己该如何走下去!他指导你看清一切,他那么伟大却又那么平凡!那是一种让人无法企及的人生境界!就那么静静的千百年来被人们品味!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喜欢这样做。有朋至远方来,不亦说乎!他知道也有喜欢这样的人,跨越时空有朋而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算有人不明白不理解!那又如何?瞎子看不见阳光,但太阳依然光芒万丈!

其他网友回答

细说起来,世人必须感谢孔子!

咱们从文化的源头-易经说起,对易经理解最深的恐怕是老子了。可是老子他看明白了世事,啥也不想说就想溜,不是被逼着写书怕是难窥老子的智慧了。所以有人说《老子》是给研究易经的尖子生准备的。

此外,道家的代表人物很多,也大都是老子所说的功成身退,遵循这天之道。当然能不能全身而退那是技术活儿,做的好的没几个,最具代表的是范蠡。所以,你看看道家这帮牛人,就算有徒弟也没几个,不是开民智的路数。

而到了孔子这里不一样了,孔子不仅懂易经的,而且作十翼给后人。你读十翼的文字,朗朗上口,远不是论语能比的。孔子教了很多学生,才有我们今天璀璨的文化。

我很喜欢道家,但也很烦道家这帮自己明白了不说的孙子!但自己有时候也是这孙子样,为啥呢?有些事还是不说的好。我相信有些人能理解。

但孔子不明白吗?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才是儒家的精髓!否则,中华民族靠什么前进呢?!

我很爱道家,但假若在那个年代遇见夫子,我一定追随他,捍卫他!

其他网友回答

‘伟大`一词的定义,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上世纪七十年代批林批孔时,砸烂孔家店,批臭孔老二,孔子周游列国形如丧家之狗,何来伟大之说。二千年后各地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几度春风,孔子又冠之以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美称。可见政治是一个变色龙,‘伟大`这个形容词是这个变色龙身体上一只鳞片。孔子伟大得可以流芳千古,也可以一夜之间遗臭万年,这是政治最大的滑稽。至于孔子的生平在这个滑稽剧中表现也以可随意的编辑,一切根据政治的需要而定。

后人对孔子称赞和谩骂都无足轻重,都改变不了孔子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撇开尊孔或反孔的政治立场,无可否认的是无论在治学,做人,品德方面,孔子都是中华文化精英的一面旗帜,孔子不唯上不唯权,不卑不亢,忍辱负重,孜孜不倦,不耻下问,知行合一这些优秀品质,都永远是后辈读书人学习,孔子于教育方面无愧于至圣先师的称号。

版权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