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提问:
历史教科书对商鞅变法是持肯定态度的,那么你如何评价商鞅变法呢?
优质回答:
商鞅变法,避免了像其他变法一样在旧制度中打转转,而是建立了一套新的制度,并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法令的执行力,虽然商鞅个人充满悲剧色彩,但是就算在他死后,变法的成果也没有废止,秦过六世以后,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商鞅变法占去了一大半功劳,同时也是秦国速亡的根源之一。这里以商鞅的军事改革为例。
虽然六国也都在奖励军功,但没有秦国的军功爵制那样的彻底,魏国的武卒、齐国的技击,见了秦国的锐士,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
商鞅颁布了军功爵制,不论你是什么出身,全都拿斩了多少脑袋来定军功,一共有20级,斩一颗脑袋定爵一级,然后又从有爵位的人中间选拔官吏,爵位越高官就越大,能使唤的人就越多,而且可以分到更大面积的土地。这给秦国的平民百姓提供了很大的机会去改变命运,秦国的很多名将都是平民出身,比如像战神白起。
同时,秦国军功爵制的惩罚也是相当的狠辣,犯罪的人往往会被一竿子撸到底,如果被敌人俘虏了,回来后一辈子只能做奴隶。比如,白起好不容易从平民一路干到大良造,却因为犯错误一降到底,成了普通的仕伍。
军功爵制的施行,使秦军成了杀人的机器,六国的军士就算身披着甲胄,也干不过光着膀子的秦国军士,根据《史记》记载,秦国发动的战争,差不多是六国加起来的三倍!
历代变法大都不是败于政策不好,而是没有很好地实施下去,而商鞅变法做到了有令必行。
再好的政策,如果执行不力,就如水中月、镜中花,中看不中用,王安石变法、戊戌变法皆是如此。商鞅颁布变法政令,得到了秦孝公的力挺,他甚至下令,不论变法好坏,所有人都不能随便议论,就连给变法唱赞歌的人,也全部都受到了处理,更别提那些处处阻挠变法的人了。
有的人以为自己位高权重,全然不当一回事,闷着头就往枪口上撞,比如,秦孝公的兄长公子虔,就给商鞅出了难题了,他把自己的徒弟加侄子、后来的秦惠文王也带进来,一起反对变法,以为商鞅不敢对储君下手。结果,公子虔被割了鼻子,另一位太子的老师公子贾脸上被刻了字。公子虔他们还算运气好的呢,孟西白一族,有人反对变法,直接被杀了700人。
商鞅的冷酷无情虽然让很多人恨得牙根痒痒,但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秦国人不敢再对变法说三道四,只管乖乖执行了。开始时,大家都是被动地适应,随着变法的深入,秦国人逐渐得到了实惠,反对的声音也就越来越少了。
商鞅变法是功大于过的,但也换来了“天下苦秦久矣”的造反理由。
秦孝公在位24年,商鞅在秦国风光无限,就算有人用杀人的眼神瞄着他,那也仅仅是心里恨着。秦孝公一死,秦国的人言必称商鞅,根本就想不起还有个秦惠文王,秦惠文王那也不是个省油的灯啊,人家在乎的很,“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轻者身危”,他可不想做个没出息的老板,更不想不知不觉地死了,于是,商鞅被以谋反的理由,死于自己制定的刑法之下。
商鞅死后,他的变法没有死,他的继任者蔡泽做到了“卫法蔡随”,对商鞅的功业还是大加赞赏的,一直到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秦国还是商鞅之法。
但是商鞅的法令实在是太苛刻残忍了,随便违反一点社会公德,像随手丢垃圾之类的,都要被砍掉双手,大家实在是活得太压抑,动不动就性命不保。陈胜一干人只不过是服役迟到了,而且事出有因,但按照商鞅的法令,就得杀头,于是就干脆造反了。刘邦、项羽等有本事的人,更是反成功了。
总结
商鞅变法,使本来贫弱的秦国,一跃成为超级强国,短期内效果很好,为吞并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变法始于严苛也败于严苛,为秦国的速亡埋下了伏笔。
其他网友回答
谢谢你的提问!
