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呢 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之一

网友提问:

三国为什么说曹操才是枭雄?

优质回答: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也很喜欢三国这段历史。枭雄:枭”假借为“骁”,最勇健,雄:即为英雄,是指有野心的英雄。之所以称曹操为“一代枭雄”是指他有野心和具备得天下的能力。

曹操被称为一代枭雄是有依据的,他没有出身皇室贵族,完全凭借的是自己的才能成就伟业,曹操的生平,他最开始是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他把割据的局面统一,然后统一了北方,并且开始实施政策,进行改革,建立起强大的魏国,从“挟天子以令诸侯”开始,曹操就逐步的走向皇帝的宝座,到蜀国大将关羽死后,孙权向曹操称臣。

陈寿评价曹操为“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许劭: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魏书》(说奸雄:第一、曹操在“治世”的时候是一个能臣,在“乱世”的时候是一个奸臣,而且是奸臣之中的杰出人士。这里的“治世”和“乱世”都作名词讲,但无论是“治世”还是“乱世”都对曹操的能力作了充分的肯定。对照史实,曹操所处的时代为乱世,故按照这种解释曹操是一个“奸雄”。 第二、曹操是治理国家的能臣,同时是扰乱国家的奸雄。这里的“治世”和“乱世”作动词讲。这种解释同样对曹操的能力作了肯定,但对曹操事业的正义性作了否定,指出了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治世能臣,同样具有扰乱国家的破坏作用。对照史实,曹操在汉末大乱中虽然对国家统一作出了贡献,但同样也有扰乱国家破坏社会的过错。 以上两种解释虽有所不同,但都否定了曹操“英雄”的说法。曹操虽有“雄”的一面,但说不上“英”(正义性),曹操事业的正义性是不足的。当然,仅仅一个“奸臣”的说法是不足以涵括曹操的特点的,历史上的奸臣多了,曹操是奸臣中的杰出人士,比那些明火执杖的强盗强得多了,但是其性质没有什么不同。 英雄和奸臣的两种说法,都是只重一面而忽视另一面。英雄注重了“雄”(能力)而忽略了正义性,奸臣则没有突出能力。因此,我们说“奸雄”是对曹操的最好评价,既肯定了曹操的能力又对其事业的非正义性作了论断。 后世对曹操的评价之所以出现偏颇,主要是没有摆脱现实政治的影响。如果王朝稳定,那么对一个人能力的关注是相对次要的,最关注的是人的忠诚度,此时曹操奸臣的名声就很盛行。反之,如果是乱世,特别是乱世之中有成就的人,就特别关注人的能力,甚至还想将对能力的评价上升到道德高度。这就是后世对曹操的评价徘徊不定的原因。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摉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魏书》

孙权评价曹操:“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

王沈:太祖御军三十余年,手不舍书。书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魏书》

钟嵘: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诗品》

裴松之评价曹操:“历观古今书籍所载,贪残虐烈无道之臣,于操为甚。”——《三国志(注)》

唐太宗说曹操:“临危制变,料敌设奇,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唐玄宗常自比“阿瞒”。

元稹评价曹操:“曹瞒篡乱从此始。”——《董逃行》

刘知几评价曹操:“罪百田常,祸于王莽。”——《史通·探赜》

鲁迅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从三国曹操起初的历史和后人对曹操的评价,从中我们看到曹操的这种“奸诈”是随权势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是随斗争的复杂而变化,而强化;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变化而强化。“奸诈”其实就是“权变”的同义词,为了应付各种复杂局面必不可少的本领,历史三国曹操可以称为“一代枭雄”。

其他网友回答

纵观天下,从古论今,世上有英雄和枭雄之分,英雄有无数,而枭雄只有一人,那就是曹操,他是诗人,政治家,还是军事家。都说适时造英雄,只因他走了另一条不同的路,你说他是篡权奸贼,可他伤百姓,因战马不小心踩踏了农民的庄稼,他竟以削发谢罪,要知道在古代,削发就是代表砍头了。他知道刘备有可能在将来是的对手,但没有杀刘备,两人以煮酒论英雄把酒言欢。但是曹操人性的另一面也有阴暗,杀了一些人,这些人有反对他的,也有被他嫉妒的。他在位极丞相之职时,并没有杀汉献帝称帝,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在道义上拉拢不少人心,在三国中属于最强的一方,而曹操也成了人们口中热议的人物,好与坏各执一词。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是奸雄,枭雄是指董卓。

其他网友回答

曹操在戏曲形象里是一个大白脸形象,就是奸雄的意思。大家都承认他是个大英雄,又都骂他是奸臣。这样一来,这个人就显得耐人寻味了,也非常有意思。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直到今日,持血统论和出身论的人也大有人在。蘑菇长到金銮殿上,不是灵芝却胜似灵芝。在这些人眼中,皇帝的儿子当皇帝,贵族的儿子做贵族,奴隶的儿子,也就永远是奴隶了。古往今来,凡是皇帝和贵族以及他们的儿子,都喜爱唱这老调子,说穿了,就是在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曹操老爸本姓夏侯,过继给了姓曹的太监,所以曹操才得以姓曹。

太监的名声不好,但曹操不在乎,最让人佩服的是,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又名《述志令》)所阐述的 “政治纲领”,明确表达了自己“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的观点。他在其中写到,有人说我曹操应该功成身退了,把职务和权力交出来,到自己的封侯国去安度晚年。对不起,不行!职务我是不辞的,权力我是不交的。为什么呢?“诚恐己离兵为人所祸也”。谁都知道,我现在手握兵权,才有了这一呼百应的权威。一旦交出去,那我的老婆孩子就不能保全,皇上也不得安全。“既为子孙计,又己败则国家倾危”,所以我绝不交权。

很多人认为,曹操能异军突起,天下三分有其一,是占尽了天时。这样说也没错,但过于笼统和简单了。曹操是一个有政治大智慧的人,一直在权力的中心活动。他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怎样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当刺杀董卓不成,他立即逃跑,拉起自己的队伍,竖起正义的大旗,率先发出讨伐董卓的檄文,为自己博取良好的政治名声和政治形象。

他知道只凭自己力量,不可能成大气候,于是就找到袁绍,借助他的名气和地位,召集天下英雄,并且借天下人的手,灭了董卓。这是借势,名正言顺,又借得袁绍的名头,所以天下英雄一呼百应,对董卓群起而攻之,不仅灭了董卓,曹操也趁机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扶摇直上,很快成为北方乃至全中国举足轻重的一只政治军事力量。

这样的人物,放眼任何时代,都将注定是英雄,只不过每个人心中对于英雄,枭雄,奸雄定义不一样而已。单看曹操的诗词,我个人已经对曹操佩服的很。

其他网友回答

枭雄者,顾名思义,能成功立业,却不能以德服人,这个枭雄的定义刚好适合曹操在三国的表现,正确说是三国演义的定义,个人感觉正史三国曹操致死没有反过汉,而且还把几个女儿都嫁给皇帝了,只是太功高震主了,引起别人的嫉妒而产生的抹黑而已。

版权声明