我个人认为商鞅变法有利有弊。不能全盘肯定。要认识商鞅变法,就必须从商鞅本人说起。
一、认识商鞅。
商鞅又叫卫鞅、公孙鞅。是卫国的公族。他与孟子和庄子是同一时代人。由于当时卫国沦为魏国附属,年轻的商鞅只好投奔魏国宰相公孙痤,当了他的家臣。
公孙痤非常欣赏商鞅,认为商鞅是一条蛟龙,于是在自己病重时向魏王推荐商鞅接替宰相职位,可是魏王不点头,于是他说君上若不用商鞅就一定杀了商鞅。但是他又告诉商鞅赶紧逃离魏国。可见商鞅在当时是一个多么聪明及有才华之人。
魏王看不起商鞅,因此不杀他。于是商鞅在公孙痤死后离开魏国,去了秦国。
商鞅去见秦孝公,带去了三套方案:帝道、王道、霸道。秦孝公选择了霸道。据史书记载,当时秦孝公听商鞅论霸道时,听得入迷,以至滕盖露出席外都不知道。
从中可以判断,商鞅对秦国霸业必起重要作用。他是如何助推秦国霸业建立呢!当时是通过变法啦!
二、认识商鞅变法。
1、变法的积极作用。
政治与军事上,改分权为集权。分权制又叫邦国制,是西周政治制度,其弊端就是天子权力不集中,被诸候、大夫架空,导致晋国分裂,齐国易主,鲁国衰落。周天子成为摆设品。
商鞅釆取新贵族代替旧贵族方式,以军功为准绳,只要有军功,即使不是贵族也可以封候。没有军功的贵族,降为民户中的地主和富人。新贵(侯)对自己的封地却既无产权,又无治权,这样改革的结果就是治权回归君王,新贵没有领土,不能世袭,也就不用釆邑,只设郡县管理。所有官员由君王任命。土地、权力、人民都集中在君王手里。
经济上努力生产多交公粮的,免除徭役;偷奸耍滑投机倒把的,收为奴婢。
新法实施十余年后,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人民勇于公战。为秦称霸打下坚实基础。
2、弊端
由于商鞅变法颁布一系列法令,其中在百姓中推行保甲制与连坐法,使用酷刑。他不仅把秦国变成一座军营,还变成一座监狱。他培养一大批杀人机器,据说商鞅有次一天之内就在渭水之滨处决囚犯七百余人,以至于“渭水尽赤,号哭之声动于天地,畜怨积仇比于丘山”,简直就是惨绝人寰!
改革不应夹杂血雨腥风,理应顺民心、合民意。所以我认为商鞅变法并不完美。
其他网友回答
商鞅变法在我国历史上,应该是有划时代的意义。他不仅使秦国由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最强的国家。而且他的政策,也由秦国继承了下来。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的背景。
商鞅所处的时代,是奴隶制社会的末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
这样就形成了,地主和农民的两个阶级。而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各国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著名的有魏国的李悝变法,在政治上主张废除世袭贵族的特权。选贤能、赏罚分明。
经济上实行尽地力,平籴法促进农业生产。魏国由于实行的,这一系列变法。使魏国的国力迅速发展,一跃成为战国时的强国之一。
此时,楚悼王也任用吴起变法。均爵平禄,剥夺王室贵族的威权。等一系列的政治、法律、军事的改革,使楚国的国力也越来越强。为在同各国的争霸中胜出,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在魏国、楚国等国家,变法图强的影响下。为了在国家竞争中占据有利的位置,不被其他国家吞并。各国也都不得不,竟相实行变法增强国力。
而刚刚继位的秦孝公,同样为了增强国力,不被其他国家所吞并。也采取了引进人才,变法强国的政策。
为此政策投奔而来的商鞅,很快就被秦孝公看中。并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以改变秦国多年来积贫积弱的状况。
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
商鞅废除奴隶制时期的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这就从法律上维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实行一家一户的,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生产粮食、布帛的多少为标准,凡是努力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免去其本身的徭役。
这就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保证了秦国的财源和兵源,为秦国的强大做出了基础的准备。
还规定军功,以在前线所得敌人的首级多少来计算。按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
这就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极大地鼓舞将士们勇敢地去战斗,加强了秦军的战斗力。
统一度量衡,鼓励人们以物换物。方便了人们的经济交流,促进了国家经济的融合发展。为做大做强国家的经济,提供了可能。
在秦国大部分地区,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员管理,健全国家的管理机制。使秦国加强了,中央君主集权的制度建设。
商鞅变法的影响。
商鞅通过,一系政策的实施。极大地释放了国家的生产力,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方便了人们间的经济交流。
使秦国的国力,迅速地发展了起来。成为当时一个,名副其实的强国。也吸引了,各个国家的人才都汇聚到秦国的国都。
像秦惠文王时的纵横家张仪,秦昭襄王时的魏人范睢等人纷纷前来投奔。这也更有利于,秦国选拔各种人才。推动了秦国,整个社会的发展。
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军的战斗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使得秦国也才能,攻打其他诸侯国。夺得土地,扩大疆域面积。
更为后来的秦始皇,奠定了政策基础和人力基础,及各种用于战争的战略物资。使秦始皇能够统一全国,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
商鞅的变法,在为秦国摆脱贫弱走向富强的同时。也就不可避免地,触动了秦国一些贵族的利益。当秦惠文继位后,就遭到了旧势力的反扑。最后,商鞅也落得个被车裂的下场。其实这也是在中国古代,许多变法图强者都会遭到的共同境遇。因为任何社会的进步,都是在和旧势力的博奕中前行的。虽然商鞅最后的结局令人同情,但是商鞅的变法政策,却被秦国后世君主延续下来。为秦国统一全国,做出了贡献。
其他网友回答
变法就要变得更强,否则是历史的倒退!
其他网友回答
总的来说,商鞅变法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在变法过程中,禁止民众议论时政、轻罪重罚等措施,产生了不少弊端。
01:商鞅变法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商鞅变法前的秦国是什么样子呢?
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
虽说秦献公晚年,发动了几场大战,也取得了胜利,但是“诸侯卑秦”的局面并没有多大改善,河西失地也没有收回。
再来看变法之后的秦国:
公元前330年,雕阴之战,秦国收回了河西之地;
公元前329年,秦军跨过黄河,侵占魏国河东汾阳、皮氏等地;
公元前328年,魏国丢失上郡15县。
短短30年,秦军的战斗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法,这些变化离不开军功爵制的推行。
秦国普通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变化呢?
《战国策》是这样记载的:
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治。
《史记》是这样称赞的:
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乡邑大治
说法都差不多,秦国百姓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基本上吃喝不愁了。
02:商鞅变法的弊端–禁止百姓议论新法、轻罪重罚
后人批评商鞅变法,总以愚民为攻击点,是有道理的:
第一,商鞅禁止百姓议论新法
商鞅变法初期,很多百姓反对,纷纷跑到国都诉苦,商鞅大怒,惩治了很多人;新法取得成效后,百姓纷纷到国都颂扬新法,商鞅不但不领情,还将上千人队伍发配到边疆。
从情感上讲,商鞅是很刻薄、冷酷、不近人情的;
从国家治理角度来讲,初期成效是显著的,但也为后来秦朝的倾覆埋下了祸根——禁止民众议论新法,久而久之,百姓变成了只会服从命令的机器。政策合理的时候,倒没啥;秦始皇、秦二世胡作非为的时候,民众依然不敢发声,眼睁睁的看着庞大帝国滑向深渊。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没有反对声、议论声的时候,当权者往往会肆意妄为、出昏招,政权就会出现危机,乃至倾覆。
第二,新法轻罪重罚。
为了增强新法的震慑力,防止百姓犯法,秦法非常严苛,通常小错误就会受重刑,再加上连坐制的实施,往往会牵连一大片。
比方说:户籍登记时,有隐瞒或不实的,不但乡官要受罚,同“伍”的也要每户罚一盾,“皆迁之”(充边服苦役);盗取二百二十钱以下的,即使是一钱,也要迁之;胆敢偷别人牛的,则是直接咔嚓;一不小心偷摘了邻居家一点儿桑叶,则要“赀徭三旬”(徭役30天)。
秦法很严苛,动不动就是罚款(很长时间的活儿白干了)、服徭役(妻离子散),稍不注意就要受刑,百姓活得很不踏实。相对来说,秦法致残身体的酷刑、死刑不多,不是商鞅有良心,主要是不想让人白吃白喝。
综上所述,商鞅变法功还是远远大于过的,至于愚民措施、轻罪重罚这些糟粕,就不值得借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